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硬核慎入】秦可卿和那场『直抵全书主题』的盛大葬礼

2022-09-24 14:13 作者:称孤道寡单身狗  | 我要投稿

大家好啊

这一期,我们继续聊:

对《红楼梦》进行人物分析时我们应当遵循的方向和三个原则

今天咱们要通过秦可卿,来讲最后一个原则:

一个角色或一段剧情的设计,需要根据它所在的章回位置,同前后内容做整体的对比和主题归纳

 


我之所以选择用秦可卿这个角色来聊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她相较于其他角色,有两个基础特点非常突出

其一,秦可卿的相关剧情所处的位置非常早且非常集中

其二,秦可卿身上的主题表达任务非常清晰且非常简单

 

看到这里,我猜可能会有新结识的朋友觉得奇怪,这两点算什么特点呢?

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很正常,因为此前大家对于秦可卿的思考,基本上都是从她身上的那些谜题出发的

比如那句“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

比如因“赦免”而删去的天香楼的“遗簪”和“更衣”

比如那句经常被乱用到黛玉宝钗晴雯袭人身上的“褒中贬”和“贬中褒”的脂批

比如焦大口中的“扒灰”和“养小叔子”

以及她最终那场规模非常蹊跷的葬礼

坦率地讲,我个人是非常不赞同:

将人物、情节和片段,从原文当中挖出来,单独进行相互串联和发散联想的那种所谓思考方法

原因无他:人家作者曹雪芹在创作时,就已经设计好了整体的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来辅助表达

而且设计的非常精妙,堪称艺术

就比如秦可卿葬礼的问题

如果你对曹公设计好的写作框架和情节内容进行一遍梳理、对照与总结

你就不会觉得葬礼规模大这件事很奇怪了

因为这场葬礼,并不是为秦可卿一个人举办的

而是为天下所有因“纨绔子弟沉溺淫乐,不学无术”败亡的家族甚至国家举行的葬礼

这是一场直抵整部书的创作动机的葬礼

这个结论跟【秦可卿是废太子的女儿之类】的哗众取宠的屁话绝对不一样

请大家慢慢听我把从梳理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到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介绍完

 

首先当然是要从刚才提及的,秦可卿的两个特点(位置早篇幅短,主题明确专一)说起

这两个特点乍一看似乎无关紧要,但是,我相信看过上一期的朋友绝对不会再这样想了

因为简单来说,决定秦可卿剧情内容和篇幅的,正是她所承担的主题(主题清晰,内容唯一)

而决定她所处的章回位置与写作规律的,则是《红楼梦》整体的写作规划(位置早,篇幅短)

 

秦可卿的相关情节大体是从第5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开始,直至第16回,秦钟下线,彻底结束:

从宏观视角来看,这几个章回的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并没有抄检大观园那么复杂

不过,也有不少可供梳理和思考的内容

比如说,如果我们的目光仅仅放在秦可卿的判词和那首[好事终]的曲子上

那么我们就只能得出“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是因为“宿孽总因情”的结论

可是在这几章之内,除了“宿孽总因情”之外,还有很多不同主题的情节同样是在伏笔家事消亡

比如第9回,宝玉和秦钟大闹学堂,这段剧情既是在描述纨绔子弟的沉溺淫乐又有不学无术(要素察觉)

第13回,花大价钱将葬礼办得轰轰烈烈的同时,曹公又安排了凤姐治理宁国府下人的剧情

还有第15回 凤姐弄权铁槛寺

 

所以,我们首先要认清的一个基础事实就是:

秦可卿的“宿孽总因情”只是这几个章回乃至整部《红楼梦》所要表达的总主题的一部分

那么,这几个章回,凌驾于“宿孽总因情”之上的总主题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家事消亡”嘛,这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事儿,没啥好卖关子的)

曹公具体设计了哪些其他的分支主题与秦可卿的内容同步表达呢?

秦可卿的“宿孽总因情”这个分支主题具体又是通过怎样的写作规律逐步表达的呢?

咱们一个章回一个章回的梳理

 

首先要着眼的自然就是秦可卿初次登场的第5回

具体的内容大家都知道了,是剧透小说中主要女子们的悲剧结局

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曹公要把这个内容放在第5回的位置上呢?

