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闻主义:从《冷血》到《烈日灼心》
“非虚构小说”一词由杜鲁门·卡波特首创,来形容他的振聋发聩之书《冷血:一起真实的多重谋杀案及其后果》。
《冷血》这本书记载了一九五九年,美国中西部地区某典型四口之家,被一对来自社会底层、四处为家的心理变态者毫无目的、惨无人道地杀害的悲剧。卡波特深入调查了这个家庭的历史及其社会环境,访问了被判处死刑的凶手,并最终目击了凶手的死刑执行。
由邓超、段奕宏等主演得国产电影《烈日灼心》,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卡波特的非虚构小说《冷血》。确切地说,《烈日灼心》是对《冷血》的一次极为出彩的改编。
就像国产良心剧《十二公民》,根据中国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语境,塑造了十二位性格各异又根植于自身的认知偏见进行判断和最终表决的普通公民。可以说,《十二公民》,是对美国于1957年上映的黑白片《十二怒汉》的一次成功借鉴和改编,不论是模拟法庭还是真实法庭,对于自身偏见的逐渐剥除,都是无法承受的心理痛楚,这也说明了一个人一旦将某种理念奉为自己存在的支撑,在遭到别人的质疑之时,怀疑自己的存在理念是如此艰难乃至痛苦。
有时,理念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根基,不是他人几句质疑和恐吓的话语,就可以自动放弃的;有时,一个人明知是自己的理念和行为出了错,但碍于他人的眼光和自己的颜面,他也会抗争到底。因为,在那一刻,是非对错已经不再是双方冲突的焦点,而是一个人如何再能重新淡定自如地走出那道被众人质疑的门槛,这关涉勇气,也涉及执拗的尊严,更涉及这个人的精神生命能否继续,他的现实人生能否如常。
这类被称为“非虚构小说”、“新新闻”或“事实小说”的作品,不但以其小说技巧增添了传统报道文学和历史学并不追求的紧张、刺激和情感诉求,而且对读者而言,所读故事有“真实”依据这一点,更赋予这类作品一般小说无法比拟的阅读驱动力。
汤姆·沃尔夫在为“新新闻”选集所写的序里,列出四项借自小说的技法:
(一)事件始末主要通过情节而非概要说明来呈现;
(二)以对话替代叙述话语;
(三)通过事件中的人物的视角,而非旁观者的视角来陈述事件;
(四)和写实小说一样结合诸如人物外表、服饰、私人财物、肢体语言等细节描写,来点明人物的社会阶层、个性、地位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