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平安夜书单 | 为自己与陌生人

2021-12-24 23:54 作者:lowJump  | 我要投稿

One reads for oneself and for strangers.
        — Harold Bloom, The Western Canon

去年平安夜为所在社团的公众号写过一篇书单,名为推荐,实则记录,借开书单的名义回顾了自己一年来读过的书和许多与读书有关的人与事。自以为很有意义,今年便早早地许了愿,要在平安夜这天再发一份书单来,也不说推荐,就写点东西给自己,给陌生人,也给不那么陌生的人们看。然而即便是在阅读这件事上,我好像也常常沉湎于体验的快乐而拒绝反思的苦恼——宁可再多翻开两本小说,也不要动笔(打字)写这篇东西。于是乎,只剩几天就到平安夜时,我发现自己已经被大学申请文书团团包围了,不仅反思难以奢望,就连写下真诚的文字,都快忘了是什么感觉。我才不甘心自己在2021年就被所谓“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打败,就奋发图强,狠狠地摆烂了一个下午和晚上,把这篇东西写了。

去年还把年阅读量放在推文开头,怪显摆的,仿佛看书这件事也要以数量取胜,分出个高下来。今年不必考虑社团公众号的受众,当然就该低调一些——放结尾了,诸君自己去数。

要“重点推荐”的——毋宁说“我深爱”的——就是下面这八本。顺序没有讲究,用什么语言读的,书名和作者就用什么语言写:

  • To the Lighthouse, Virginia Woolf

  • 《给青年诗人的信》里尔克

  • Things Fall Apart, Chinua Achebe

  • Madame Bovary, Gustave Flaubert

  •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林奕含

  • 《呐喊》鲁迅

  •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Sönke Ahrens

  •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项飙,吴琦

每本的推荐理由和(不)相关的闲扯如下:

To the Lighthouse, Virginia Woolf

谁能拒绝这个封面!

《到灯塔去》,伍尔夫的第二本”意识流“小说,我看过的极有限的现代主义文学中,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情节简单到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我就不概括了。

形式上有许多精彩之处:叙述来回往复于十余个角色的意识之中,章节的长短错落有致(长的二三十面,短的一两句话),三个部分(“窗”、“岁月流逝”、“灯塔”)形成“长——短——长”的结构,有如灯塔的光线,又像奏鸣曲的三个乐章。

二月份初读时语言水平还很不够,但也被伍尔夫的文字打动,记下了好几处关于艺术、关于人生意义的句子。

但是《到灯塔去》的伟大是难以句摘的。它是一件近乎完美的艺术品。完美主义倾向严重如伍尔夫,也说这是她写过的书中最好的一部。

十一月在申请某大学的英文系时,自不量力,写了一篇讨论第二部分"Time Passes"叙事方式的论文。当时乱七八糟地读了一堆文献,导致现在对原书究竟在探讨什么主题,有些看不真切了。

只记得,读学者和批评家们谈论这本书的文章久了,回去读原文时,会突然承受不住她文字的力量,久久地坐在书桌前,有时还要掉下泪来。

《给青年诗人的信》里尔克

一个奥地利青年给里尔克写信,寄了一些自己的诗作请他点评,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回复。此后两人保持通信数年。里尔克过世后,青年将这位诗人写给他的十封信结集出版,就有了这本小册子。

在信中里尔克不仅谈论诗,也耐心地指导青年如何生活,善待他人,如何面对创作过程中难免的孤独与悲哀。于是我们读者看到的,其实是一位敏感又成熟的现代诗人,怀着良善之心,在讲述他的人生哲学、处世智慧。

比如:

读到这两句时想起来:初三时看了一些和里尔克同时代的奥地利诗人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的诗歌,自以为喜欢,写周记还是什么作文时便极尽伤感、象征之能事。有一回,语文老师应该是看不下去了,就用红笔把里尔克的这两句话抄在我的作文后面,当作评语。

现在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感激他;我确实在自己最像青年诗人的时刻得到了里尔克的指点。

这又不仅是一本给“青年诗人”的书。里尔克说,就算读信的青年最后断了做诗人的念头,“我向你所请求的反思也不是徒然的……你的生活将从此寻得自己的道路,不论如何,那应该是良好、丰富、广阔的道路。”“每个真实的生活都比那些虚假的、以艺术为号召的职业跟艺术更为接近。”

强烈推荐冯至的译本。

Things Fall Apart, Chinua Achebe

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处女作,用英文写成的“非洲”小说,研究后殖民文学绕不过的经典。

故事发生在殖民时代前的尼日利亚,主角是一个相当有悲剧色彩的伊博族英雄。俗谚、传说、祭祀等等伊博族的部落传统也是小说的一部分。当年英语世界的读者们看到自己熟悉的语言被用来描述这样陌生的异族文化,想必是很惊奇的。

本书当然有它的政治使命,但阿契贝并没有一味地谴责欧洲殖民者;对伊博族文化中残忍、暴力、“原始”的那一面,他“秉笔直书”,没有回避。

二月和学校的历史老师聊到后殖民研究时,他推荐给我的。后来他可能发现我喜欢看书,又给我安利了好多文学作品,以至于现在我跟他聊过的小说比我跟高中两位英语老师聊过的加起来还要多,想想也挺奇怪的。