大家试着回想一下自己初次看到《红楼梦》第5回时的状态

恐怕大部分人也就知道黛玉凤姐和宝钗这些比较出圈的角色

至于元春探春迎春惜春这四个姑娘,大概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具体谁是宁国府的谁是荣国府的,谁是谁的女儿,谁是什么性格,你未必记得住

更遑论去理解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首诗之中隐含的悲剧性

如果曹公把这一章放在中期的位置,比如53.54回元宵宴会前后

届时,大家对于这些角色都已有了基本的了解,甚至产生了情感

必然会迫切地产生想知道她们的结局的心态

并且,从55回探春理家之后,描述家宅之乱的剧情就明显多于描述公子小姐们的无忧日常和谈情说爱了

在这个位置铺垫和剧透结局,似乎何为合乎受众的阅读习惯

那么,曹公为什么偏要这么着急,放在第5回这么早的位置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因为曹公有一个从八股文的写作习惯衍生出来的宏观的写作规划

八股文具体的宏观写作格式,各部分的内容分配以及微观的遣词造句的要求

大家自行去百度就可以了,这种随手就能找到的内容,我懒得啰嗦

我直接讲《红楼梦》原文的写作规律

简单来说,第1回至第5回是整个故事的“破题”部分

作为开篇,自然应当起到一个总起的作用,故此,便安排为简述这部小说所要讲的东西

既,第1回,甄隐贾兴一段起伏荣枯,是为概略和总起

(其实甄家之亡与贾家之亡,还有一个根本的镜像区别,但我不打算今天讲,等香菱那一期再说)

第2.3.4回,由表(人物关系)至里(人物形象),由外(冷子兴口述)至内(林黛玉亲见),由实(物质生活)至虚(外部关系)地简述了贾家的初始状态

到了第5回,则简述贾府之终,既灭亡后的惨状

第5回与前面三回的内容形成对比的同时也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核心内容:

贾家由2.3.4回之盛,走向第5回所描述的衰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就在第5回的末尾:

“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

当然,我很清楚,秦可卿那首诗中明确写的是“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而贾宝玉并不是宁国府的人,他是荣国府的,与这句诗所指的内容似乎并不相符

并且,偌大一个贾家,败亡的原因非常复杂,并不能全怪罪在贾宝玉一个人身上

但是,我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

从宏观的人物主题任务的分配来讲,贾宝玉的误入迷津和临床实践,象征的并不是他个人

而是在表达“世家大族的纨绔子弟”这一整个群体

在其他视频当中我也曾提到过,同处于这个分支主题的

还有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珠以及薛蟠,他们每个人负责“纨绔子弟子不教”主题的一部分

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各有各的不同侧重

比如贾宝玉是走心,“意淫”,贾琏是走肾,“滥淫”

贾珍和贾珠主要表达的分支主题是“没有承担起振兴家业的责任”

只不过一个是因为上梁不正,所以下梁歪,一个则是因为早死,承担不了责任

虽说贾宝玉的走心比贾琏的走肾看似高尚的多,浪漫的多,更符合女儿们的情感需求

但是,从整个贾家的角度来审视,贾宝玉和贾琏的行为都是在沉溺淫乐,没有本质区别

虽然贾珠出场就成盒了,别说台词,牌位上连个相片都没有

但是贾珍的下梁歪和贾珠之死都是贾家衰败原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客观上二人互为镜像

明白了这些宏观的规划,作者在第5回安排的一些细节

比如说由秦可卿引导宝玉入梦

并且将宝玉的启蒙仙子取名兼美【甲戌侧批:妙!盖指薛林而言也。】,字可卿等等细节的设计目的,自然也就不用我再啰嗦了

其实,这一段要展开说的话,还有很多内容,但咱们这一期毕竟是要通过秦可卿,讲清楚

一个角色或一段剧情的设计,需要根据它所在的章回位置,同前后内容做整体的对比和主题分析

所以,我先挖个坑在这,今后会有机会详细说的

 

好了,接下来咱们看第6回

这一回并没有多少秦可卿的内容,不过,这一章开篇就是宝玉和袭人的那场临床实践

与前面第5回的内容是前后呼应的

所以,咱们还是有必要梳理这一回的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的

第6回,除了宝玉袭人之外,主要是刘姥姥入荣国府的情节

这一大段,与纨绔子弟的主题的确毫无关系,仅仅是从外人的视角简述了荣国府的运行架构

但同样可以解答刚才提到的:贾家由2.3.4回之盛,走向第5回的衰败的原因

首先,是王夫人与凤姐在理家主题上的设计,具体我就不再多说了,王夫人那一期讲得很透了

此处我只补充一个细节

就是凤姐出场之前,曹公特意设计让刘姥姥留意到“咯当咯当”响的摆钟

随后摆钟“当”的一声,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然后,凤姐的登场仍如黛玉来时一样,先是听到笑声,而后见到本尊

这段设计除了通过摆钟敲响,来表达凤姐的准时之外

是不是也有,以一刻不得停的摆钟,来暗喻忙碌的凤姐的意味在里面呢?

