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城市文史资料 第4辑 陆城小吃
作者:童时旸 解放前的陆城,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与此相应的饮食服务业,布满大街小巷、船泊码头。经营者中,有本地人,有外来的,出售的食品,花色品种繁多,南北风味 供全。本篇只就解放前,我亲自品尝或亲眼见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及其品种略作介绍,旨在反映当时陆城饮食业中的一个侧面。 陆城的经济小吃见于大小饭馆以及酒馆、茶馆。 “大馆子”的经济小吃,有用小炖钵盛“机器米”(碾得很精的米)蒸的“钵儿饭”,有小盘蒸炒的菜肴。如:具有地方风味的酱爆肉,清蒸羊肉(也称扣羊肉),还有不收钱的“活汤”。爱吃面食的顾客,只要买上一两盘菜,可以供应“小面”(无面码儿的)。如果单吃面条(必有面码儿),或若单吃包子,则都配有一微碟青米豆(即青豆)和一碟稀广椒(辣椒酱)等小菜,供顾客调剂胃口。 小饭馆专出售具有地方风味的“帽儿头饭”,时令蔬菜、豆干、黑豆豉、焌水豌豆(蚕豆),煎鱼儿等。既经济又实惠。所谓“帽儿头饭”,即大甑饭,因用一个固定的碗将饭盛得满满尖尖,再翻倒在另一个较大的碗里,呈圆帽顶形而得名。 酒馆小吃的特点是专卖碗碗儿酒和供下酒的卤菜,所以称“冷酒馆”。卤菜又叫“烧腊”,因此也称“烧腊馆”。 卤菜中,有猪、牛肉及内脏、鸡蛋,有从大馆子里弄来加卤的鸡壳、鸡头,鸡爪等。秋冬季还有卤羊蹄膀儿及内脏。卤豆干时,除将豆干直接加卤外,还有将豆干划成网状,经油炸后再卤的。这种豆干,味道鲜,有嚼劲,是既便宜又好吃的下酒菜。 茶馆除专尖盖碗茶外,还早晚炸“油货”,中午蒸素包子、鱼鳞糕和发面包子,供顾客过早,过中和消夜。 小饭馆、酒馆和茶馆,多是手工业工人和其他手艺人、码头工人、船工、赶街农民以及小商贩的经济小吃处所,讲体面的人一般不上该类小馆子。茶馆、酒馆晚上有讲书的,有唱曲调和拍楠管的,顾客边喝边吃,有的谈天,有的洽商生意,所以晚上的生意特别好。 陆城小吃的品种就我所知,不下20多个品种70多个花色。现就其中小有名气的列举于后。 羊肉面,也称羊面,是大馆子的时令面条,以品香园的最丰富,面码子是用先煮熟的羊肉切成的,每片宽约一寸,长两寸左右,面汤片熬了羊肉的清汤,再浇上羊油和佐料,味道鲜美。所以吃一碗陆城的羊肉面,就等于同时吃了五六片清蒸羊肉。与外地的羊肉臊子面比较,清淡可口,独具风味。 羊肉包子,也是大馆子的时令小吃品种。以西门品香园馆子的最有名。其特点是:皮子只有“大馃子”(当时五十文铜币)厚,心子却有丸子大(馅多),味道鲜美。最具特色的是包子蒸熟后,必再加馏,所以包子里的汤多,柔嫩可口。这种包子驰名沙市、宜昌及附近各县,据说,还有人带到上海馈赠友人。 糊油包子,也以品香园馆子的最好。它全用猪板油去掉薄皮后和白糖作心子,蒸熟后油腻甜美,如果初次吃不注意,一口咬下,糖就会流出来烫手,于是有人借此夸大其词,编出至今还在老人中传说的笑话,说是有人“开洋荤”(讥笑人初次尝试某一事物) 吃糊油包子,一口咬下,糖流到手上,连忙举手用舌头去舔,糖顺着前臂流到“道拐脑儿”(拐肘),又忙拍起膀子欲去再舔,糖又顺着上臂流到背心沟儿。后来,这个笑话七传八传便成了讥笑别人遇某事丢丑的歇后语:“吃糊油包子烫背心——失格(丢丑)。” 烧卖:是大馆子的较高级的小吃。它用很薄的汤面皮包糯米和肉末,顶上捏成折儿,并涂上红色,装饰点缀。蒸熟后,色、香、味俱佳,不仅柔嫩可口,而且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所以,宜都人称之为“烧梅”。 包面,由挑担子小贩专营,制作精细,讲究佐料。