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听耳帝的“2021 华语地区年度 100 首最佳歌曲”有感

2022-04-13 11:10 作者:陌辞寒  | 我要投稿

因为最近我想翻调的歌越来越少了,就想找些新歌听听,正好了解到耳帝的这个榜单,于是就听了下(https://music.163.com/#/playlist?id=7206703404 里有大部分),想着挑几首喜欢听的。

现在我听了接近四十首(也就是榜单的大概前四十首,看上去这榜单是有顺序的)。为什么我不全听完才写这篇文章呢?因为我大概听不完了(补充,听到第四十七首后,我不继续听了,虽然里边个别的歌我感觉还可以,但还没有让我有想下载的动力)。

听到这之后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歌是用来唱的还是用来听的呢?

这个问题好像很可笑,歌当然又能唱又能听啊,如果没人唱也没法听。

其实不然,用来唱的歌和用来听的歌大不相同。

用来唱的歌,可以不考虑听众的感受,比如我可以随意发泄情绪,把自己的激动、愤怒等负面情绪一股脑地发泄出来,然后我唱得很爽,而且能和这种情绪共鸣的人,也可能听得很爽,至于别人,管他呢。很多人在 KTV 之类地方唱歌就是这样,自己唱得爽就行,管它好不好听,毕竟是来消费的而不是来录唱片的。

而用来听的歌,就要更多地考虑听众的感受,很多地方就需要克制或者美化,唱起来可能就没那么舒服了。

如果一首歌的制作人抱怨听众听不懂自己的歌,或者欣赏不了自己的歌之类,看上去好像没什么问题,就像书和文章的作者抱怨读者理解不了自己似的,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但如果一首歌是用来听的,这种想法就有问题。听众为什么要理解你的歌?他们自己还需要别人理解呢,要不你去理解一下他们,理解一下他们生活的艰苦?谁都希望被别人理解,但能理解自己的人少之又少。在任何领域,指望别人理解自己都是一种奢求。如果这样以自己为中心,指望听众理解自己,就很难做出被大家喜欢的歌。这样的歌多半就是用来唱的,而不是用来听的。

我听完其中接近四十首歌的感觉就是,除去其中少数几首英文的以及几乎是纯音乐的歌外,大部分歌让我感觉不舒服,我能明显感觉到那些歌在表达一些让人(毕竟我也是人,而且我不认为自己是异类)不适的东西。我并不想否定这些歌的意义,但我对这样的歌曲或者音乐不感兴趣,无论它们在某些方面有多么优秀。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在肮脏的垃圾场也能拍出很优秀的照片,这样的照片甚至有可能推动摄影领域的发展,但不意味着这些照片值得欣赏。

用来表达负面情感的歌曲确实可以做得很好,但不意味着这些歌曲值得欣赏。

专业人士评价一首歌可能会把创新性放到很前边。但不能忽略一个事实,人的基因变化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几百上千年前人们喜欢的歌曲,现在的人们依然会喜欢,因为人的基因没有多大变化。你可以创新,但如果和人的基因过不去,那喜欢的人就不会多。

一个人喜欢听一首歌,不会管它是今年的新歌还是几百年前的老歌,人的耳朵和大脑一视同仁。在音乐行业说创新没问题,也确实需要创新,但听众就未必买账了,因为现有的歌已经多到一辈子都听不完了。就像普通人基本不会对新菜谱感兴趣,因为现有的菜一辈子都吃不完,一盘菜是今年的新菜还是自己之前没吃过却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老菜,没什么区别。

我刚才刻意排除了英文歌(包括歌词主要是英文也包含几句中文的歌)。这一点也是让我有些奇怪的地方。我听这些歌时,没注意歌词内容是什么,听的主要是旋律,所以中文歌还是英文歌没多少区别(我看歌词是否是英文,是因为我不想翻调英文歌)。为什么里边为数不多的英文歌并不会让我感觉不舒服,也并没有表达什么负面的东西呢?难道这个榜单对中文歌和英文歌筛选的机制有差异?或者英文歌和中文歌的总体氛围不同?

听耳帝的“2021 华语地区年度 100 首最佳歌曲”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