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名家徐子清-谈工笔山水画的写意性

邵大箴老师为画院题写院名
艺术的灵魂是境界。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是产生艺术美感的根本,是流露在作品中的人生感悟。境界体现着艺术与人生的时代精神。时代呼唤好的艺术作品,更呼唤有大境界的精品。今天我们聊一位中国书画名家——徐子清。

徐子清.字,靖原号,小峰堂,天门居士,青海西宁人,生于1972年11月,2011年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唐秀玲工作室,当代工笔人论坛首届研修班,现为青海山水艺术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是,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青海省美协理事,首都博物院画院专职画家。师从著名画家唐秀玲,王裕国,张艺,光绍天,杨正伟。擅长花鸟画和山水画。

徐子清在他的《工笔山水画的写意性》一文中说;起初的我在画工笔山水学习入门中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工笔就是单纯的工整、细致、严谨以及写实,导致我在最初的工笔作画过程中,画面呆板,乏味、充满了匠气。后来到中国国家画院唐秀玲工笔重彩研修班上课之后,逐渐的对工笔画有了正确的理解,工笔画的创作过程始终充满了写意性。

色彩,在创作中,设计好画面的色彩尤为重要,在我起初的工笔画中我很少运用主观色彩,大多采用上固有色的方法,到最后画面往往难以抒发自己的感情,也就好象是在再现照片一样,画面给人感觉很匠气,后来,系统学习了工笔之后,意识到工笔画用色要大胆的感性运用主观色彩,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画面的和谐统一,才能更好的达到画面抒发情感的效果。

工笔山水并不强求造型的逼真,严谨,而在乎的是表现对象内在精神世界的把握,讲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由此看来,要创作出好的工笔山水画,作者不仅要通晓画理,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与处理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心灵上保持一种“自然之道”,来指导自己的创作,以“写意”之心去画“写意”之画。一幅成功的绘画作品应当有良好的虚实关系,实处有虚,虚间有实,如古人所说的“无画处皆成妙境”,“虚实相生”。

我们所说的写意画只是一种绘画的表达方式.“写意性”更多针对写实观念而言,而“写意画”则对应工笔画画体而言。“写意画”与“工笔画”是共同构成中国画技法体系的两路基本画体。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毫无疑问的说传统“工笔画”中同样并早于“写意画”有着“意”的存在,现在在创作工笔山水画的过程中更应该突出的表现工笔山水画的写意性。

作品《层岩积翠》入选全国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作品《层岩初醒》获全国第三届工笔山水展铜奖(中国美协主办)
作品《层岩苍翠》获“相聚宜兴”全国工笔画作品展优秀奖(中国美协主办
作品《层岩积翠》获201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中国美协主办)

作品《层岩清音》入选2012全国中国工笔画展(中国美协主办)
作品《雪山萧寺》获2012当代全国百名工笔画家提名展优秀奖(中国工笔画学会主办)
作品《横岩叠翠》入选第一届全国中国画学术展(中国画学会主办)
作品《层岩暮秋》入选“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注:文章和图片有些来源于网络,不存在侵权行为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