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曹老板为什么白看三国演义了?
唐老师确实够敢说,语言组织水平挺好的。首先我支持一个大的观点,尊重原著肯定是必要的。但具体看,改编《三国演义》把蜀汉视为正统就一定是没有问题的评价体系吗? 其实“尊刘抑曹”也算不上原著的思想精华,而是因为毛宗岗乃老dw一个。 我后来翻了几章《三国演义嘉靖本》(传说中更接近罗贯中原文)就确定,现在流行的通行版因为经过蜀汉dw毛宗岗父子的编辑,才更加极端地拉踩起曹操,是毛版演义不允许赞美曹操“宽仁大德”“可为中原之主”。央视作为面向全民的电视剧,对于历史人物的定性,是有必要稍微客观一些的。对于曹操的形象,做一些妥善化的处理,并不应该被批判。 唐老师说的第一个导演(官渡之战)是沈好放吗?xswl。但他举的拍摄例子尚不能证明沈有问题,首先曹操北定中原,他确实为历史做了大贡献,值得好好书写一笔。再者奸雄≠狗熊,奸雄必然有奸雄那套令众人臣服的谋略,达到令人臣服的目的,否则怎么雄霸一方。所以,拍摄众人齐刷刷喊曹操丞相的戏,不见得是导演表现手法有问题。 再说,老三国里面曹操整体定位不是依然没有脱离“奸雄”吗,他没变成正方,而老三国诸葛亮bgm都夸他最纯洁了戏份又多(原著都没这么吹)人设还比谁都优越,还不够令唐老师满足吗,于是我依然没能与唐老师的不平产生共鸣。😂 而从我个人欣赏角度看,央三的诸葛亮前面太轻浮,晚年又太会卖惨,好像的确不如曹老板霸气又实际。有的大学生喜欢曹老板,不见得仅仅是当时流行某种个人价值观吧,有可能他们这些年轻人单纯觉得,看曹老板“宁我负天下人”“短歌行”好拽好霸气,煮酒论英雄时好man好厚黑,比扯着正统大旗装神作法、后期为了鞠躬尽瘁哭唧唧的诸葛亮在观感方面更干练、更给力、更爽快。我其实真觉得“智多近妖”太假了,怪不得鲁迅要吐槽。而央三孔明又“智多近妖”又“卖惨”+“愚忠”,不知道关于这一点,唐老师有没有看法呢,假如他说张导演拍的“愚忠亮”被观众讽刺,或者张导演想借此内涵某些现代人,我倒是挺同意呢(可当我以为唐老师会说张导演的问题时,他却话峰一转说自己想重拍晚年丞相,什么司马懿觉得“狡兔死走狗烹”又来了23333,您老人家这几年在钻啥牛角尖😂😂😂)。 再说到个人价值,诸葛亮不想实现个人价值吗?刘备不想吗?孙权不想吗?毛宗岗这老毒唯不想吗?😂唐老师认为当时的个人价值观导致人家去喜欢曹操,未免有些笼统不公。 我想唐老师应该是想批判一些以吹奸雄为手段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讽刺一些夹带私货抹黑原著“正统代表”诸葛亮的现象吧。站在这个角度我就支持他了。 但私以为,他还是把思维局限在了以“正统”“非正统”简单区分历史人物的模式里,依旧寄希望于打造片面化的正、反人设,以此来规范观众的价值取向,精神感人,可本质上还是个毛宗岗。😂他以为是央三不够抑制奸雄,而当时流行实现“个人价值”,于是有观众看完思想跑偏了,这怎么说呢,我甚至心想,他当初对演义(央三)诸葛亮的魅力太过于自信了。 再谈谈唐说的不同评价体系产生矛盾的问题。不同的评价体系真的不适合运用在同一个人物上吗,初看我也这么以为,可细想也未必,就说曹操,罗贯中不是也写诗夸过他吗?一个人必然有好处也有坏处。有时候用两套不同的评价体系去剖析一个人物,还能显得更全面客观。 所以央三人物塑造问题,不见得是由于拥有不同的评价体系。我认为在于主创给角色的评价,有没有足够说服力,塑造人物时,有没有注重他的内在逻辑。像张导演这样内涵诸葛亮“愚忠”,把诸葛亮定位成动不动要卖惨的人,够不够有说服力呢,够不够有逻辑呢,我觉得不够吧,他这样拍可不像沈导演那样忠于历史曹操的水准,而是给历史诸葛亮扣了个莫须有的锅。 其实,我倒觉得用一套死板的价值体系去限制人的思想才无语。一套文艺作品,不一定只能推崇一种价值观,一种道德标准。我自己平时看书看剧,也不是为了顺从某一种价值体系,而是希望获得知识,希望获得能让我思考的内容。其实我也有底线,比如不要去推崇邪恶。但央三这样塑造一个奸雄曹操,并没有向观众推崇邪恶的价值观,导演只是试图用更开阔的角度展现曹操,我依然想说,这并不应该被批判。至于有影视城把曹操当成男一号,哈哈,这也跟“评价体系”没多大关系,只是曹老板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人家放名字时没想太多吧。😂 再说剧版曹操、诸葛亮他们也都是艺术人物,欣赏艺术人物的魅力,不等于在现实中看不起善良与忠诚。如果像唐老师这样认为看《三国演义》喜欢曹操就等于白看了,或者戏都白拍了,那也算间接否定这本小说里曹操这号人物的艺术价值了,这多无趣啊。😂看了《大时代》喜欢丁蟹这种极品的都大有人在,喜欢枭雄曹老板怎么不行了。所以我觉得唐老师虽然一腔热情,但话说得不免太重了些。😅 不过看了唐老师的采访,又让我思考了这些问题,也不算白看一场。😂😂😂 【唐国强:我不怕得罪人,老版三国演义也有问题!!-哔哩哔哩】 https://b23.tv/ej9vY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