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丨2023老高考新课标适应性考试试卷评析
测试目的:加强教考衔接,实现平稳过度,针对2023年使用新课标参加老高考省份,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了适应性测试卷,供2023届高考考生进行适应性测试。
一、总体分析
此次适应性考试试卷的结构保持了全国卷新高考数学试卷的题长结构,8个单选题(每个5分,共40分),4个多选题(每个5分,共20分),4个填空题(每个5分,共20分),6个解答题(共70分)。这与四省2022年的老高考题型相比,把4道单选题换成了多选题,情境题的考查力度也增大,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更加灵活和宽泛,体现了新高考创新的理念和特点。
试卷结构比较

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比较


前12道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引导我们在备考中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概念、公式、定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客观填空题考查内容比较

客观填空题中,注重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灵活运用,特别是16题,一反原来的命题套路,突出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主观题考查内容比较

主观题加大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考查,具有选拔功能,并且增加了构造新运算,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2023四省联考试题分析













三、2023四省联考试题整体变化趋势分析
1.试题特点分析:
(1)保持试卷结构稳定,重视创新思维培养
试题结构仍为新高考的8+4+4+6模式,解答题仍然考查的是数列、三角、概率统计、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函数导数。总体难度比去年高考的难度稍大,解答题整体偏难,特别是压轴题难度偏大,且采用了新概念的形式。
如第22题:椭圆曲线加密算法运用于区块链.

2.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突出主干内容
四省由老高考向新高考过度,作为适应性考试,难度有所提高,但整体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起点较低,入手较宽,许多题目都考查了基础知识,如第6题:

3.注重通性通法考查,关注数学文化
试题淡化解题技巧,注重通性通法。虽然运算量有所增大,但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同时高考又注重对数学传统文化的考查,尤其是中国的古典传统文化,反映了我国古典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第12题和第15题:

4.联系新课改革,体现创新发展
试题体现了创新和应用,在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让人耳目一新,体现了新高考的引领作用。如第16题和第22题:

适应性测试给我们教学备考带来启示
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如1,2,3,4,5,6,9,10,13,14,17;
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融会贯通:如7,8,11,15,18,19,20;
注重数学的选拔功能:如12,16,21,22
注重复杂情境试题的考查:3,11,12,15,16,20,
数学考试加入复杂情境,并且题型较多,选择、填空、大题都有,这些情境题阅读量加大,内容涉及宽泛,引导我们备考更加注重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的渗透,不能再向过去那样靠机械刷题和让学生死记公式题型,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而是关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避免学生变成只会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真正的掌握知识,学会去灵活运用,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凭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来获得更加理想的分数。
本次考查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加强对数学的概念、解题方法、公式运用、定理的理解考查,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成为考查的关键。所以备考中立足于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题能力的训练,通性通法的强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观
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不能单纯地死记硬背,要理解概念的本质,灵活掌握,对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把教材上的每一个例题、习题再做一遍,确保基本概念、公式等牢固掌握,稳扎稳打,才能打好基础。同时还要注意平时要多动手,一些基本的运算方法和技巧也要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只有把学生的主题地位发挥好,才能使课堂高效,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