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尼的《奇遇》

看
如果要寻找一个人,你会贴一则寻人启事,并附上ta的照片,同时你会拿着ta的照片去ta可能经过的地方询问。但令人奇怪的是,Anna失踪后,我们甚至连一张她的相片都未曾再见到,而在电影拍摄的年代,摄影也早已大行其道。或许,Anna的形象是不可被拍摄的,这不是说她有什么特殊的身份,所以不可以留下照片,而是说她根本不能真正被一台照相机所捕捉,照相机无法经由她,留下那如罗兰巴特所说的“事物曾经以某种方式存在过的证明”。那么,在电影开头的二十分钟里我们看到的人,又是什么呢?当Anna以某种人类的形象出现在镜头中时,我们可以描述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吗?我们可以用好色,虚伪,懦弱等词语去描绘男主,但是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词汇去理解Anna呢?除了“矫情”这样一个既庸俗又不准确的词语,我们还能找到什么别的语汇吗?与电影里的人一样,我们从未真正把握住Anna。而当无法被照相机拍摄的Anna不再如之前那样出现,并不意味着她就消失了,这不过只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无法把握。
在奇遇中,我们真的把握住什么吗?在那座荒岛上,我们于各种诡异的视角中看到与Anna一起来到岛上的人们,孤岛仿佛有意识一般,窥视着,俯瞰着,人们在孤岛上迷失着,似乎时刻面临着被孤岛吞噬的危险,而当一部分人登船准备离开孤岛,孤岛突然摇动起来,它是要将人类抛出,还是只是想以此和离开的人说再见呢?我们当然可以依靠各种分析,来了解安东尼奥尼如何拍摄出这些镜头,但这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把握那座孤岛,在《奇遇》中,我们看到神秘自身。
现代
最通用的时间概念当然是可以用钟表衡量的机械时间,但这种机械的时间概念并不能真正解释人对时间的感受。和爱的人在一起,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与爱的人分离,常常会度日如年。这是人对时间的感受,自从有了电灯,白天和晚上的差别就不再有那么大,传统的生活规律就此作古,现代生活中,心理时间往往比机械时间更有意义。于是在奇遇中,重要的不是Anna在人们眼中消失了多久,人们花费了多久找寻,而是她的不见,让Claudia与Sandro在心理上感到了何种煎熬。观众也被挑战了,电影不再如ta们期待的那般呈现,于是你感到煎熬,冗长,时而走神,甚至昏昏欲睡。这并不意味着安东尼奥尼的失败,相反,他成功了。我们就是这样度过时间的,他只是拍给你看。
走在街头,我常常无法分辨我生活在哪座城市。地理意义上的家乡,如今对我而言,同样是陌生的,那些我偶尔涉足的城市可能带给我比家乡更多的温暖。我并不能说,我是属于何处的,也无法有自信说有什么地方可以真正接纳我。如奇遇中那些场景一样,人周围的事物,常常如同贴纸一般,他们无法真正被一个空间接纳。那可以彻底离开吗?似乎也不能,很多时候,他们只有半身,如此的残破,早已无力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