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放弃国外300倍高薪,他历时22年造中国天眼:科学家当心中有国

2021-05-05 19:39 作者:天业路商业观察员  | 我要投稿

总有人说,中国人的骨子里缺乏浪漫,但其实不然,有很多证据表明,浪漫其实是根植于炎黄子孙骨血之中的。

例如,网上有个非常出名的回答,叫:中国人能有多浪漫?

其中举例道:我们的洲际导弹叫“东风”,空地导弹叫“鹰击”,反潜导弹叫“长缨”, 运20叫做“鲲鹏”,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叫“北斗”, 暗物质探测器叫“悟空”,这是只有中国人能明白的极致浪漫。

确实,不是生长于这一片土地的人,很难理解这些名字,但这些名字中,藏着只有中国人能够会之于心的默契:鹰击长空、鲲鹏展翅、北斗七星、火眼金睛……

这来自一群走在人类前端的科学家们,来自于根植于祖国文化的自信,来自于同一片土地生长出的基因。

很多人都认为,科学家们是一群严肃而呆板的人,但事实上,只有拥有赤子之心与浪漫主义的人,才能够始终仰望星空,而能够得到星空中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星星,这是人类对于这样可爱又可敬之人的最高馈赠。

仰望星空,位于广袤苍穹中,有一颗闪亮的小行星,它叫“南仁东星”。

2019年,在国家送给全国人民的新年贺词中,有这么一句:“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南仁东,就是这颗“南仁东星”被命名的由来。

2018年,这个被尊称为“时代楷模”、“天眼巨匠”的男人,有了一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星星,雕塑建成之后,命名仪式在贵州省平塘县“中国天眼”现场举行。

星星的命名,是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的,一定是对人类发现有重大意义的星星,才会被予以命名。

南仁东星,是1998年9月25日被发现的,2016年是它被发现整整十八周年,这一年的9月25日,恰好是FAST——中国天眼的落成仪式。

天眼工程中,南仁东是绝对重要的中心人物,为了弘扬他坚定不拔的意志,科学界决定,要奖励给南仁东一颗属于自己的星星。

于是,国家天文台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寻找到了79694号小行星,作为这颗幸运的星星,之所以选择它,有三层寓意:

第一,这颗小星星被发现的日期,与天眼落成的日期相同;

第二,它的编号是79694,热衷于给名字赋予意义的中国人,找到了这个数字中,与南仁东的联系——天眼计划从1994年开始选址以及预调研,直到2016年落成使用,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南仁东一直坚持并矢志不渝, 终于建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最后一个,是这颗星星正式命名在2018年,这是天眼落成两周年纪念日。

总之,从此之后,天空就多了一颗特殊的星星。

南仁东其实没有能参与这个行星的命名仪式,事实上,早在2017年,南仁东就因为肺癌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个中等身材,总是留着一撮小胡子,皮肤黝黑的男人,从外表看,怎么看都不像是大众印象中的高级知识分子、科学家,可正是这个人,无怨无悔为中国科学事业付出心血,直到生命的终结。

在南仁东去世后,有人写文章来纪念他,评论中给出这样的评价:南仁东先生,一位极致浪漫的冒险家。

南仁东是从小就是高材生,1945年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自6岁上小学,到顺利考上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一路都是出类拔萃的存在。他的天性烂漫不受拘束,从上学那时候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学期间,正值特殊历史时期,全国青年都在大串联,南仁东便利用这个机会,毫无负担地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那时候大串联的青年不需要准备什么路费,走到哪里,联系当地的招待所,或者敲门民宿,说自己是串联的学生,自然有人负责接待,南仁东就利用这次机会,将足迹踏遍了中国。

一边走,还一边将自己的本事应用到社会中去,在吉林省长白山的下放车间里,他是开山放炮、遇水架桥、电镀锻造的行家里手,凭借一身的技术,甚至在临走前当上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南仁东的浪漫,除了敢想敢干,还体现在他对天空过分的痴迷。

如果他知道自己在身后被描述成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科学家时,南仁东一定会带点孩子气的小委屈,随即再高高兴兴地接受,因为了解他的人知道,如果让南仁东去挑选一个描述他的词语,他一定更愿意会塑造成天马行空又热爱自由的浪漫派——因为他本人真是这样。

前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中国人最是注重气节的,这一点,在我们的科学家身上比比皆是。

听从祖国号令从国外赶回来的黄大年是这样,拒绝国外比国内高出300倍薪资的工作的南仁东也是这样。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值国家科研用人之际,南仁东有着优秀的履历,本可以去往当时更加先进更加广阔的平台,去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但他没有,不但在物质上没有受到外部的诱惑,在精神上,也时刻与祖国站在一起。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句话,足可以用在南仁东的身上。

从1994年开始,天眼计划就成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从那个时候起,南仁东就一心扑在了这个项目的研究中,是他提出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理念,由此才启动了此项目的选址工作,长达12年的时间里,南仁东经历过风餐露宿,带着科研人员漫山遍野地勘探,对比了一千多个窝凼地,终于在贵州省平塘县中,建成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并启用。

大部分人其实并不知道这个项目对于科学界意味着什么,但只要知道,这是世界上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像是安插在地球上的一双眼睛,将目光投向茫茫的宇宙,又像是一个窗口,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波。

在中华大地上,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上到九天揽月,下到五洋捉鳖,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终于都一一做到了。

结语

2020年12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称,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巨型射电望远镜平台,于11月30日晚间至12月1日凌晨之间坍塌。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全世界,如今只剩下中国这一只天眼。

我们的天眼,在落成后的四年时间里,已经发现了超过240颗脉冲星,截至今年3月29日,已发现300余颗脉冲星,而自1976年发现第一颗脉冲星开始,人类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里,也才总共发现了2700多个。

即便四舍五入,我们仍旧占据领先地位。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中国不能忘记在这个项目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南仁东。

可叹,中华儿女多奇志,很多年前,一位名叫郭汝瑰的将军,在牺牲前曾留下文字:“……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

一个人的生命或许有限,但闪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那样多耀眼的名字,他们因为格外出众的作为与浓厚的人格魅力而被后人铭记,正如古代的各位乡贤,正如那样多的名士,如郭汝瑰,也如南仁东。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夜空,每一个有星星闪烁的夜晚,都在提醒我们,在这遍布银河的光辉里,有一位深沉爱着群星的浪漫派科学家,他曾把青春奉献给地球上这个有着雄鸡轮廓的国度。


放弃国外300倍高薪,他历时22年造中国天眼:科学家当心中有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