与之相对的,送走刘姥姥后,周瑞家去复命时,只见王夫人和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

王夫人与凤姐这段一闲一忙的对比,是出于什么目的设计的,我就不再多说了,大家去王夫人那一期去看吧

另外一个衰败的原因,藏在板儿和贾蓉这对“侄儿”的对照设计当中

这段对照,除了有伏笔二人将来之于巧姐儿的个人命运的不同影响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双方都是奔着钱或财物来的

只不过,刘姥姥带着板儿来打秋风并不是白要,后续二进荣国府时,带了家中的特产作为报答

贾蓉来找凤姐借东西这事,虽然从故事的角度来看,贾蓉肯定不敢不还这个玻璃炕屏

但,其中有一个细节很值得我们注意:

“也没见我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一般你们那里放着那些东西,只是看不见我的才罢”

曹公为什么要将贾蓉借的东西设定为王家的东西,又为什么要给凤姐设计这句台词呢?

大家对照着抄检大观园那一期中梳理过的71.72.73回的内容,自行品读吧

 

第7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我们先看上半部分的送宫花

这段情节,大家的注意力普遍集中在宝钗的‘冷香丸’,惜春的一语成谶以及黛玉的名场面上

但我要提醒大家的一点是:

第7回标题中所指的贾琏戏熙凤这个没有明写的情节,是贾琏在《红楼梦》中的首次正式登场

这一点非常重要,甚至重要性是高于宝钗,惜春和林妹妹的

原因有二:

其一,就是刚才已经说过的,沿着章回顺序纵向来看,前面第5回刚刚暗示完家亡后女儿们的悲剧命运

紧接着第6回就是宝玉和袭人的临床实践,第7回又安排了贾琏戏熙凤

这三者在“纨绔子弟沉溺淫乐”的主题上是共通的

其二,需要将同一章回内的情节横向对照着来看

咱们先说最容易理解的,惜春的一语成谶

惜春的那句“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自然不必多说,就是在铺垫她将来的出家

但,惜春的情节并不是说完这句话就结束了

后面周瑞家的向智能儿这个出家人问起钱的事儿,并且,脂批在这里提示道:

“一应骗布施、哄斋供诸恶,皆是老秃贼设局”

后文当中诸如弄权铁槛寺等情节也告诉了我们,所谓的佛门清净地,未必就清静

那么惜春将来出家之后,自然也避不开这些哄骗钱财,甚至更龌龊的事

这无疑是对惜春将来悲剧结局的铺垫

同样的,对香菱的描写,也有铺垫悲剧结局的意味

周瑞家的先夸了香菱的美貌,而后又问香菱父母何处,从何而来,多大年纪

香菱一概不知

香菱会被欺凌致死的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她长得很好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其二,她被动地失去了原生家庭这个利益共同体的保护

(尤二姐尤三姐,也是这两个原因,但二人另有自己的主题去表达)

迎春的悲剧除了人物性格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原生家庭这个利益共同体欠了钱,因此无法给她提供有效保护

正是因为与香菱的悲剧原因如镜像般相似,所以二人才同为79.80回的章回主角

不过此处还是先不展开聊了,将来分析香菱和贾雨村的时候,我细说

再往下,是在一处下棋,但都没有特别设计台词的迎春和探春

这二位此处的信息很少,能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多,不过,通过与其他人的横向对比

我个人认为这样处理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其一,迎春将来的结局是死别,探春的结局是生离,应该都不会直面描写死时的情景

所以,此处的二人都“无言”

其二,迎春80回时曾自述(幸而过婶子这边过了几年心净日子),探春的痛苦在于(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所以,能与姐妹在一起平静的下棋,对于她们来说,就已经是最幸福的时刻了

眼前的这一情节,就足够与她们各自的结局形成起落对比了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我想多了,毕竟没有实据,仅供参考


说完了这些,咱们再聊争议最多的宝钗的冷香丸

关于冷香丸,我认为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纠结那些花里胡哨的什么

白牡丹花蕊白荷花蕊白芙蓉蕊白梅花蕊,雨水的雨白露的露霜降的霜小雪的雪

也不应该仅仅将思维放在宝黛钗三角恋的小格局里

其实我们只需要抓住几点基础的关键设计,再对照被串联起来的其他人的情节,就足以明白作者的设计目的了

首先是病因:“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

其次是列举冷香丸的组成材料时的提示:“以花为药”和“凡用‘十二’字样,皆照应十二钗”

最后“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和“‘梨香院’二字有着落,并未白白虚设”

宝钗的主题定位是与黛玉的“知己”相对而来的“贤妻”

