乙肝人群注意:警惕慢乙肝低病毒血症,可能会增加肝硬化甚至肝癌风险
通过规范、长期的抗病毒治疗,可以阻止肝硬化、肝癌的发生,让乙肝患者像正常人一样,不影响生存期。但是临床上我们总是碰到一些明明一直在抗病毒,确仍然进展到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患者,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定期的复查中,很多患者都会存在“低病毒血症”。

那么,什么是低病毒血症?
肝病专家杨丽华指出,一般来说,它说的是乙肝患者体内的病毒DNA含量小于检测的下限。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般说明并没有形成很好的免疫应答,体内仍然是有病毒的,如果因此觉得问题不大,于是自行停药,可能反而会带来更不利的影响。
对于有这种情况的乙肝患者来说,更容易引起耐药突变,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则容易增加病情恶化的风险,可能会增加肝癌风险。

很多乙肝患者可能会疑惑:明明自己有在服用药物,为何会这样呢?
杨丽华教授表示,这里需要往回溯,比如,你是否吃对了呢?有没有中途停药?有没有遵医嘱定期复查……
抗病毒药物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服用会有所不同,比如,恩替卡韦需要前后空腹2个小时,替诺福韦随餐吃,如果服用的方式不对,会影响到体内药物浓度的,进而便会影响到药效。
还有部分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病毒检测不到了,就以为好了,就停止吃药,或者开始减量。或者感觉效果不是很好,于是自行换了另一种抗病毒药吃。这些都是不对的,停药,减药或者换药,都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结合个体情况来综合判定。

如果您已经出现上述这些情况,那就需要引起重视了,建议及时选择高灵敏度的病毒检测。以前对于HBV DNA的检测试剂不够灵敏,检测下限通常是1000cps/ml,当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后,HBV DNA水平低于1000,就普遍认为治疗效果良好了。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灵敏度和精确度更高的定量检测试剂,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10以下的水平。这意味着血液中的病毒载量有望降得更低,有助于抗病毒治疗优化。
【温馨提示】
乙肝患者体内检测不到病毒,并不意味着就好了,可能跟检查的方式有关,高灵敏的检测结果或许是不一样的,要警惕低病毒血症,它有可能会增加肝癌风险,特别是没有科学用药的患者更要注意,建议早点检测一下,早干预,及时止损。另外,在生活中乙肝患者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促进身体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