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智取威虎山》

本期合作撰文@做个开心的小胖子
2023年6月22日济南专场返场时,周九良老师以一句[二黄导板]“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满堂喝彩。这句唱腔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创编
1958年,上海京剧院一团的几位演员在观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根据曲波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林海雪原》后,对其中杨子荣打进威虎山这一段很感兴趣,决定将这个情节改编成京剧。同年9月17日,《智取威虎山》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正式公演,并获得好评。以后的几年间,这部戏经过了不断的修改,最终于1969年完成定稿,可谓“十年磨一戏”。


周九良老师演唱的这句“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来自本剧“打虎上山”一场,展现了杨子荣快马加鞭直奔威虎山的场景。
大幕拉开,雪深林密的威虎山,一株株挺直的栋梁松高耸入云。随着“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那声如裂帛,高遏入云的唱腔由远而近,头戴皮帽、腰束虎皮坎肩、外披大氅、英姿勃发的杨子荣扬鞭“飞马”跃上舞台。马舞中,他时而蹬腿横搓步“下山坡”,时而抬腿大搓步“上高岭”,时而腾空拧叉“越山涧”,时而跨腿搓步“穿密林”……这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伴随着那激越的唱腔总能激起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有一次,周总理陪外宾看了这场戏后说:“文艺作品要讲究抒情啊,如果不是这段抒情曲,杨子荣就打不了虎,上不了山嘛!艺术作品的生命魅力就在于给人以美的启迪,美的享受,从中得到教育。”
“打虎上山”经典配乐
“打虎上山”的音乐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纯器乐的引子,第二部分为《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唱腔音乐。
第一部分纯器乐的引子也叫做幕间曲。首先是急速的锣鼓节奏,呈现了杨子荣机智勇敢的性格。
接着是以8分音符同音反复构成的马蹄声音型将性格主题进行了发展,表现了杨子荣一马当先,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经过一系列旋律上行模进,以中高音区声部用弦乐震音形成的持续长音,与低音乐器奏出三拍为一单元的下行旋律形成的强烈对比,使幕间曲形成了一个小高潮。
紧接着,高潮处突然煞住,而转入马蹄声的音型由强渐弱,并在此背景中,袅袅推现出了在园号上演奏的由唱腔[导板]中“气冲霄汉”唱句演化而来的宽广壮伟旋律,表现杨子荣的豪迈性格,暨抒发了他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情怀。
此时,音乐还交织了由弦乐颤音上下行音型构成的风雪形象,它与贯穿着的马蹄声作为这个主题的陪衬,与穿插所形成的北国风光,更衬托出了杨子荣这位孤胆英雄的革命豪情和大无畏精神。随之在由马蹄声节奏引出的快速疾驰的旋律忽上行忽下行,忽强忽弱,形象地勾画出了杨子荣在林海雪原中纵马奔驰的英武情景。最后以迅疾的马蹄声,为杨子荣行遏入云的[二黄导板]出现于“紧打慢唱”中作好了节奏准备。
第二部分是著名唱段《迎来春色换人间》,这部分音乐可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二黄导板],运用紧拉慢唱的手法,随着伴奏的节奏,引出了杨子荣悠扬的唱腔:“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体现了杨子荣信心十足,勇敢无畏的革命斗志。通过伴奏节奏的烘托,使杨子荣豪迈的英雄形象在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深入人心。
接着是第二部分[原板],这一部分的速度变化比较明显,整体上是一个慢——快——慢的结构,首先是以稍慢的速度——“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然后是稍快的速度——“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这一句的“扑上前”三个字各用了一拍,体现出了一种为革命牺牲义不容辞的坚决,和为革命献身的决心。紧接着,速度又一次渐慢,以悠扬的唱腔唱出了:“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换人间”。在“迎来春色换人间”之前,用长笛的琶音和竖琴相结合的一个伴奏,勾勒出一幅春满人间、生机盎然的景象。使得这一句的唱词一结束,就让人感受到了革命理想的无比崇高。
第三部分是[西皮快板],在一阵慢起渐快的间奏过后,整个唱段一气呵成:“党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为剿匪先把土匪扮,似尖刀插进威虎山,誓把座山雕埋葬在山涧,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待等到与战友会师百鸡宴,捣匪巢定叫他地覆天翻。”这个唱段把整场音乐推向了高潮,带给人们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据说周九良老师的歌单里没有流行歌曲,都是戏曲唱段和小曲小调,这是周老师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与追求。正是有了这样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才有了他舞台上的精彩呈现。期待周老师继续对传统艺术的刻苦钻研,继续给我们带来更加丰富的艺术享受!
注1:发贴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周九良老师在舞台上的艺术设计,以及艺术设计背后的文化知识,从而理解周老师为作品付出的努力。
注2:所有内容仅针对【作品】和【角色】进行分析,不针对任何人,不与其他人横向对比。知识性错误恳请指正!感受性抬杠直接拉黑。
注3:参考资料
[1]袁成亮.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诞生记[J].党史博采(纪实),2005,(10):8-12.
[2]郝志宇.浅析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音乐的艺术性[J].黄河之声,2012,(1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