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回馈宇宙】2023年上半年写文相关的回顾

2023-07-15 03:40 作者:放轻松飘  | 我要投稿

  这个是完全个人的写作回顾,没有普适性,只是单纯地个人整理。


  另,人在每个阶段看到的东西都是在变化的。下面的回顾很可能会推翻我之前发表的一些论述,这是正常的。每个时间段发表的内容,只代表当时的想法,有很多错误和漏洞是不可避免的。


  写作就是一个不断开扩视野、提升自我、推翻认知,然后一次次打开格局的过程。


  就像《十三邀》里许知远访问冯小刚的一句话,“革自己的命”。


  之前我喜欢用“解决作者”这个说法,现在觉得“革自己的命”更酷哈哈。


  回顾日期:2023年7月14日


  第一阶段:情绪沉淀期。


  上年初决心辞职开始,花了两三个月,排负、清理心里的垃圾,调整情绪。


  这话可能有些偏面,但是还是武断地认为,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上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以前不明白,后来了解自己,我就是那类高敏感人群,也许对于别人来说的一些大事情,不过都是“小事”。可是对于我这类高敏感人群来说,一些风吹草动都能让我陷入痛苦的泥沼无法挣脱。


  现在倒是慢慢学会接受自己,我是这么样一个人,所以我是这么样一个人。


  怎样的一个人呢?


  借用一句我很喜欢的村上的话。


  “我好像属于那种不管是什么事情,要改变它的推进方式,总得耗费许多时间的性格。”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村上春树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进步,也不要以苦为荣,但也别因困顿、滞后不前为耻。


  每个人的人生长度、宽度都是不一样的,以自己为度量衡就很好。


  扯远了,说回第一阶段。那时候真的挺痛苦,就靠着一口仙气撑着。当时宇宙就告诉我办法了,只是我那时候还没有悟到。


  不是我看见,即我信。


  而是我信,所以我看见。


  话是这么说,当时宇宙告诉我“我就是成功本身”,认知上我是做不到信的,所以我看不见。


  而且现在,隐约看见了。


  第二阶段:输入沉淀期。


  整个2022年直至结束,都处于这个阶段。大量的学,各种体系的去学。在这里特意强调:【不、建、议、这、样、做!】(认真脸)


  相信结果大部分人要是陷入大量干货输入的阶段,都会像我那个时期一下【学、傻、了!】


  所以扑了大半年。


  当然,现在回顾那个时期的积累,很有帮助,但其实很多人都熬不过那段黑暗的时期,而且其实是没必要那样走的。


  要提什么建议,其实当时我朋友也有给过切实有效的建议,只是当时我陷在自己的时间进程了,不完全是为了获得什么获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行,通过宇宙的考验,度过灵魂暗夜,光明就会到来,前提是需要这么做。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其实是可以绕开这段苦行僧似的修行的,真没必要。我要不是多少有些幸运在身,怕是已经放弃写文了,哈哈。


  第三阶段:写作入门阶段。


  要说入门,是从2023年初开始赚小钱开始。就是小钱,但重要的是,度过灵魂暗夜后,对于我自己而言,步入通关的第三阶段,有正反馈了。、

  

  这里记录一下当时塔罗给的指引,哈哈。(注:以下指引完全针对我个人,不适于其他人哈)


  【第二阶段:不是学你喜欢的,而是你需要的。

  第三阶段:

  1. 一波三折,道路就是正确的,所谓物极必反。

  2. 做三手准备以上,需偶数。

  3. 不要动用任何玄学力量,碰到了会有不好的事发生。

  4. 给予。

  5. 冥想对你而言很重要,特别是心轮、顶轮。多吃红色的食物,补心脏。

  6. 不要放手,不能有随便吧的心态。

  其他:灵性和通关慨率成正比。

  开运方法:吃好喝好,运动。】


  以上,是我完全个的宇宙指引,目前还在第三阶段努力去通关。


  这个阶段情绪起起伏伏伏伏伏伏伏伏,类似是人生的大悲大喜密集上演,真特么的……要命。


  但比起火箭式的进步,这种阶梯式的进步更加稳妥,踏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特别稳,阶梯式成长。


  这句我好像说过好几次了,但还是再拎出来说一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进程。


  也有很多人是可以轻松获得正反馈,然后一步步往上走,就很好。


  可惜我不是,我属于那种要在自己的【起承转合】里摸一遍,摸透了一个阶段,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固执类型。


