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赏析陈允平的《西河》

2023-03-27 06:56 作者:风亦如是S  | 我要投稿

迁移自名下公众号平台,风亦如是:

形胜地。西陵往事重记。溶溶王气满东南,英雄闲起。凤游何处古台空,长江缥缈舞际。石头城上试倚。吴襟楚带如系。乌衣巷陌几斜阳,燕闲旧垒。

后庭玉树委歌尘,凄凉遗恨流水。买花问酒锦绣市。醉新亭、芳草千里。梦醒觉非今世。对三山、半落青天,数点白鹭,飞来西风里。


首先这首词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赏析,也没有相应的译文。但是陈允平其实还是比较出名的,与周密、王炎等人齐名,但其实我也没见过相应的词,确实是自己读得太少了。要是好好研究的话,其实对于作词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后时他的诗词被收录的不少,在查其人的百科时,对于理解其著作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从背景上来看,一是家学渊博,仕途不顺,多以游山玩水为主。二是颇具名气,同时人品也是不错的,为人称道。其创作的“西湖十咏”是比较有名的。还有最后一点,人生的最后时光,他隐居了,主要是从陷害被就出后就如此,闭门不出。倒是安全,最后一段时间的隐居,应该也是相当舒适的。百科上有一段引用史料的部分,看起来像是家谱,但主要内容还是历史。关于家族的事情,反映其受家学影响比较大。


相关背景还是有必要看一下的


因为在初读的时候,也是有些疑问的,对于某些字词。有些生疏了,很久都不曾记这些字义了,查一下字典还是能收获很多的,我比较推荐汉典(有个网站也有有关的小程序),这个字典比较综合。

慢慢看词意。首先,首先明确一下,这个西河是词牌名,算是我后来才发现了,在查字典的时候,发现有个词牌名的解释,我就去看一下,结果发现确实如此。韵律很重要啊,确实很重要。最开始查陈允平的时候,也是先找到关于择韵的文章——但是我没看,韵律的要求对我来说,还是有些高了。

东南形胜,形胜之地,自然是故乡那个样子。这里的西陵到底是在哪儿,要是不太了解创作背景的话,确实也不好找。我想这里应该是余杭之地家乡附近的地方,要么是西湖附近经常游玩之地,反正都差不远。“往事”可以与过去的经历相印证。又回想起过去的情形了。溶溶:宽广的样子,古今意思是差一致的。心溶溶其不可量兮。——《楚辞·九叹·愍命》。东南是宝地,这里的“王气”我更觉得像是气象,在字典上是帝王运数的祥瑞之气,差不多的,气象不同,自然人物风流。英雄群起。“闲”的理解应该是空阔、大的意思。过去的亭台已成空,至于凤至何处,自然也是不知道了。有可能写的是南宋灭亡后,亭台冷落的样子。望长江辽阔,茫茫地看不到边际,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踏上以石头建成的城楼,轻依在墙上,好似在当初,吴楚之地,衣冠不再,穿起来应该是这个样子。“试”作姑且之义理解就好,不用过于在意。


乌衣巷陌,寻常人家,不论过去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常百姓,都只剩下这时的缓缓下落的斜阳了。燕子在过去的墙边悠闲自在地飞去飞来。玉树后庭,不知何时了,还有歌声飘落吗?不会了,没有了。委,无论是托付还是安放,都是差不多的,跟愿意。流水凄凉,因为没有热情了,对于后人来说,对于留下来的人而言。隐隐地未完成的心愿,都随了流水。遗恨:未完成的心愿愿望理想,遗憾。当作也遗憾也没问题。花酒同人乐,交易繁盛,东南之地,交易还是很昌盛的,锦绣这里作繁华理解。锦绣:色彩鲜艳,质地精美的丝织品,比喻事物的美好。可以说东南风光、人文锦绣,亦可以理解为繁盛的样子。新修的亭子下迷醉,可以看到芳草连绵。“梦醒觉非今世”似乎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了现在,难道当初的繁盛已经不在了吗?一场梦罢了,更添落寞。转身环望,也许不用转身,也不用环顾,三山挺立,太阳快消失了,远处几只白鹭从西方飞来。“西风”也有相关的典故算是,或许是我比较喜欢,或记忆比较深罢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用在这里,并不违和。在查“半落青天”时有意外收获——其实是我积累太少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只能说有联系,具体又怎么呢?大胆猜一下,就是一个地方,过去宏阔的景象,与南宋没了之后的冷落,不是一个意境了。

又看了一下《登金陵凤凰台》我觉得这里作者也是有借鉴的。真的越看越有意味: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具体赏析看古诗文网的赏析或是自查。很有名的一首诗,不用多说,但是我确实是第一次大致看见,属实是积累太少了。

这里给一个参考的链接:https://so.gushiwen.cn/mingju/juv_f8485967e248.aspx
结合李白的诗,很多地方似乎一下子就通了,真是这样。上下阙的最后几句,都是可以找到对应的意象。一开始我也不太明白这个提到“凤”的意象是为何,一对照李白的诗,凤去台空,祥瑞不在,古城落寞。正是这个时候,不同时代的情,可能对应一样的景。确实精妙。

总体而言,对比明显,上下阙都是这样,前面的铺垫很好后面的惨落又不着痕迹,这种技艺确实高!之所以说不着痕迹是因为,这上下阙后面的内容,确实没有给人太大的冲击,情感的宣泄并不是很明显——古人的特色,尤其是对于作者而言,这一点更是重要。曾经被告发意图复宋,自然是有所取舍的,在表达上。同时,这样的表达反倒更显得情感真挚了,怎么说呢?越是压抑,越是反抗的冷静,彰文人本色。“往事重记”,又情在事中,隐隐约约。确实是首好词。


赏析陈允平的《西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