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烘蛋,曾经川内闻名的特长菜,如今会做的人凤毛麟角
关于泸州菜在川菜里的地位到底如何?我实在无法给出一个合适的答案。因为川菜是一个大概念,又有很多流派。东西南北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特殊。而川南几个地级市,盐帮菜的名气不小。也擅长营销,很多人反而对泸州菜关注不多。

再加上泸州如今的本土特色不够明显,老一辈人延续上不是那么理想,很多本地不管是拿手的,还是原创的菜系,都普及不够。也造成了一些不明就里的本地人对自身的菜系没有多少信心。
我曾经多次提及泸州烘蛋和付骨鸡等内容。今天我还想再说一次泸州烘蛋。
不过可惜到今天,都没有人能给我说明烘蛋的来历,基本可以认为是泸州的原创菜,不过发明者是谁不知道,起因不知道,是否有传承也不知道。是民国以前就有了,还是新中国以后才诞生的更不知道。

为什么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它风靡一时。后来就销声匿迹,很多人根本没有吃过,更不用说怎么做了。
其实你去查一下《中国烹饪》的餐饮具权威杂志,就知道泸州烘蛋实在不简单。
它告诉我们,泸州烘蛋是一款为数不多的菜名中带有地名的经典泸州原创菜品,是泸州第一地标菜。成菜历史已无从考证,据专家学者推断,至少在一百年以上,因为其在民国时期就是享誉川南的名菜。

早在1984年出版的《川菜烹饪事典》中就收录有泸州烘蛋,描述其特点是色泽金黄、松泡酥香。除此,《泸州商业志》《泸州百科全书》等也有记载或收录,均言其为泸州传统名莱。属于川菜系,该菜品口味咸鲜,主料为鸡蛋,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铁、钙、钾等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此菜具有调理营养不良的功效,适合青少年饮食。
而且它不用蛋清,只用蛋黄,而且制作中比较耗费精力,以及火候,还分为原味和挂糖衣的两种做法。可惜今天且不说很多人不会做,就是会的人也不太愿意做这道菜,一是成菜过程耗费时间,又买不起太贵的价格,不划算。二是还不是十拿九稳,一旦做失败了,有点失格、失面子。

它的制作工艺是:将鸡蛋(四到五个蛋黄)打散,与水淀粉、精盐、味精、50克清水和在一起,调匀待用;在锅中放油25克左右,烧温热;将鸡蛋下锅(留少许粘缝用),待快炒熟时(呈稠糊状),锅离火,用铲子将四周薄片向中间合起,用余下的鸡蛋液粘合,再把锅烧温热,把鸡蛋翻过来,用刀切成3厘米见方块;生油下锅,这时,鸡蛋遇热油后,开始膨胀,近似方形,待表皮酥脆,捞出即可。
以上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假如吃过的人肯定会记忆深刻。希望它能重新恢复吧,当然最重要的目的是泸州传统餐饮文化的恢复与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