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四气可大致分为温热与寒凉两大类不同的性质

2023-04-03 23:46 作者:bili_10671069159  | 我要投稿

中医入门:寒、热、温、凉,4类药材运用经验!(涨知识)


四气可大致分为温热与寒凉两大类不同的性质。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加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以便斟酌使用。


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是寒热之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平性药的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一般平性药物的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反映出来。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而来,这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两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饮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

  仲景的行文就这么简捷,什么样的证候群,用什么方,怎么煎法。没有多少,推演的,自我揣度的,哲学化的东西。今天我们在出现了“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时用麻黄汤,就有平喘解表的效果,而且,按仲景的煎法,不但可以避免药物中毒,还可以疗效近于最大化。

  后世将仲景的文章,推演,附会,取象类比,胡乱联系,把简洁的论述,复杂化,哲学化,思辩化,其实和仲景的法则是背道而驰的。

  中医一直有两条路子,实证的路子,或者玄思的路子,后者迷离恍惚,陷进去后一生也走不出来。早期的经方派走的其实是实证的路子,所以后世才不断有人提出回到经方来,其实也是对沉醉于思辩的中医流弊的拔乱反正。


  可惜的是,圆运动中的古中医学,走的却是另一条路子。书的前面几章原理篇,是对“园运动”理论的阐述,每一个古方后都附有极为复杂的推演,说明,长篇累赘的叙述中夹插着自己的”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的私货,简直是画蛇添足,失去了伤寒论的简洁之美。作者认为自己找到了通往中医大道的通途,却不料,走错了路。

首先,我选择医学这条道路,与我的外祖父密不可分。我妈妈原来兄弟姐妹一共五个,但实际上曾经有六个。最小的一个,在某一年瘟病流行的时候未成年就死了。当时,我外祖父是个小学教师,目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激发了他奋发学医的决心。这个故事很老套,和恽铁樵的从医经历也有点类似,或许那个年代的医生,都是这样从医的吧!

就是从这个动机开始,外祖父开始自己购买书籍,完全自学中医,经过近十年,还居然成了享誉一方的名医。他去世时,我还很小,说实在的,要说传授,还真没有传授我多少。但由于我父亲虽然不从医,但却从我外祖父那里拿来了许多的医书,父亲浏览之余,也就归我看了。


我这人,可能从小就有点不务正业,课本不一定爱看,与课本无关的书,却是什么都爱看。现在想来,也就是些入门的书,如《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四百味》、《中医学概论》等。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还有"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就是在那个时候背下去的。记得有一本外祖父批注最多的是《吴鞠通医案》,当时也看了,但实在看不太懂,记得里面用的最多的是“飞滑石”,我还奇怪,滑石怎么就能飞起来呢?

  这样的书还有很多,比如刘力红的《思考中医》。但胡希恕的这本书与它们不同,这本讲座是极好的,他老人家用严肃的考证,有说服力的论述,解决了伤寒论中困绕着我的许多问题。


  他正本清源,考证了《伤寒杂病论》是怎么来的。它是怎么来的呢?它取形于《伊尹汤液经》。《伊尹汤液经》其实也不是伊尹写的。它不是一本圣贤之书。它不是某一个人写出来的,而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这就是正本,说明这部伟大的书,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的结果。不是神仙也不是外星人作的,而是人的经验的累积。

  现在有些谈道的,说玄的,也喜欢往《伤寒杂病论》上扯。可是《伤寒杂病论》恰恰就是一本 “避道家之称”的书。张仲景为了“避道家之称”,作了多大的工作啊。

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1.温热性质的中药


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主要用于寒证或机能减退的证候。


如干姜、当归、何首乌、地黄、红枣、桂圆肉、鹿茸、海马等。


四气可大致分为温热与寒凉两大类不同的性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