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苑新谈 | 音节数目的表达功能
◎石毓智
汉语的音节数目有意思,数目不同,蕴含不同的意义,这突出表现在姓名的称谓上。用不好,就会造成误解,甚至带来麻烦。
我在武汉工作期间遇到这么一件事。有一年春节,我的一位男同事收到一张贺年卡,落名为“敏”。不巧,这张贺年卡被他太太先看见了,他太太起了疑心,就问:“这个‘敏’是谁?”这位同事学界的交往多,一时也想不起来是谁,嘀咕道:“这是哪个‘敏’呢?”太太更来气了:“啊,你还不止一个‘敏’!你一年到头出去开会,就是为了会这些‘敏’吧?”搞得一家人大年三十的饺子也没有吃好,春节过得别别扭扭。春节过后才搞清楚,原来是一个名字中带“敏”的上海男同行寄来的贺年卡。他为了图省事,弄得人家一家人都没有过好春节。
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是“敏”是一个中性词语,男女名字都常用;二是单音节的称呼过于亲昵,只有很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这样用,最常见的是恋人之间。
我有一位同乡朋友叫“许涛”,他告诉我他刚到美国读书时,感觉特别良好,因为班里的女同学都管他叫“涛”。他也纳闷,自己怎么一来美国就这么受欢迎呢?在国内也没有什么人对他感兴趣呀。不过,他很快就认识到,自作多情了,因为美国同学根本就意识不到汉语的音节数目还能表示亲昵度。以单音节命名的中国学生,都会遇到类似的困惑。假如一个女研究生叫“张静”,她的美国男导师一定会叫她“静”。不仅她自己听起来不自在,让别人听起来还可能误认为他们之间有暧昧关系呢。
上个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人,很多人的名字是单音节的,这样不仅造成了大量的同名同姓现象,也在交际中制造了麻烦。我问“许涛”,假如一个中国的男同事管你叫“涛”,你什么感受?他的回答可能很有代表意义:“那我会出一身的鸡皮疙瘩,太肉麻了!”
是不是单音节的称呼一定让人感到亲昵?也不是的。这只限于名。叫姓则显得非常不礼貌,甚至让人觉得粗鲁。咱们中国人的姓在前,名在后。英美人跟咱们的习惯恰好相反,是名在前,姓在后。在美国,不论是同学之间,还是老师和学生之间,都是直接称名。很多中国学生入乡随俗,在中国叫“陈小二”,到了美国就叫“小二陈”,这样美国人就不会搞错,直接称他为“小二”。我这个人有点儿固执,不仅行不改名,坐不改姓,顺序也不变。所以就有一些美国同学叫我“石”。每次在校园里听到这样的称呼,都是一心的恼火,脚步都不想慢下来就走开,想找我帮忙,我也会找个借口推辞掉。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这显然不能怨人家的,他们既没有汉语的耳朵,也感受不到单双音节在姓名称呼上的那种亲疏差别。
我在斯坦福的博士毕业证书上是“Shi, Yuzhi”,而不是“Yuzhi Shi”。书面语有标点,按照英语的书写习惯,姓在前就加一个逗号,这样别人就不会误解了。博士毕业时,斯坦福大学征询我们的意见,如何在毕业证书上打印名字,学生有自由选择权。我有三个选择:“Shi Yuzhi”,这个虽完全保留汉语习惯,但是容易被西方人误解;“Yuzhi Shi”,这是英语的习惯,但是给我一种更名改姓的感觉,不好;“Shi, Yuzhi”,两边都照顾到了,英美人觉得清楚,中国人看了顺眼。
单音节的名过于亲昵,是在汉语发展史上逐渐形成的。古汉语的情况并不是如此。请看《论语》中的一段对话。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师”是子张的名,“商”是子夏的名。现代汉语如果这样称呼,就听起来不自然了,但是这在两汉以前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就拿我的名字来说,如果有人直呼“石毓智”,那就听起来很不客气。如果有人叫“毓智”,不远不近,正好。如果有人叫“毓”,那就过于亲昵了。在称呼名姓上,音节数目是有含义的。从这个角度讲,一个音节的姓,两个音节的名,这种起名方式最为合理。
把名字的语音形式轻化、弱化,用以表示亲昵,不少语言都是如此。大家都知道,微软公司创始人是比尔·盖茨,英语就是Bill Gates。我2010年到2011年在斯坦福大学访学期间,跟一位来自国内的朋友在校园里散步。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系傲立群雄,一直是全美第一。我们来到计算机系的“William Gates”大楼。我就跟这位朋友说:“来,咱们在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捐款的大楼前合张影。”这位朋友马上纠正:“你看清楚了没有?这个人是William Gates,而微软的总裁是Bill Gates,两个不是一个人。”其实,Bill是William的昵称,日常交际中用Bill,正式场合还得用William。英语中的这些称谓方式相当普遍,比如James的昵称是Jim,Thomas的为Tom,Robert的是Bob,Michael的为Mike,Anthony的为Tony,等等。跟汉语不同的是,英语的昵称不限于朋友,熟识的人之间都可以这样称呼,学生称老师也是如此。
汉语的音节数目有特定的含义,而且在交际中相当常见,不注意就会闹笑话,出问题,甚至导致家庭的不和,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7期《语苑新谈》栏目。)

2022年第7期
电子刊
我刊邮发代号4-641,欢迎至各地邮局订阅。也可拨打我社邮购部电话021-53204211订购。您还可以通过微信扫码订阅。(注意:电子刊只能在手机端阅读,购买后无法退款)

跳转邮政微商城订阅

订阅2022年全年电子刊

咬文嚼字公众号

咬文嚼字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