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读牌》边栏1 我的麻雀观的初体验(1)
我的书的读者说过【平泽先生的文章实在是非常理科的感觉呢】。虽然我自我感觉是在讲道理,但是我在学生时代理科的分数不太行,所以说我有点偏理科的感觉还是心里有点忐忑。
我在大学的专业是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确实有理科,但是生物系的学生大多是数学和物理都不太行的【冒牌理科】,所以被人说很理科的感觉,总觉得自己好像在骗人(只有我这样吗?)。我在高中时期数学ⅢC和物理都没有学完,最得意的学科是现代国文。
但是,我当时也特别喜欢科学这种,在大学入学的时候甚至想要进修博士课程成为研究者。刚好那段时间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教授的IPS细胞研究会不会取得诺贝尔奖引起了很大的骚动(结果我大学毕业那年获奖了),整个行业都气氛高涨,怀抱着“在这个行业来大干一场吧”这种热切的思想进入了大学。
但是开始一个人居住,认真的打麻将后,渐渐的对这种学术的热情开始降低。同级生在读论文和做实验的期间,我在学习【魔神的读牌】、天天鬼打天凤,过着模范天凤民的生活,回过神来已经变成了高手。现在也每天都非常开心所以完全没有后悔。
所以虽然现在在公司做的工作和学生时代的专业完全没有一点关系,但是大学期间学到的东西其中也有一些成为了如今我生活中的精神支柱。
一个就是不太容易被数字欺骗。世界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数字,我觉得其中大部分都充满了欺骗和误解。
在这里就介绍一个我在学生时代学习到的一个例子吧。厚生劳动省的调查中2016年时期日本人的男性平均寿命是80.98岁。我现在是27岁,保全性命的情况平均下来还能活多少年呢?在这里是80.98-27=53.98年这种思考就是【误解】。
实际上应该认为现在27岁的人平均余命要比53.98年更长。与医疗的进步与否、我现在的健康状况是怎么样的话题无关,这只是纯粹的一个数学的话题。
首先平均寿命指的是刚生下来的新生儿平均能活多少年,按照这样的指标计算出来的。日本是医疗上的先进国家,治安在全世界中也还算好,即使是这样也有非常可惜地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遭遇的不幸的人。与此同时我却非常幸运地直到27岁都健康幸存了(虽然有点代谢症)。
现在已经27岁的人,从0到27岁丢失性命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于是全体的平均寿命就会延长。
在这里可以说,这个数字是什么样的、是怎么样计算出来的,如果不能好好的掌握他的定义就会被数字欺骗。并且考虑到这个数字是否与自己目前的状态相适应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再来尝试着考虑一下麻将的话题吧。假设有着七对子立直后和牌的概率很高的数据,如果囫囵吞枣的什么都直接立直是不行的。这个数据是包含着【有好的待牌的话就立直吧】这样牌手的想法在其中的。
再者七对子的出现率在全体和牌的3%的程度,这样的话即使瞄准七对子也是白费功夫。当然眼前自家手牌已经有了四对子的话,手牌和牌情况中七对子的占比会比3%高很多吧。用专业话语来说的话就是【参考数据的话必须要考虑到抽样样本总体】。
看电视中的健康节目组时,使用的净是这样误用的数据。为了增强麻将技术,学习前面提到的数字知识好像还是有点绕远路没有什么意义,反而言之通过正确学习麻将的数据,能看破世间充斥的虚假科学的话我觉得很棒。
顺便一提这本书中这样的数据是没有的。读牌是从各种限定的舍牌中读取情报,所以很难获得数据。
用前面提到的寿命的话题来说就是【这么说像平泽先生这样每天只吃拉面的话,不是就不能活到平均寿命了吗】这种特定情况,把情报还原进行推测就是本书所介绍的【读牌】。厚生劳动省也没有给出每天吃拉面的人的平均寿命。
即使没有数据也很容易预想到每天吃拉面的话对身体很不好。这就是理论,请相信本书就是介绍理论的书。
虽然可以读出,至少20几岁的时候吃什么都没关系吧?但与20岁的时候相比已经胖了20kg。可能有点过于勉强了而有点后悔,沾染上的牌风却是怎么都变不了了。

略微对平泽先生的最后一段感想作点调侃注解:
“至少20几岁的时候吃什么都没关系吧”→“这样的场况下可以读出通过概率很大”;
“但与20岁的时候相比已经胖了20kg”→但见到过太多例外;
“可能有点过于勉强了而有点后悔,沾染上的牌风却是怎么都变不了了”→或许自己的押引某种程度上较激进,但读牌的习惯已经刻在脑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