所以,包括男欢女爱在内的“感性”内容,全都交由“知己”黛玉来展现了

留给“无情”宝钗展现的只有理想,现实之类的“理性内容”

宝钗不像其他女子一样爱花爱粉,送宫花时没有给她,以及将来帮助理家等等情节的设计,都是遵循这个设计逻辑延伸出来的

所以,同样从宝钗的基础主题定位出发,我认为这个所谓的“热毒”,指的就是情感,凡心

而冷香丸,应当指的是宝钗与其他姐妹们(四种花蕊)的友情,以及在大观园中的这段无忧回忆(四季之水)

至于冷香丸将来的作用,我没有确切的证据,还是只能给一个仅供参考的答案:

用来抚慰将来被贾宝玉毁掉“青云之志”后的宝钗

具体的方式,我猜可能是将来宝钗热毒发作,又找不到复杂的材料制作冷香丸时

发现梨香院的树下埋有制作好的冷香丸

而这些冷香丸就是由大观园的姐妹们为她制作,以备不时之需的

再次声明,这一段仅仅是我的个人揣测,大家听听就好,有不同意见的话咱们再交流就是


好,梳理完女儿们的情节后,我们再将她们视作一个整体,与同样被送宫花串连起来的贾琏和贾宝玉对照

简单来说,送宫花时这两位爷一个在跟凤姐走肾,一个在陪黛玉走心

那么,曹公将这些情节放在一起写的设计逻辑是什么?

想要表达的内容又是什么?

还能是什么呢

当然是因为贾琏宝玉等纨绔子弟的不务正业是家亡的因,女儿们平静生活被打破是家亡之果

其中存在一个因果的关系

 

紧接着,下半回,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从秦钟出场开始,接连几章的内容都是贾宝玉的不务正业和沉溺淫乐,而且描述的更为细致了

(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清 顾炎武 《日知录·试文格式》)

秦钟这个人物牵涉到的剧情内容自不必多说,他与秦可卿的剧情线也基本是同起同收的

所以这个角色的主题定位,完全可以与秦可卿画上等号

另外,多说一句,同样与秦可卿的剧情几乎同起同收的,还有一个角色

不过,咱们等一会儿到了第9回时再说

第8回,横向来看,剧情主要是宝黛钗和宝晴袭,纵向来看,还有一层宝玉和李嬷嬷的主仆矛盾

具体的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我在此前的“茜雪失踪之谜”那一期当中详细说过了,此处不再赘述

第9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这一章回,是对贾家纨绔子弟们不学无术的惟一一次集中描写

具体来看,在正式入学之前,曹公先安排了袭人的好言相劝和贾政的嘲讽警告

但贾宝玉想的却是:“好妹妹,等我下学再吃晚饭,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

实际入学后,先是宝玉和秦钟亲近引起流言蜚语,随后跳出薛蟠和他的“香怜”“玉爱”

(大家猜猜为什么突然安排薛蟠一同参与闹学堂这一章)

其实将两者对比就能够明白了,这两对之间又有一虚(宝、秦)一实(薛、香、爱),相互呼应的效果

随后就是金荣污蔑“撅草棍儿抽长短”,以及被大家当成了宝的“姓金的”“茗大爷”之类的内容

这段内容当中究竟有没有什么谐音暗喻,我懒得琢磨,小儿科的东西,没意思

我只点两处最值得琢磨的内容:

其一,贾瑞这个人物,其实是在此处首次登场的

87版《红楼梦》电视剧整体规避了秦♂钟的内容,所以贾瑞的学堂登场也没有出现

只看电视剧的话,大家必然误以为贾瑞这个人物的剧情只与沉溺淫乐有关,其实也有不学无术的主题

刚才我说的,除了秦钟之外,另一个与秦可卿几乎同起同收的人物就是他

其二,冲突引爆的过程,是由贾蔷作导火索挑唆,而后下人茗烟与外戚金荣之间开练

金荣得以在贾家家学中求学,是因为姻亲关系

茗烟敢直接戳璜大奶奶的软肋,打人打脸,自然是因为“狗仗人势”

那么,试问曹公的这番设计,又是在突出什么主题呢?