包面个子小,皮子薄,心子成砣儿用骨头熬的汤煮熟,加点青菜点缀,色、香、味俱全。包面柔嫩,面汤鲜美,回味无穷。一般下午出摊,晚上挑着担子流动出售,以敲打挂在担子旁的约两尺长的竹筒梆子招揽顾客。即使夜深人静,也还以一阵阵急促的敲筒声,吸引那些打夜工、干夜活的人们去吃一碗。 豆饼,用米掺绿豆浸水磨成糊浆,然后在锅里摊成一张张圆形的薄皮子。在皮子上先放蒸熟了的糯米,再加肉末,还打一个生鸡蛋,然后包成四方形,放在平底锅里油炸。这四合一的绿豆皮(或称豆皮),叫卖者叫炒豆饼,是挑担子上的高级小吃,可与汉口“老通成”媲美。 豆腐脑儿:在抗日战争时期沙宜未沦陷前(1940 年前),由皂角树附近一位姓宋的独家经营。他的豆腐脑儿不仅打的老嫩适度,而且佐料多样。有酱油,稀广椒、榨菜末(或酱萝卜末)、姜渣、蒜齑、葱花儿、胡椒粉、麻油等,五味调和,鲜美异常。他常挑着担子,用宏亮的嗓子沿街叫卖到:“豆腐脑儿……滚(热)……的!”一条西正街还没有走尽头,一担豆腐脑儿就卖得一干二净。 甑儿糕,顾名思义,是用甑儿蒸的糕,制作精巧,外地少有。抗日战争沙宜未沦陷前,陆城也只有一户姓张的父子做这种小生意。他们常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以敲打小竹板招来顾客。甑儿糕的用料是米面粉。木质小甑儿酷似今无把的保温杯,只是略大一点儿,无底;离甑儿口约一寸深处,有用竹节儿作的甑屉子。另外还有小缸灶和一个用来烧水的小鼎锅。鼎锅口面用木板封严,木板中心有一个小孔,既可灌水又可喷出蒸气。蒸糕时,将米面粉润湿,先装甑儿容量的一半,放糖,再装面粉至甑口,又放糖,加盖,然后将甑儿置于小气孔上蒸,蒸熟后揭盖,将甑儿拿到一根竖在小木板上的小木桩上,将甑屉子往上一挺,一块热腾腾的如同鸡蛋糕大小的糕就出甑了,所以又称“挺挺糕”。因为一个甑儿一次只能蒸一块糕,所以必备两个甑儿轮换地蒸。卖糕人手艺熟练,一甑刚熟,一甑装好,如果边蒸顾客边吃,要是供不上嘴,吃了的还不要钱呢。 三层糕,用发糕料(米浆)先蒸成大块,然后用细线划成梭形小块。因制作时中间一层米浆和了黑糖,蒸熟后,上下两层雪白,中间一层呈褐色,所以称“三层糕”,小孩们最爱吃。 煎肉饼:抗日战争胜利后,有陆城人李祖洪带着女儿借桥河口一土地庙专作煎肉饼,很有名。其做法是先将肉切成细条,面剂子干成长条形,再将肉条镶在面剂子里,然后卷成螺旋形,扎好面头(不再压扁)放在平底锅里油炸,炸到二面见黄,便放入锅底下炉火(烧木炭)周围再烤。这样肉饼既能熟透,又松柔可口,凡品尝过的无不叫绝。 碗碗儿甜酒:甜酒,也称伏汁酒或醪糟,是很普通的食品。但“碗碗儿甜酒”却在外地少见,唯陆城每到夏季即有出售。说来并不稀奇,就是卖者为了便宜零星出售,在做甜酒时,分装成一碗一碗的,成酒后,一碗酒犹如一块海绵,饱含汗水,用筷子一夹,汁水就冒了出来,香甜醇厚,很逗人吃。提篮小卖者常沿街叫卖:“碗碗儿……甜……酒”或“甜酒……醪……糟”。 除以上列举的几种小吃外,还有一些传统产品。如炕肉饼和锅盔儿(梭形),烙烧饼和串糖饼子、发面包子(也称发面粑粑)和鱼鳞糕、炕发糕、桂花年糕、仙米面(糯米炒面)、糯米稀饭等。 随着时代的前进,陆城小吃也有创新和发展。但是,也有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不是失传,就是失去了原来的特色。例如:“油货”中的卷子,原来是蒸熟后再油炸,酥而脆;饺子,原来是用烫面包馅儿油炸,松柔糍软;油饼,原称“猪油饼”,早期呈螺旋状,内夹葱花儿,花椒粉等佐料,松柔可口;金馃条,炸热后裹上拌了糖的炒面,香甜具备;油香—(呈长条形称油香,圆形称油糍),表面有一层油酥薄壳。对于这些失传或失去原有特色的小吃,老人留念,青少年不知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