大概是因为他大学读的不是文学专业,所以毕业后还能享受阅读吧。

Madame Bovary, Gustave Flaubert

【警告: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人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可以在不知道结尾的情况下读完《包法利夫人》,别怪我没提醒你

现在跑还来得及……

本书真的非常好笑。福楼拜的反讽贯穿始终,刻画“人类的愚蠢”毫不留情,平均每页都要大无语一次,得缓几分钟,才能往下看。

故事其实非常无聊:19世纪法国乡村一个医生的妻子看了太多浪漫小说,受不了乡下的无聊生活,就出了两次轨,都没有好结果。叙述者像施虐狂一样不断嘲笑包法利夫人和她身边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一面揭露这个故事实在多么无趣,一面又抓着这个故事不放,非要讲完不可;甚至在夫人的葬礼前后安排了几个异常凶猛的笑点,狠狠折磨读者仅存的一点良知。

可以说,福楼拜没有给我们留任何出路:人类都蠢死了——可是除了蠢货们干的蠢事,我们也没有别的故事可以讲。

于是读者不可避免地还是会同情愚蠢透顶的包法利夫人,甚至喜欢上她。福楼拜让我们绝望:谁也不比爱玛·包法利聪明多少。

Lydia Davis的英译本超级赞。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林奕含

读时心碎,读后满腔无力的愤怒,周身毛孔都在痛苦。

但我觉得作者的文字其实很克制,甚至可以说,非常美。

后来我才了解到近年国内关于女性主义的讨论常常会提及本书。我一面庆幸自己没有带着互联网上纷杂的情绪去读它,一面也深为自己“不闻窗外之事”感到愧怍。

此处不细讲,以免破坏这份书单全篇洋溢着的喜庆气氛——虽然读过安徒生的小孩子都知道,平安夜不只是火炉和圣诞大餐,平安夜的街头也是会冻死人的。

《房思琪》对我的意义,也在于此。

《呐喊》鲁迅

去年也只读了一本鲁迅。先生值得慢慢来。

短篇小说的集子。可能我对今日中国的社会体察不深,里头针砭时弊的几篇,都感觉有点隔膜了。狂人的所谓“吃人”好像也没有特别恐怖,人血馒头也着实像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

反倒是讲述“迅哥儿”所见的几篇,《孔乙己》《故乡》《社戏》等,篇篇都觉得真挚又亲切;人物丰满许多,不像其他一些,有如脸谱。

《社戏》的插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和在唯理工作坊结识的朋友们一起读的,11月底还赶上了一次线上讨论。我发现看书有时确实是件孤单的事,知道有人读了跟自己一样的书,会感觉很好。

这学期蹭了许多高盛元老师的唐诗导读选修课,周四下午站在教室后面听着他讲课的声音出神。最感激的,不是他解读哪首唐诗多么好,而是有时他讲嗨了,会从唐诗一路扯到哈罗德·布鲁姆去——我于是知道世界上还真有活人会看《西方正典》,而且会在不经意间,显露出自己其实有点相信布鲁姆的连篇鬼话。偶然能有这样的时刻,会感觉很好。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Sönke Ahrens

今年出于无奈看的三本“how-to”类工具书中,唯一有用的一本。其实本书的内容完全配得上一个不这么媚俗的名字。

介绍一位德国社会学界的泰斗摸索多年得出的学术笔记体系,即所谓“卡片盒笔记法”。大体上就是读完文献后用卡片做摘记,每张卡片只写一个核心内容,思考卡片之间的联系并标注出来;这样可以连接不同来源的信息、不同领域的知识,以帮助自己提出新发现。

书中除了讲解如何(用现代科技)实操这套方法外,还有一些相当不错的做学术研究工作的技巧。我本来也是五六月份的时候项目多压力大,才把闲书都放一边,找到这本书来看,发现有用,自然喜欢得不得了。九月之后人都闲散掉了,就没再理会从书中学到的那些东西。后来读到李泽厚先生关于做笔记卡片的一句话,发现很对:

我就不赞成脑子里毫无问题、自己毫无想法去盲目地做卡片,特别是对研究生来说。一大堆卡片并不等于学问。

也就是说,高中生还是摆烂要紧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项飙,吴琦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真的太多太多。项飙是一位很贴近公众的人类学家,在写文章和谈话时会很认真地阐释自己对学术、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也坦言了许多研究上的困惑,读来似与一位亲切的长兄围炉夜话。

我写的这篇书单名字叫“为自己与陌生人”,其实在自己和陌生人之间,还有项飙特别强调的“附近”这个概念:我们身处的环境,我们周围的人。这点我特别有感触。理想主义总说要追求“诗和远方”,但其实,“近处”也可以是很好的意义世界。能够理解加缪在说什么也许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好;能够理解等电梯时碰到的邻居在说什么,其实也一样。

不一定要看这本书,在网上能找到很多项飙的访谈,他发声的时候都是认真的。

借一张欧阳导演给我的图:宝安区一个开在城中村里的书吧,就用了「附近」这个名字。放映纪录片的时候,除了从别的区跑过来看的人,也有就住在村里、放学后和家长一起来观影的小孩子。项飙步入国际学界后,还坚持用中文做这么多公共写作,也是出于这样一种对”附近“的关切吧。

没什么别的要说了,谢谢能看到这里。

希望来年再见~

祝:平安喜乐!

附:

推荐浏览:


平安夜书单 | 为自己与陌生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