  否则,就会像机器的某个部件在进程中突然被卡住了,那整个机器都会卡顿住,无法推进下一步。


  而我更令人绝望地,我是要一个个摸遍、摸透了每个部件,走过一轮轮起承转合,然后再去一步步将部件组装起来,接着再去一遍遍试验、运行机器,去检查哪里卡住了,哪里缺了部件漏装,哪里需要调整等等。


  所以23年上半年,我非常感恩自己上年买的村上的那两本书。


  在那个阶段,真的很痛苦,是别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幸好有村上,看他的书就像在跟世界上另一个未曾谋面的自己,或者说未来的自己对话(未必有他的成功,但大概会有他的一样更加偏执的看法哈哈)。


  总之,就是一个很耗的过程。


  废话扯了一大堆,就是很个人的看法。


  插个题外话,我以前看书,都是抱着目的性去看,“我一定要学到什么”,“我一定要把这部分啃下来”,“我一定要XXX”这样的认知去。


  看书的时候,总是很慢,很累,而实际能看懂,能吸收到的很少。


  一个朋友跟我说,用和朋友交流的心态去看,每一本书,就像一个朋友。跟一个陌生的朋友聊天,彼此交代。


  很喜欢这个说法。


  看书这样,写文也是这样吧。


  告诉自己,首先要开心,其次都是其次。


  努力舒展地去生活,感受生活。而不是把写作当成一个回避社会、回避社交的避风港。别人如何我不清楚,但是我抱着避风港心态去写文的时候,扑了很多年,然后就是扑了很多年。


  接受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不是喜静的必须要强社交。而是,至少我是慢慢体会到,通过生活,通过写作去表达等等,去产生自己与这个世界的一个连接。


  不同于直接步入社会工作走进人群的连接,听着有点虚浮,但是,大差不差是需要建立那样一座桥梁,将“我”、“故事”和“其他”串连起来,作品才会被看到吧。


  这个“其他”包括真实的读者,包括村上说的自己假想出来的读者,包括这个世界的一花一草一木,一风一雨一雾。


  让所看世界的风吹心里,然后卷入故事,让所看世界的人走入画中,然后画入故事。


  很感恩自己的坚持走出了长期的窒息感,让自己的世界拥有流动的空气,流动的人事物,我们的故事才能流动起来。


  这些和写作技巧没什么关系,大差不差就是一个内心探索,稳固内核的问题吧。


  废话就到这,下面的部分是个人整理的不完整知识体系,强调不完整!还在进行完善中。


  更多的只是个人的一个知识梳理。


  大差不差扒个大至框架在这,以后有缘慢慢一点点再将“东西”整齐地摆放到“架子”上。

  


  ==我=是=不=算=干=货=的=干=货=分=割=线==


  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喜欢用杂物间来形容。


  大量的干货、体验等等,就像一堆堆未分类的杂物,堆得满地都是。


  大家想像平常收拾杂物间。


  一个空空如也的杂物间,只有四面墙。这就是我刚辞职,对自己写文相关的知识体系的一个具象认知。


  我需要吃这行饭,要怎么做呢?


  正常人都是先一块块有用的收进杂物间,东西多了,那就添一个小架子,把东西摆放整齐,然后再添东西,再换大架子,如此循环。


  能用这种方法的,就是开局就拥有正反馈的,我只能无数次地羡慕。


  我用自己的笨蛋办法,当然说了这个办法不适用大部分人,会学傻的哦。只是我个人一个整理记录。


  我前期先排负,将以往没用的“垃圾”,也就是塞满整个杂物间的“负能量”清理干清。因为只有把房间“空”出来,才有可能“摆放进东西”。


  不管别人认不认同,至少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是非常必需要的,至至至关重要的一步。


  然后,因为我连“架子”是什么都没概念,所以我只能抓瞎一般地把大量我能拎得动的“杂物”(干货、写作知识等)堆进杂物间里。


  直到整个房间被堆得满满当当,我的“东西”足够多了,我才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去试着去给ABCDE等去一个大至的分类。否则手中只拿着A和D,没有参照物之下,我无法分辨出A和D该不该放在一起。


