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起舞长安——《长安三万里》简评(微剧透向)

2023-07-07 08:00 作者:杜王町的西贝老汉  | 我要投稿

    还有一日,追光的“新文化”系列第一部《长安三万里》便要跃出水面,在全国的各大影院内正式亮相。up有幸提前一睹追光心中所构想的大唐盛世和在其间起舞的众诗人们的风采,经过数日沉淀和调查,综合各类人等的反馈和自己的观看经验,得出一个较私人化的结论,供大家评说。

在我眼里,《长安三万里》这一作品,的确是追光公司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尝试,只不过它这次仍未能果敢的撕掉此前自己的所有标签,使作品有佳段而整体欠缺劲力。

  该团队技术出色,所以往往在非逻辑制约的单画面表现上呈现出惊人的效果,而主题浅薄和故事不流畅历来为人诟病。

  本片故事讲述手段很古朴:高适以与监军程宦官的对谈方式引出与李白、杜甫等诗人和长安游历的故事。但本片双线叙事的不共时性过强以致于横生怪异之感,下文再议。

  而我个人在影片接近3分之2处险些瞌睡(或许是熬夜原因),正是“将进酒”部分李白的配音员凌振赫动情的演绎、想象力爆棚的画面自身的瑰丽重新提起了我继续阅片的动力。

   该影片讨巧的运用了盛唐绕不开的诗人和大事件,故而在剧情大纲创作上,该团队不必将精力百分百用于从零开始对于世界观、人物灵魂和剧情矛盾的设计,而历史故事本身内置的剧情暗线又能让故事丰富度增加,同时吸引一部分历史爱好者作为自来水观影。


  但讨巧的行为往往是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由于追光创作团队擅长武戏刻画,所以它得给高适配上历史长河中从未提及的枪法,与善舞剑的李白形成对仗。这种剧作上必要的改编迫使团队创作相应的剧情来圆设定。作为重点项目,本片在选取符合场景的诗歌之余需尽量不违背历史本身。于是影片节奏无奈的被拉长,使原本应该光影般的双男主(高李)总会有一个无来由登场。

  同时,主创团队以高适的单一视角叙述故事,已有局限。高适本人并非全能,早年不显见于庙堂,因其边塞诗人的身份又少见事迹,以致于难以从他的目光侧丰富、严谨的讲述唐帝国极盛而衰的多种矛盾——这也是创作团队的局限。

从整体角度讲,这是本作未妥善解决的创作位面的问题。


接下来从受众角度来分析《长安三万里》可能票房被影响的几个因素。

1.长安三万里》归根到底是一部较别致的商业片而非纪录片,哪怕它像诗一般渺远,史一般厚重,团队都没办法用终究受时间成本限制的电影方式来剖析一个时代。中国悠久复杂的历史使一般电影无法代替书籍来概括事件,并进行全面分析。

从此限制看,中国的电视剧较电影更容易产出主体讲述历史的佳作,远且佳作如《大明王朝1566》、《汉武大帝》、《雍正王朝》等。

回到这个故事讲述的方式,高适以与监军程宦官的对谈方式引出与李白、杜甫等诗人和长安游历的经历处出了问题。令几乎前三分之二故事时的双线节奏顿失。

  明明背景是广德元年吐蕃军趁着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元气大伤入侵,迫使高适掌军时失云山城。主创团队还遍布疑棋,用将帅之自刎、监军之跋扈、边人之嚣张、兵卒之叛逆来暗示我们高适这把无力回天。

  我想制作团队这波是想让我们揪心高适的结局,但尊重历史本身在此处形成了反作用,它直接让历史爱好者进不去气氛,毕竟高适是happy end;而对于那些原本不熟悉高适的人,比如我,高适回忆中长安游段落多且散,没有一个延续的矛盾和人物成长,现实中老头也一点都不着急,沉着的讲李白的故事,活像迟早要殉国便开摆的样子,放弃了承担将帅的责任。想着他藏了一手,但故事又完全不给应有的引导。


