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千万别惹理科生,他们能把思维导图变成电影!

2022-06-29 17:49 作者:后浪电影PostWaveFilm  | 我要投稿


图片


桌面纪录片,一个这两年热门的新兴纪录片形式。

简单来说,桌面纪录片,就是把在电脑上的一些信息呈现进行录屏,再剪辑,制成一部纪录片。其因为可拓展性强,形式新颖,不受环境限制而备受欢迎。腾讯推出了自制栏目《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就是在以桌面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开头,便讲了吃糖这件大事。

它到底长啥样?看看。

《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2022)


01

到底能不能快乐吃糖了

POST WAVE FILM


“食物界从来没有经历过近年来这般热烈的控糖风潮。”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科技总顾问陈君石先生的观点。 

图片

陈君石院士
控糖、戒糖、代糖……人们对于糖的恐惧愈演愈烈,几乎到了谈“糖”色变的程度,糖会带来衰老、肥胖、甚至疾病等诸多问题。 咱还能愉快地吃糖吗? 最近腾讯视频推出的自制栏目《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简称青工所)新鲜出炉,用“桌面电影”的概念拍科学纪录片,第一个议题就是《如何快乐吃糖》。 讨论能不能吃糖,怎么吃糖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天然糖”与“精制糖”的区别,而不是一刀切拒绝所有含糖食品。 天然糖是从米饭、水果等天然食物中获取的糖分,在饮食均衡、食量正常的情况下摄入,是健康且必须的。 目前舆论提倡控糖的主要对象是“精制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加工糖,比如白砂糖。 

图片

 其实,中国人吃糖并不多,《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数据显示,中国居民的糖摄入量远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
但为什么我们还是如此热衷于“控糖”呢? 


因为近十几年来,我国糖的消费量呈快速上升趋势。 细心观察四周,就会发现精制糖无处不在。 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食品,是看得见的糖。只要配料表里有糖,糖的排序都很靠前,我们知道它含糖,但到底有多少?没概念。 以可口可乐为例,含糖量约为每100毫升10.6克,也就是说,一瓶500ml的可乐就含有53克糖。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人每日糖摄入量是25g,最多不能超过50g。 

图片


除此之外,还有那些看不见的糖。 比如奶茶、小吃、外卖菜品等没有配料表的食物,含糖量无法预估。


2007年,法国波尔多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糖和标准成瘾物一样会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感到快乐,甚至比标准成瘾物更容易上瘾。 也就是说,对于习惯吃糖的人来说,很难通过甜不甜来判断食物的含糖量,甚至需要摄入更多的糖,才会感到甜。 不仅常规食品糖分超标,连标榜健康的食品、婴幼儿奶粉都添加了大量糖。 

图片

Dr.Eric Berg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摄入大量精制糖,而现代生活又没有足够的运动量去消耗它,就会引发肥胖,高血糖、糖尿病、脂肪肝等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 糖是无形的,但过量摄入糖对身体带来的影响,是有形的。 2014年澳大利亚导演达蒙·加梅乌的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上映,片中他为了找出糖对身体带来的影响,做了一个实验——在不改变作息、锻炼等生活习惯的前提下,每天摄入40勺糖。 

图片

 当然不是直接吃糖,而是购买常规食品,通过含糖量换算,最终一天摄入40勺(约160g)糖。160g听起来很吓人,实验第一天,达蒙早餐吃了点麦片、酸奶、果汁,就轻松摄入了20勺糖。 

图片

 食物的含糖量每天都在刷新达蒙的认知,一小碗营养麦片含10勺糖,一瓶运动饮料含8勺糖,一袋低脂健康鸡肉含5勺糖,达蒙根本不需要为了达成目标做出任何努力,反而得悠着点儿吃,以免超标。 实验开始前,达蒙做了体检,身体健康,数据正常,两个月后再此体检,达蒙腰围粗了10cm,体重增加17斤,血脂从0.08升到1.5,患有中度脂肪肝,医生说再这么吃下去,一定会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图片

 为了恢复健康,达蒙开始戒糖,然而这比想象中更艰难,戒断初期寝食难安,情绪波动大,满脑子想着吃糖,坚持戒糖两个月才终于恢复健康。 这个实验最惊人的部分是,如果人们对精制糖没有防备,日常生活中就能轻松摄入过量的糖却不自知。 吃糖变成了“甜蜜”的负担,控糖风潮进而席卷全球,而就在此时,代糖这种曾经被瞧不上的东西,摇身一变出现在人们面前。


02

代糖
快乐了,又不够快乐

POST WAVE FILM


零糖、零脂、零卡。

 

看到这个产品标签,你有没有跃跃欲试?

 

但是配料表上的“赤藓糖醇、三氯蔗糖”又让人望而却步?

 

这些是啥?对身体有害吗?真的没有热量吗?