想不明白的话,建议对比抄检大观园那一期中梳理的71.72.73.74回的主题内容

至于其他的一些比较简单的细节:

比如,矛盾会出现并爆发的大背景是贾代儒没来,放任贾瑞管理

贾菌曾一度因为误伤而卷入冲突,贾兰曾试图阻拦他

还有贾蔷的挑唆,茗烟的火上浇油以及李贵的息事宁人等内容

具体分别暗喻什么,大家自行思考就是了,我懒得啰嗦了

 

继续往下,第10回

这一章大家现在普遍认为应当是经历过大改的,特别是张太医的剧情

所以没有多少梳理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的价值

不过,金氏来宁国府恶人先告状这一段,还是有些内容可以点一点的

就是以金荣秦钟为代表的贾家亲戚们对贾家的影响

一方面,他们在享受着贾家分配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利用人际关系破坏着贾家的秩序

这两点,与55.56.59.60.61.71.72.73.74回展现出的下人群体的主题内容,是一致的

为什么会这么巧呢?

 

接下来,第11回,这一回应当也是经历过部分修改的

不过,我认为修改的部分应当仅限于上半部分与秦可卿有关的内容

因为red爷对凤姐一见钟情,而后被凤姐狠狠惩治,最终以他的死引出风月宝鉴的整个过程是很完整的

并且,这段剧情的内容和写作规律,非常值得思考

 

第13回的脂批提到过,除了删去天香楼的情节之外,还删去了“遗簪”和“更衣”诸文

这两个字眼对于剧情的总结,其实就已经很到位了

所谓“遗簪”,显然就是秦可卿扒灰的事东窗事发,而“更衣”,自然不是简单的换衣服或蹲坑玩手机

再结合剧情的衔接以及修改的篇幅范围进行思考

第10回,金寡妇来宁国府,串联的剧情必然是象征东窗事发的“遗簪”而不会是“更衣”

第11回,凤姐与red爷相遇的情节之前,安排的应该是回溯实际犯罪过程的“更衣”

还原这些内容并没有多大的困难,87电视剧中补充的内容也大差不差

所以即便有些“真本底稿”能“还原”出秦可卿被删除的情节,也没什么NB的

我上我也行

因为我除了这些基础的内容之外,还发现了人家曹公的写作规律:

从“遗簪”“更衣”再到最终的“天香楼”自尽,整段剧情的写作顺序是案发,回溯,“自尽”

而接下来凤姐与red爷的剧情,则是从相遇,到相约,再到“处决”

将两者对照着来看,一个讲偷情的后半段(秦珍)一个讲出轨的前半段(凤瑞)

一对实有其事,一对虚妄未成

最终两段剧情都以死亡作为结局,并且,贾瑞之死引出风月宝鉴,紧接着第13回就是秦可卿的死后托梦

秦可卿扒灰与贾瑞偷情的过程同起同收,互为镜像而又互为补充

补上秦可卿这一段,真的有什么了不起的么?

此外,秦可卿的弟弟秦钟引出学堂大闹,与秦可卿镜像的贾瑞也是在学堂一回正式出场

那么,9.10.11.12.13这五回整体在写什么?

又是为了承接什么内容,回答什么问题而写的呢?

梳理过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之后,这些关键问题就都一目了然了吧

 

但是,还没完

家亡的原因并非全在纨绔子弟的不学无术和沉溺淫乐

只不过在作者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开篇时重点铺垫了而已

第13回,在秦可卿托梦下线之后,曹公又安排了一段凤姐协理宁国府的内容

理清职责,严抓纪律,与后面55.56.59.60.61.71.72.73.74回的内容仍然是一致的

第14回,那场声势浩大的葬礼奢靡破费,又与71.72.73回是一样的

第15回秦钟葬礼上撩妹,63.64回,同样有人葬礼上撩妹

凤姐在铁槛寺弄权,68回,凤姐唆使张华告琏二爷“国孝家孝之中,背旨瞒亲,仗财依势,强逼退亲,停妻再娶”

凤姐气的骂:“癞狗扶不上墙的种子。你细细的说给他,便告我们家谋反也没事的。不过是借他一闹,大家没脸。若告大了,我这里自然能够平息的。”

而后,我此前梳理77.78.79.80这四回的写作规律与叙述逻辑后得出过结论:

第81.82回的章回主角,应当就是凤姐和元春

而第16回,秦钟死亡,秦可卿的相关情节彻底结束的同时

元春封妃

 

好,以上,就是我对于秦可卿相关的九个章回的写作规律与叙述逻辑的梳理

看完这些内容之后,大家还会觉得秦可卿的葬礼规模很大这件事,很奇怪么?

我最初说的那句:

秦可卿的这场葬礼,并不是为她一个人举办的

而是为天下所有因“纨绔子弟沉溺淫乐,不学无术”败亡的家族甚至国家举行的葬礼

是直抵整部书的创作动机的一场葬礼

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有时间的话,大家再去读一遍原著,然后自行判断吧

 

 


【硬核慎入】秦可卿和那场『直抵全书主题』的盛大葬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