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来了!2021年沪苏浙皖高考作文题,听老师们怎么答

2021-06-07 17:59 作者:新民晚报  | 我要投稿

 2021年高考拉开大幕了! 

高考作文题

每年都是关注焦点

今年沪苏浙皖的考生

遇到什么样的题目

专家给出怎样的点评

一起来看↓↓↓

上海卷

试题内容: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专家点评】

陈蕾  上海市格致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这个题目本身难度不大。就第一个层次来说,同学们都是能写出来的。比如说,确实有很多事物的价值是需要经过时间沉淀,才能被人们认识到的。


再往下一层去写,这就要考验学生的思辨能力了。比如,事物的这个价值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沉淀之后才能被人们认知,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怎么去剖析,这就体现出了文章水平的区分度。原因的分析也会有多种可能,有些事物在起初时往往不能够被清晰地认识,包括一些先锋的艺术作品,可能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可能是当时的禁锢,对于其蕴含的价值,由于人们当时不具备宽广的视野,所以,其本质很难被认识和发掘出来。


文章再深入一步,有些事物的价值客观上是需要时间积淀的,但生活中的确还有一些事物,本身很有可能就是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沉淀,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思想宽容和深度,说不定一些新鲜的事物、一些美好的事物,可能它的价值就会很快绽放出来。这也是一个思辨的过程。


江苏卷(全国新高考Ⅰ卷)

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 " 体育之效 " 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点评】

闵文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写议论文的时候不要过多回顾历史,太关注毛泽东《新青年》里的那一段话,那是引出话题的,重点是考察当代青年怎样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使我们的国家真正强大,这应该是一篇文章的主体。如写记叙文,可从一个人由弱到强、由落后到飞速进步的转换来折射出强和弱的关系,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以小见大,重在努力的过程。


浙江卷


试题内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专家点评】

崔勇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文学博士

今年这个题目,在“平实”的面目下,依旧需要做一点思考:“得失”,当然是人生的重要课题。但显然,今年的作文题不是讨论人生的得与失——不是讨论什么是得,什么是失,也不仅仅是谈得与失之间的辩证,如果考生把论题放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样的角度上,那就有偏题的嫌疑了。


这个题目的重点是对待“得失”的三种态度:一是终点,一是起点,一是过程。这个提示其实是讲的三种人生态度。


如果把得失看成终点,那在得失都已经“落定”之后,必然是有“空荡荡”的感受——或许这“空荡荡是人生真像;如果把得失看成起点,固然可以不断的“启程”,但“元气满满”的征程,好像也是风尘仆仆的——或许人生也就是风尘仆仆;但到底“得失”就是一个过程,它符合辩证思维,得失互相纠缠。


三种对待得与失的态度,其实就是三种人生态度,也是三种人生“认知”。这么看来,这个题目,还是很有些“思辨”的色彩的。“思辨”,也是浙江高考作文题的一个倾向。


安徽卷(全国乙卷)

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点评】

罗会松  安徽省颍上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理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高考常见的命题内容,这是“陈”。但是在要求中提到“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这几个字,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立足于这个时代来谈理想,所以就有了“新”的元素。所以我们必须谈时代的特点、时代的要求和个人的追求。引用杨雄的话,属于传统文化范畴,这是“陈”;而结合现实,又是“新”。学生要理解古今有相通的地方,也要善于推陈出新,赋予杨雄的话以新的内涵。


表面看乙卷作文命题返璞归真,平平常常,实际大巧若拙。“巧”在没有离开古代传统文化,没有脱离这个时代,没有脱离个人在历史与时代中的定位。“巧在”引用古人的话给“理想”这个无边无际的话题一个提纲式的约束。“巧”在几条看似平常的要求中给学生写作上的加以限制。“巧”在高考语文的作文部分,在考前热点漫天飞舞的时候,命题人选择了人们忽略的平常话题,从而较为有效的避免了套作、抄袭和宿构。乙卷作文真的是“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

还记得你的高考作文题吗?

对今年的考题有哪些话说?

欢迎与我们分享


来了!2021年沪苏浙皖高考作文题,听老师们怎么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