  然后就是一个很漫长的摆架子过程,分类,分类不对,拿出来,重新分类,移动架子,再分类,清理等等凌乱的过程。


  等到拥有了正反馈,这些东西结合市场与反馈,才慢慢被验证是对的,或者不对的。而不再停留于“这应该是对的”“这应该是错的”“这可能是对的”“这可能是错的”这样的灰色地带。


  说完这些,结论就是,上面都是废话哈哈。


  是的,都是无用功,但也不完全是无用功。


  没有上面的一层层铺垫的积累,我也不会慢慢摸透很多东西(单指很基础入门的东西,不是很高深的东西)。


  然后,就是在结合市场的情况下,去寻找自己的舒适区。


  这个过程,是一个全盘否定推翻,然后再重新将真正有用的东西输入的过程。


  如果不想这么累,这么傻13去耗,有办法回避吗?


  其实真的有,但很难做到。


  办法就是,比起推翻已有知识体系更高一个层次的,推翻旧有的认知。


  别人不知道,反正对我来说,没有那一层层无用功的堆叠,我是没办法爬到那个高度去触碰到,真正意识到自己哪一堆认知需要推翻,哪一堆认知需要补充等等。


  需要承认的点是,我自己不完全是认知不够。


  我是大量的“认知不够”+大量的“人知错误”。


  这个过程很残酷,就是解决作者本身,革自己的命。


  简单回顾一下,我自己推翻过的认知。


  时间匮乏的认知,金钱匮乏的认知,对读者恶意揣度的认知,自我否定的认知,对网文写手这个职业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对原生家庭的认知,对自己和世界关系的认知,对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认知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我的那类内核不稳定的易碎性人格。这长的扑街网文时期,我对其他作者的了解,很偏面的感觉,挺多这类型的。


  易碎性,内核不稳定。


  而为什么那么多人写网文,总是会说真正入门的人并不多?


  这个门槛,我目前很片面的认为,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内核稳定。内核稳定,对于一个需要连载更新,像跑马拉松一样的职业来说,是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吧。


  村上的另一句我也很喜欢。


  想成为职业小说家,需要三点:才华,集中力,耐力。


  才华自不必说,天赋是多少得沾点的。但我又觉得,连1%写作才华都没有的人,其实也算是极少,对吧?


  集中力的话,不仅仅是专心的写作。而是写作的时候专心写作,休息的时候专心休息。


  这是我这种死脑筋的人,花了一年半时间才学会的,不是叫自己不要绷太紧,而是要学会【放松】。


  给自己固定的假期,人生不仅仅只有写作。而当你的人生只有写作的时候,其实那时候你应该需要意识到,你该停下来好好审视自己了。


  最近在炼心态,对我帮助非常大的是《我的青铜时代》一二季。目前在刷《十三邀》,都很不错。


  但对我这种需要学会怎么放的人,青铜时代更适合我。


  道理大家早就知道,可是当看到他们的访谈,有点像自己在倾听他们讲述,与他们对话的舒适感。


  有些话,就是那样轻飘飘地流进我的心里,然后吹开一片绿洲。


  好像不知不觉又扯远了,大概是感觉比起一些干货的东西,我哪怕模糊的懂,其实也没真正弄明白,摆弄出来只会丢人现眼。


  倒是对于一些心态上的事,正是因为自己心态很不好,但写文又是需要一个必须稳住心态的工作。


  那能怎么办?


  只能像煎饼一样,翻来覆去烤烤烤,用尽各种办法去解决心态的问题。所以就会忍不住总跑去讲些很虚的东西,这些东西大概就是对于懂的人来说早就懂了,对于不懂的人来说,看了也许好像懂,但其实还是没懂的阶段哈哈。


  但没关系,我自己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不用急于求成,慢慢来,一步步走踏实了。就像雕刻一样,你在这里被敲了一下,在那里被敲了一下,一次次,只要坚持,那么再回过头,就会发现木雕不知不觉已经成形了。


  告诉自己,相信自己每一步都不会白走。


  这里差不多了,列个我自己是怎么建立知识体系的步骤,仅代表我自己,没有普适性。


  1. 前期:提升、改变对行业的认知。


  2. 大量基础理论输入


  3. 以某个觉得知适的大佬的体系为基础框架,开始“搭建架子”。有点像傻子一样自以为特别认真,其实胡乱地把东西分类塞进“架子”里。

  (这个过程就跟写文扑街积累经验一样,要是做不到一步到位的,个人觉得挺有必要,只是一般正常人不需要像我那样反反复复整理无数遍那么痛苦)


