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我鬼混回来了,你呢?

南瓜灯、巫师帽、蝙蝠翅膀、小丑面具……近期这些元素的频繁出现,提示着所有人——万圣节就要到了。
不少小伙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这一天,开始探头探脑准备起当天的装扮,准备一鸣惊人;有的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准备勇闯鬼屋,给NPC们留下一个深刻印象;有的“倒霉鬼”则被更加恐怖的学习与工作缠身,在内心发出了尖叫……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万圣节为什么能让大家这么乐此不疲惫,沉迷其中?


万圣节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这个节日,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穿上各种奇装异服。
在路灯昏暗的街头,转角遇到僵尸们在聊晚餐的口味;抬头发现悬铃木上不仅挂着半黄叶子,还挂着一只毛茸茸的大蜘蛛;当然,也许会有cos成蟑螂的社交恐怖分子,来提醒你注意卫生……
一些研究者认为,无论年龄大小,通过扮演其他角色都可以帮助我们暂时摆脱自我意识,从既定的社会认知的角色中抽离出来。而由服装扮演带来的另一个身份所带来的自由和隐秘感,也让人放松。
穿上奇装异服的年轻人们,化身万圣节最强气氛组,给大家带来欢笑与惊喜,也为自己在现实压力下寻找焦虑解药。

万圣节服装也会帮助我们直面害怕、羞愧的东西。
传统的万圣节服装允许人们扮演其他身份,从鬼魂到吸血鬼、怪物和骷髅。这些身份通常代表着死亡和未知的恐惧。尽管我们可能经常因为与这些“怪物”感到害怕或不适,但不得不承认,这些是我们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大量神经生物学证据和研究表明,在心理层面上,这些可怖的装扮会让大脑把那些恐怖的事物联系起来。而在触发战或逃反应系统的恐惧敏感后,这种特定的恐惧可以得到改善。
通过用这些引发恐惧症的夸张角色在万圣节那天的蜂拥而至,我们可能都参与了一种大规模恐惧消退疗法,这或许也是我们喜欢万圣节的原因之一。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在选择服装,服装反过来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自我感觉。
不同的服装也会有不同的“属性”加成,比如穿白大褂可能会无意识地提高智力和能力。同一件白大褂,被描述为“医生”外套时,穿着它的人表现出了更好的注意力,就像自己真的是一名专业的医生。但穿着“粉刷匠”外套的打工人依旧是打工人。
也许服装对我们的自我意识有影响,使我们对自己看似僵硬的身份感到不那么拘谨。

在万圣节这一天,鬼屋和恐怖片好像也比平时要更生动一点。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已经打算在鬼屋给NPC创造尖叫KPI,再回到家里的被窝抵抗恐怖片的偷袭。
通常,恐惧被视为一种负面情绪,它与害怕的感觉和回避行为紧密相关。娱乐性恐惧则被定义为恐惧和快感的混合体。
研究人员发现恐惧和愉悦感之间并不是完全的负相关,而是存在倒 U 型关系。也就是说,适度的恐惧会让人产生享受感。

一项对鬼屋游客进行的生理监测和随访观察发现,在进入鬼屋之前,人们预计会受到惊吓,并且大多数人在参观鬼屋时表现出了高度的恐惧感,但在离开鬼屋后,他们也认为自己有更高的享受感。
娱乐性恐惧可以帮助人们调控真实世界中的情绪。研究发现,恐怖片爱好者们反馈出了更小的压力,研究者认为恐怖电影提供了练习情绪调节的环境——人们可以通过娱乐性恐惧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恐惧和焦虑。
极限运动爱好者们对此也应深有体会。长期得不到娱乐性恐惧所带来的刺激会让人变得emo,没有活力,这是体内肾上腺素等激素在作怪。

肾上腺素水平长期过低会引导人们主动寻找刺激,当打工人们被生活缠住了走向刺激的脚步,摸鱼的时间可能也会增多,毕竟在上班的时候摸鱼也是一种刺激。
所以,跟万圣节的鬼怪们一起坐个过山车、乘个海盗船吧,让恐惧把压力吓走!

如果我16岁,我会觉得“不给糖就捣蛋”很幼稚;但对于26岁的我,“不给糖就捣蛋”应该被列入每年必做清单。
“不给糖就捣蛋”也给了研究者们启发,利用糖果来研究孩子们的行为。
在1976年,心理学家们就开始利用这一传统进行研究。他们发现,那些不愿透露姓名、成群结队、没有成年人陪伴的孩子会拿走过多的糖果,甚至趁着房子主人不在的时候,去偷东西。
并且,在成群结队的孩子中,如果有一个孩子偷窃,其他孩子更有可能跟着偷窃。

而在近30年后,200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三位心理学家利用万圣节来发掘孩子的“反诈骗”天赋。
我们通常觉得孩子很容易上当受骗,但实际上年龄较小(3岁左右)的孩子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口头诱导就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而且年龄较大(4~5岁)的孩子更加依赖于“眼见为实”——这也有副作用,如果有人愿意制造出一些“假象”,他们也更容易被“假象”欺骗。
成年人似乎也会有这些效应,比如看到朋友发羊了个羊通关截图,恐怕大家心里也会升起一股再次打开游戏的冲动,尽管那张截图可能是p的。
不仅仅是在心理学,“不给糖就捣蛋”也给政治学家一个研究的机会。
两位美国研究者评估了儿童在2008年和2012年总统选举的政治偏好。他们发现即使是在年幼的孩子中,政治偏好也相当强烈——糖果不足以引导大多数孩子改变他们的政治偏好,但年龄较大的孩子(9岁及以上)更愿意因为物质改变选择。
如果特朗普愿意在这个万圣节给全美的小朋友送出糖果大礼包,相信还有不少小朋友会愿意在下一次选举中表达他们对这位金发爷爷的支持(笑)。

不同于春节的团圆和圣诞节的温暖,万圣节的气氛是独特而迷人的。
在“百鬼夜行”的万圣节之夜,不妨出门走走,与不太常见的骷髅和幽灵们一起聊聊,隔壁的吸血鬼为什么喝的是红酒,对面的女巫怎么不给解药。
不点赞就捣蛋!Happy Halloween!
Reference:
Andersen, M. M., Schjoedt, U., Price, H., Rosas, F. E., Scrivner, C., & Clasen, M. (2020). Playing With Fear: A Field Study in Recreational Horr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31(12), 1497–1510.
Jean Kim M.D. (2020).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culture-shrink/202010/why-halloween-can-be-therapeutic
Jason Crosby. (2021). https://thriveworks.com/blog/psychology-halloween-costumes-trick-or-treating/
Tania Lombrozo. (2016). https://www.npr.org/sections/13.7/2016/10/31/500034064/halloween-provides-a-look-into-human-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