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旧文回顾】无处不在的海派艺术(秋思)

2022-06-27 02:37 作者:秋思听戏  | 我要投稿


《星星之火》海报

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关于京朝派与海派文化的讨论风起云涌,各种评论文章铺天盖地,其实这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以京剧来说,它起源于徽汉,在北京形成,在北京它叫“听戏”,到了上海这个海派文化的大本营才逐渐演变成了“看戏”,而海派文化在京剧中的渗透又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京剧”这俩字儿本身就起源于上海,再比如现如今的旦角妆容、高拨子唱腔、武生、武旦的出手技巧等等等等,无处不体现着海派文化特色。


沪剧《星星之火》中,当听到顾正红牺牲,邵滨孙扮演的刘英演唱的这段唱腔就巧妙的运用了“高拨子”唱腔,这段唱时间不长,但合情合理地起到的烘托气氛的效果,比起那些大段上板唱腔,虽然平时晚会上演唱的比较少,但对于一个剧目的唱腔丰富和创作,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顾而已导演用最朴素简单的导演手法打造了最震撼心灵的2分14秒,先开始的欲扬先抑让观者安静,此时无声胜有声,点点抽泣声把观众情绪带入,最强音唱出感叹词“啊……”,调动观众期待,“月色暗星斗浑满眼愤恨”跟京剧中的导板异曲同工,“恨敌人杀死我阶级亲人”又像京剧回龙,之后带入“高拨子”唱腔,“高拨子”的灵活性、可塑性以及唱腔本身的刚劲挺拨的特点,被作曲刘如曾运用的恰到好处,当中的男女两声部伴唱,更是把唱腔性格推到了极致,用不着上百人交响乐队,老先生们仅凭智慧和精湛技艺,直击灵魂,震撼心灵。云层中透出的几束微光,屏幕右上方一支孤独的路灯,这些或被遮挡,或在黑暗中透出的亮光,无不体现导演的巧思和对整个故事情节脉络的精准把控,绝。(秋思)

【旧文回顾】无处不在的海派艺术(秋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