  4. 摆在“架子”上的第一块,是梗、核心梗、商业梗、故事,这些说法都是。大量去了解、看别人的元素搭配,同时对各种热点、卖点、元素、期待感等等有一个基本的、大众的认知。


  5. 第二块是人设。我摸清自己适合往感情流方向发展,所以在一个有趣的梗之下,最重要的就是人设,CP拉扯等等。人物得立住,感情流才有活路。


  6. 第三块是开头。拼命去练习,钻研开头。开篇怎么立人设?用什么小事件去铺开人物,建立人物与读者的联系?如何交付信息才是有效的?


  7. 第四块是基本写作能力,可以称之为文笔,或者笔力,或者行文都OK。这块我没有特意去研究,知道这些不完全是同一个东西,但大概先归在一类里。因为再往上那是进阶的分类,是下一轮起承转合的分类工作。


  文笔这块的办法,文集摘抄,好的网文摘抄,词库积累,解决写文“啰嗦”的问题,解决心理活动过多的问题等等。


  这里补一个,超重要的,视角问题。这个把我折磨死了!啊啊啊啊!就是镜头晃,这个问题,怎么运镜,怎么切视角等等,特么的这个折磨了我好久!!!


  8. 第五块是框架。之前一直不明白自己很用心做大纲,为什么从一开始的无效大纲,到情节细碎?后来看到一个大佬的解答终于弄明白。


  就是要把每根“线”单拎出来“写完整”,再将线融到大纲里。


  简单举个例子,感情流里我写两条线,一条是感情线,一条是主角的事业线。


  如此,我先写感情线的起承转合,一目了解能看清楚这条感情线是否起承转合完整。再写事业线的起承转合,去补充完整事业发展的完整性。以事业线为主线,即主事线发展是主线框架,每一步的感情发展该怎么走,在哪个节点铺进主线里,融进去相对就容易很多。


  多线并行用这个方法应该能用的,就是一般不建议太多线,特别是把控力不够的情况下,两条线就够死了,最多三条,多了就是自虐,崩文哈哈。


  9. 第六块是情节节奏。练框架的时候有意识地去练习剧情铺垫,失败了一本,但收获很大。这个得结合下面的情绪节奏去理解。这里我特意将节奏拆分成两类,这样比较好理解。很多人不理解节奏,就是跟第8点一样,因为节奏也是有两根线的,融在一起看就很碎,揉杂,搞不明白。


  拆开,情节(事件)节奏是怎么走的,如何分配的一个比例等,将情绪节奏摘开,就看得比较清楚。当然这是拆文 ,以及写作过程中做情节摘要的时候标记用的,写的时候肯定得融合在一起去写。


  又是题外话,关于情节摘要,emmmmmm以后哪天有缘份觉得是时机讲了,再来讲吧。目前还在摸各种模式的情节摘要。


  情节摘要是什么个东西?粗糙来讲,就是每写完一章,或者两三章,就将这些章节内容的事件、出场人物、地点、时间线、情节点、伏笔、情绪变化等等摘要下来,连载期间每过一段时间就回头看看,有没有哪些伏笔没有回收,哪些人物、场景可以重复利用等等,以及时间轴的梳理也很有帮助。


  10. 第七块是情绪节奏。目前就是要突破这个BIG问题!!!以前拆解过很多次感情变化了,现在认知、体系重新推翻,以前很多看了等于没看,看了没看懂的东西,重新复习,就能看懂关键所在。感情变化需要重新多次拆解,只有在准确的感情节点中,去把控这个情绪节奏,这个情绪节奏才有一个参照的范围去起伏。否则就很容易完蛋!


  刚完结一个崽崽,感悟大概这些。新文争取无缝开,要是把情绪节奏真搞明白了,下本有缘再来整理。


  最后强调一遍,这个完全就是个人的自我梳理,更像是把满脑子的“杂物”掏出来,整理成文字,摆放到自己的“架子”上,不具有普适性。


  大家看个开心就行,希望这些信息能传递到需要的人那里。


【回馈宇宙】2023年上半年写文相关的回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