 

图片

 

这些都属于代糖,科学名称为“甜味剂”。

 

甜味剂又分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两种。

 

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为天然甜味剂,甜度较低,接近蔗糖,大量使用才有甜味,所以成本较高;

 

糖精、阿斯巴甜、甜蜜素、三氯蔗糖等属于人工甜味剂,甜度极高,以阿斯巴甜为例,甜度是葡萄糖的266倍,只需要一点点就很甜,因此它是市面上最常见的代糖。

 

图片

 

陈君石院士在《甜味剂安全性及在食品中的应用》一书中表明,只要不超过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食用代糖是安全的,且日常饮食很难触及红线。

 

还是以阿斯巴甜为例,一名体重120斤的成年男子,每天至少要喝十瓶500ml的(含阿斯巴甜的)无糖可乐,才算超标。

 

一定要说有什么危害,可能是吃多了会拉肚子,对肠胃不太好。

 

图片

 

解决了健康问题,大家最关心的就是热量了,代糖为什么没有热量?

 

《青工所》演示了人类摄入代糖后,代糖在身体内的反应,结果显示,它不能被酶催化,无法被人体吸收和代谢,最后会被排泄出去,怎么进怎么出,完全不产生能量。

 

图片

 

所以,合理摄入代糖食品确实无害且不长胖。

 

那我们岂不是可以实现吃糖自由了?

 

可以,但不够快乐。

 

市面上的代糖饮料想必大家尝过鲜了,以可乐为例,无糖可乐喝起来真的一点都不“可乐”。

 

图片

 

为什么同样是甜味,真糖和代糖差这么多?

 

这跟甜味的时间强度曲线有关,无糖可乐里含有的甜味剂为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安赛蜜,甜味持续时间较长,比真糖要长得多,没有真糖的瞬时甜味来得快乐,让人回味。

 

而安赛蜜又可以与苦味受体结合,有人说无糖可乐喝起来有苦味,就是这个原因。

 

图片

 

为了让代糖饮料更好喝,配方师们借鉴了调香水的思路来调饮料,根据不同甜味剂持续甜味的时长,混合放入不同比例的甜味剂,这样就会产生前中后甜的味道层次。

 

即便如此,代糖跟真糖的口感还是做不到一致,人们形容真糖“饱满、醇厚、香甜”,而形容代糖,只能说是“有点儿甜味”。

 

图片

 

未来会出现更完美的代糖吗?

 

第一集片尾,《青工所》工作人员发现了一种或将改变未来甜味市场的甜味剂——阿洛酮糖。

 

它从天然食物中的果糖转化而来,没有热量,但口味和结构都十分接近果糖。只是,阿洛酮糖的转化率比较低,只有30%,国内工厂还在研究阶段,未来能不能大量投入应用,只能拭目以待。

 

图片


03

新颖接地气
后纪录片时代

POST WAVE FILM


《青工所》一共有16集,每一集都会探讨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第二集讲的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核酸。 与上一集研究快乐吃糖的氛围不同,这一集的研究员带着“愤怒”而来,为那些关于核酸检测棉签的谣言。 致癌、剧毒、有放射性元素、神经损伤……爆发新冠疫情以来,我们听过太多谣言,传播速度惊人的快,利用的就是人们对未知、对病毒的恐惧。 研究员从材质构成、生产标准等几个方面,证明了采样式子的安全性和独特性。 

图片

 正当我想吐槽“这集怎么这么短”,研究员就在片尾彩蛋给出了解释。 《青工所》是长片短片交替更新,长片就是第一集《如何快乐吃糖》那样对较大的议题进行系统研究,整理出详细的思维导图,这就像考试之前划重点,真是救了个大命了。 短片就如第二集,基本属于小科普,拢共时长几分钟,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没有太复杂的原理,简短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青工所》选择用桌面电影的形式做科普,带来了一些意外有趣的观看体验。 比如,社畜们的养生日常。 设置一堆放狠话的提醒,起来走走!动起来!还敢吃?!闹铃一响,秒关,设置从未停止,执行从未开始。 

图片

 研究员查资料时,按图索骥找到了作者大大,本想逗个闷子撩一撩,最终还是选择了克制本性,努力搬砖。 

图片
图片

对不住了耿琰老师(抱拳.jpg) 还有信谣传谣的“大舅”,研究员本想指责他的行为,但大舅也是被无良媒体荼毒的受害者啊,还是打开电脑,认真科普吧。 

图片

 科普纪录片要严谨,但不用太严肃。 在高速行进的现代社会,当一个话题转变为风潮,也许不失为一次重新审视的机会,控糖风潮,就是我们重新审视饮食结构的机会。 社会在改变,人类还会面临很多问题,我们该如何适应,又该如何调整,需要更多科学严谨的声音,也需要更多专业的团队,而非吸引流量的媒体来普及。 


图片


作者丨小番茄

不知道如何写简介所以这就是我的简介了


编辑丨飞檐    排版丨逍遥



推 荐 阅 读

图片

R级的《未来罪行》,又爽又变态!

图片
图片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千万别惹理科生,他们能把思维导图变成电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