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静乖巧的孩子也有多动症!这些多动症的认识误区,你中了几个?
据《钱江晚报》报道,杭州小学生小娟,平时文静乖巧,成绩却总处于中下游。父母一度怀疑她的智商,可测试发现小娟的智商有130,比平均值高出30。经过医生诊断,小娟患有多动症。
很多家长对多动症都有误区,认为多动症只是字面上表达的那样,只有闲不下来的孩子才有可能患上多动症。但其实,平日里不调皮的乖孩子,也有可能是其中一员!
误区一:活泼好动是天性,并不是多动症
很多人否认多动症是一种病,认为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多动就是顽皮。事实上,孩子好动不一定是多动症,但好动“过头”就很有可能是多动症。
误区二:孩子只是比较懒,不是多动症
当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时,孩子可能会假装不想做或懒得完成,这种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懒,究其原因是孩子存在行为困难。
误区三:只有男孩子才会得多动症
很多男孩多动症是混合型和多动型的,这些症状表现很容易引起大人的注意。而女孩多动症大都是注意力缺陷型,一般表现为对细节的关注不足,关注范围有限,健忘,走神、分心和无法完成指定的任务等,比其他型的破坏力和明显性更低,所以很难被家长和老师识别。这种安静的多动症会对孩子的成长发育产生更大的危害,这需要引起家长更加重视。
误区四:多动症不需要治疗
不少人认为,多动症的孩子长大后症状会逐渐消失,也就会自然痊愈了,因此只要平时抓得紧一点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接受任何治疗。其实多动症是一种疾病,会对生活、学习、家庭和学校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长大后还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多动症儿童应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误区五:多动症的治疗只是医生的事
多动症的治疗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参与,其中老师和家长在多动症的治疗中作用更大,因为一天中老师、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他们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和心理行为治疗,改善孩子的行为,提高治疗的效果。如果仅仅是医生开药,孩子服药,那么治疗的效果只能是有限和短暂的。
误区六:等孩子长大了多动症就好了
多动症对于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儿童时期,更不是只在眼下,真的可能影响一辈子。虽然多动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减轻,但仍有10~60%的儿童青少年多动症症状,会延续到成年。据研究显示大概有4.5%的成人会表现出多动症的问题,会影响他们的社交、学习和工作能力。
以上就是一些儿童ADHD的常见误解,面对ADHD儿童,家长要正视问题的存在,不要讳疾忌医,干预的越早效果越好,选择科学的治疗方式,通过医生、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促进孩子症状的改善以及社会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