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妄斋闲篇---琉球的前世今生
最近琉球难得登上了热搜,鸽了这么久,那就稍微聊聊琉球吧。
琉球在中国台湾省和日本九州岛之间,面积3600平方公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我国历史上对于琉球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吴大帝孙权孙仲谋就曾经派将军卫温率领甲士万人抵达夷洲,也就是今日之台湾,时人所指的琉求一般被认为是我国的台湾省。
琉球群岛自北向南可大致分为奄美、冲绳、先岛三大群岛,早期的琉球君主只能控制中部的冲绳诸岛,各地豪族实力强大,王朝几经更迭。到14世纪分裂为三个国家,即琉球历史上的“三山时代”。
大明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琉球中山国遣使入明,得到朱元璋的认可成为大明藩属国,正式进入中华朝贡体系。同年,明朝杨载出使琉球,途中发现并登上了钓鱼岛。1403年,其被命名为“钓鱼屿”。1582年,钓鱼岛被正式归入中国版图,隶属福建省。钓鱼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6世纪初,琉球通过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积攒了足够的经济实力,于是派遣军队远征奄美、八重山等岛,将统治范围从冲绳诸岛扩大到整个琉球群岛。同时琉球也较为重视与宗主国大明的双边关系,单皇明一朝,在《明史》中有据可查的朝贡就达到171次,远超朝鲜和越南。

但是在海的另一边,还有一群人对琉球虎视眈眈。大航海时代来临之时,通过同来自西南方向的欧洲人进行接触,以萨摩藩为首的西南大名(大名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建立起了“大明--南洋--日本”的贸易体系。但是随着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一统日本战国乱世,日本的海上贸易重新回归长崎,那么统治萨摩的岛津氏自然需要一个新的贸易中转站来继续积累自己的财富。谁最为合适?琉球。
大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岛津氏发兵琉球。当地人自然不是刚刚经历战火淬炼的倭人对手,琉球国王被俘,面见岛津家主,后向德川家康进贡,表示臣服。大明万历朝的反应则是万历皇帝对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的琉球贸易交涉做了上谕,要求“该国与倭国前后事情,尔当再行奏报,以凭裁处”,要求琉球“候十年之后,物力稍充,然后复修贡职未晚”。琉球就这样开始了在中华帝国和倭人幕府之间一仆二主的尴尬关系。
1864年前清同治三年,琉球王尚泰派遣使节向清朝政府求封,册封使在1866年8月抵达那霸,这一次盛大的册封是琉球历史上最后一次册封。1875年,日本强令琉球停止向清国进贡并求册封,使用明治年号,实行藩政改革。至1879年,彻底日本宣布废琉置县,琉球就此成为日本的冲绳县。甲午战争,前清彻底失去了对琉球的宗主权,甚至割让了台湾和澎湖。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反法西斯同盟发表《波茨坦公告》,其中第八条“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琉球群岛被美国托管。之后的1972年美日密约,日本获得对琉球的行政管理权,但请大家注意,并没有琉球群岛的主权。
直至今日,琉球人仍在在为脱离日本,让美军基地搬离琉球做着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