于是,我在急与摆的多次反复后成功在蓟州段落打起来瞌睡,想必同段落觉得稍显无聊的不止我一个。

时间的冗长,会导致部分观众觉得故事爆点太少,常规意义的商业气息细若游丝。他们的评价会影响故事口碑。

2.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寻李白》


这是国人共同文化记忆中所熟识的才高八斗、浪漫、侠义的李太白,前提是他也有一般人的性情,困顿时难免消极,被嘉奖时难免兴奋。

  但追光团队的李白在直到将进酒幕前的时间中,体现出来的人物特点并不是飘逸、洒脱,反而多少带点疯癫和情商欠缺。主创们想让高适和李白在性格上呈现极致反差时,以更简单的辅助叙事,却又一次被历史上了debuff。毕竟历史中的高适也沾点‘言浮于术’且一身傲骨,让高适谦虚的行正本身或让部分历史粉觉得怪,而李白又不止一次在创作中体现出沉思和严肃。简单化人物的结果只能是对古人的标签镶一层厚厚的宝钻。

  加之叙事方式上的设置,本故事最后没有走向最适合他们的形同陌路的悲剧结尾,反而以高适击退吐蕃为结局,本身又是对李白的又一层次的性格弱化。

3.作为2的延伸,那些历史人物的功利化登场使他们被局限成烘托长安大舞台的背景版,出场大多并不辅助叙事,只是为了服务那些最着迷这些唐诗大家登场的观众的心灵体验。可是,总归会有更看重人物本身的刻画的观众存在,他们看待“剧作中唐代诗家”的目光并不会异于超级英雄电影的人物大乱炖。

  这么张大图,结果和宣传相比,影片人物的重心只有前二位(最多算上杜甫),这种差异很难让人不失望。

此时,另一波被故事感染到的自来水发起“故事门槛论”‘史册论“实际上并不能很好的服众,在本故事质量与同等时长但信息密度更大且商业要素齐备的《流浪地区二》形成反差前提下,部分观众感性上会产生逆反,部分则不爽态度更加直接。

  关于该影片场景搭建、美术、配音的评价

 我是一个从心所欲的观众,如果影片真的是无聊到只有嘈可吐,那我会选择不吐。但本片配音演员的全情投入、画面制作的美轮美奂、微表情刻画尤其细腻等事实,我并不能罔顾。

  在这方面,我认为追光做到了,作为该公司十年的重大影片,团队全情投入打造了他们心中的大唐,哪怕力有不逮,他们仍执着的探索。

  我最满意影片将进酒桥段结束后的一个镜头乘鹤起舞后,醉酒的一行诗人中高适踽踽独行,他喃喃自己是世间人,边回顾边塞从军、饱经缙绅冷眼的前半生,而李白和杜甫卧石目送其离去”,那个镜头处理得很好,大唐双壁目送高适踏入属于他的安史乱舞台,而高适终将不得已与昔日的诗友针锋相对,这是历史本身赋予角色悲怆的命运,令人生发感伤之情。


  至于微表情的刻画,我个人认为此举能最大程度消减追光式人物的单薄,但那是在小荧幕上。片中李白的恣意、伤感、不甘、潇洒都是由一个个不容易在大屏幕上捕捉的嘴角偶一抽动、眉梢略一上扬中体现。大银幕反而事倍功半,但没有电影级别投资,这些微表情演出又很难体现其精妙,也算是本作矛盾之一吧

  至于那些声优顶级的演绎,我个人推荐去杜比厅进行体验。


    在片尾曲响起时,我所在的影厅部分小孩和大人都鼓起了掌,而这场观影体验中偶尔兴致起来吟诗的小儿也并没有破坏气氛,想必这是《长安三万里》最淳朴的故事力量,在此前up6月观看的5部影片中都没有这种成就。

  以上,便是up对《长安三万里》的总看法,虽然批评分析多于感性赞叹,但我依旧强烈建议大家前去影院观影!(毕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

ps1:要说本片完成度很高是假的,但追光团队这股劲值得夸奖,比起舒适圈蹦跶的《消失的她》要好(主观层面)

ps2:这部片子肯定会有吵架,但我希望大家合则共生,在下方的评论区进行友好的辩论,可以宣传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指出up行文方面的问题。

ps3:希望大家多多点赞、投币、转发,这真的对Up是莫大的鼓励!!!

起舞长安——《长安三万里》简评(微剧透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