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式的“忙碌”:逃避不确定性

三四岁时,孩子就开始用具体的表达方式来思考死亡了。在上小学的时候,记忆不断发展,时间被嵌入到我们的世界观中。在青少年时期,我们进入了前额叶感知时间的另一个阶段,前额叶的发展变化使得我们开始反思自我与人生,反思时间与死亡,认识到周围的一切以及我们自己的存在,都是短暂的。前额叶可以创造表征,想象未来,但是,有些前额叶的能力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是一种“负担”:对死亡的意象及复杂生命的表征,令我们感受到存在着的痛苦。
与暂时及死亡的抗争最终需要我们潜入永久性的幻觉之中,寻找生命更深层的意义。正如某位求助者所说:“如果我不为求助这些科学难题而工作,我便会思考死亡,在充满焦虑与抑郁的环境中生活。”为了逃避面对“趋于死亡”的现实,很多人花费很多精力去寻找途径,有时我们会专注于日常生活中能满足我们基本需求的琐事,在物质消费中花费大量精力,或是沉浸在那些会导致肾上腺素急剧上升的活动中。当我们暂时停止做这些事时,便容易被焦虑感吞没,或是迷失在内在的空虚感之中。
除了我们个体逃避之外,外界也会有很多因素让我们选择逃避,例如,信息传递飞快的当下,关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太多太多知识会伸出“橄榄枝”,当我们握住它们时,它们就将我们拉入信息的深海里,淹没我们闲暇时面临的空无感(当然,它们也可以在一瞬间破坏我们的安全感)。
对不确定感的敏感,其实是我们生物进化遗传下来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特质(在很早的时候,人类还是需要对不确定的情境保持警惕以保证自身安全)。但是,对不确定感的过分敏感却会导致一种症状——强迫症。强迫症的特点是反复出现某种想法,会常常陷入一种想要逃脱却无法逃脱的思维模式或行为习惯。在强迫症患者的内心深处,深深地相信,如果以强迫行为或强迫思维来生活是可以避免那些糟糕的坏事的。对坏事的敏感与我们的生存反射及恐惧情绪紧密相关,而有时,威胁确实存在,反应是合理的,但也有些时候,只是大脑制造出了“危险”的错误信号:前额叶区激活与情绪、躯体功能相关的前扣带回,使心脏和肠道发生变化,让我们从躯体上感知到焦虑,这种从内在生发的恐惧感(通俗来说就是直觉上的恐惧)会促使我们到现实中寻找威胁,之后,找到现实中的蛛丝马迹后,大脑皮层便开始策划内在行为(强迫性的想法)或外在行为(强迫行为),防止我们遭到伤害。
在青春期,前额叶皮层的变化使得人可以在面临恐惧时拥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而强迫的结果,其实是我们的大脑对危险的过分活跃的警惕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防御就是时刻为最坏的结果做准备,而每次我们避开了糟糕的结果,就会对强迫形成强化。他们会认为是由于事前的过分警惕使得自己避开了糟糕的结局,却未曾想过原本好结局的概率就很大,根本不需要警惕。
但是,要注意的是,大脑的这一策略总归还是为了保护我们而存在的,因而我们需要接纳这一现实,当我们能够接纳而不否定它时,我们也可以取得进步。
我们有与生俱来的驱动力,会扫描危险,警告自己和他人有些事物会伤害我们,做一切能够保证我们安全的事情。但即使我们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事故还是会发生,人生终究是不可预测的。第七感所强调的整合不确定性要求我们放弃“确定性”的幻觉,去接纳本就不确定的现实,在此之上,我们不仅能够尽量保证安全,也能突破自我设障,去理智的追求真实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