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历史风貌角度浅谈城市空间与设计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是uda123123@163.com
概述
通过对城市特色风貌的辨析及过往一年城市更新情况梳理,明确城市历史风貌所反映的人文生态关系恰恰是城市风貌特色之魂。基于江门历史建筑保护规划项目,对以历史建筑为基础划定的历史风貌区范围进行反思——历史建筑及历史风貌区的保护范围,难以覆盖城市历史风貌全域,造成部分城市历史风貌的保护缺失(以江门市区为例,即点状零散分布的历史建筑保护范围与沿江门水道相连的江门墟顶-新会条状千年城脉的范围脱节)。为此,提出借鉴“点、线、面”保护体系,在历史建筑及历史风貌区这个“点、面”保护体系中,引入历史保护街道及历史保护河道,填补“线”层面的保护缺失。同时,提出借助景观通廊、天际线控制、景观最佳视野角度等方式以低冲击性建设保留城市山水格局,实现城市历史风貌的全方位保护。
1
旧事新谈
关于城市风貌特色来源的新思考
1.1 从“千城一面(1.0)”到“千城一面(2.0)”,城市风貌特色维续需要被思考
城市风貌规划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城市特色探讨而出现,又在之后城市化快速进程中由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激变,致使传统城市空间及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受到抑制,甚至消亡。“千城一面”一词自此登上历史舞台,为此开展的一系列城市传统风貌保护行动由此展开。学界采取一系列如旧城改造、丰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发起城市文化主题活动等方式,希望能有效改善“千城一面”的困境。但受时代的局限性影响,同时由于信息技术普及,建设理念与审美趋同、盲目效仿的情形无可避免,同一时期的城市风貌整体陷入“越塑造、越相似”的窘境,新一轮“千城一面(2.0)”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从“千城一面(1.0)”到“千城一面(2.0)”的转换,究其根由是同时期内城市空间塑造手法相似导致城市空间特色丧失,多方实验也侧面映证仅靠单一时期的城市风貌塑造是难以维系城市特色风貌。如何实现城市风貌特色维续,打造出赋有生命力的城市特色是千城一面(2.0)给出的新命题。
目前已经有多个城市就这个命题开展一系列城市风貌塑造工作。不管是泉州古城围绕特色街巷脉络肌理,分期分批对29条背街小巷进行综合提升,展现宋元时期世界海洋贸易风貌,保护海防文化遗存;还是西藏墨脱通过对当地传统建筑特色元素提炼,将其融入新建建筑立面塑造中的手法,都是对打破“千城一面”的有效尝试。为此,对于江门城市风貌塑造,我们尝试围绕以重商主义,水文化,拼搏精神为主的岭南文化,及江门独特的侨乡文化,打造中西结合城市特色。
1.2 城市风貌特色的来源
城市风貌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物质空间(硬件)与人的活动(软件)两大部分。其中,物质空间一般指:奠定城市基调的山水格局;反应产业业态的城市功能;提供场所感知的公共空间、建筑和设施等硬件因素。人的活动主要包括历史人文、社会风俗、生活方式、节庆活动等软件因素。以上因素中,城市风貌特色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2.1 山水生态格局
城市是否可被称为“山城”、“水乡”,首要取决于是否具备先天的地理区位环境,因此由地理环境决定的山水生态格局赋予城市固有的特色基调。
1.2.2 人的活动
不同地域下发生的历史人文、社会风俗、生活方式、节庆活动展现着城市独特的精神风貌,是城市与其他地域产生区别的重要影响因素。人的活动中,节庆活动及社会风俗的实质展现依托于特定的时间段,具有时效性。生活方式也会随着时间的推演由于所需要的城市空间载体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诚如前文所述,同一时期塑造的城市空间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生活方式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相反,历史人文却能始终作为城市展现其独特形象的源泉,具备展现城市特色风貌的优势。
1.2.3 不同时期的发展痕迹及关系
由不同时代的城市空间尺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衔接,是与历史人文相呼应的城市风貌物质载体,构成城市本身独特且动态的风貌特色。可以说,城市本身就是了解城市发展史最大的动态博物馆。
综上所述,要想打造具有长效性及独特性的城市特色风貌需要以城市山水格局为基底,维护及协调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痕迹,最终达到能完整展现城市发展历史脉络的效果。
1.3 新时期城市更新政策向保留城市记忆,新旧城市风貌协调方向转变。
2021年8月《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的出台,其中提出“合理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具有特色的空间格局和肌理。”以广州为例,随着政策的出台,2021年,除黄埔区外,36个正在实施项目中,23个项目可继续推进,9个涉及历史文物和传统风貌建筑迁移保护的项目完善迁移保护方案及审批后,4个项目需调整方案,缩减建设规模。此四个调整项目的主要原因皆为建设量较大,改造建成后对周边景观格局影响较大。由此可见,以协调不同时期城市建设发展痕迹方式保留城市记忆已经是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趋势。
为此,本文将结合笔者参与的《江门市市区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等项目,借鉴上海市历史名城保护规划提出的“点-线-面”的保护体系,从宏观系统-微观操作对不同时期江门市区建设发展痕迹衔接关系进行探索,展现江门市区城市特色风貌。
2
实践探索
江门市市区城市特色风貌的保留、塑造、维护
2.1 江门市市区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本项目于2021年开展以来,对江门已颁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共159处)历史建筑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并对市区历史风貌区范围提出建议。
2.1.1 规划思路
梳理历史建筑分布区域,理清江门市市区城市发展脉络,历史风貌区建议范围应有助于江门城市发展历程展现。

图 江门市区发展脉络示意
地域之间通过交通产生联系,沿主要交通线路发展延伸。
(1)“江门墟”最早通过水运,沿江门水道与新会历史城区产生联系。
(2) 道路建设技术逐渐成熟,填河造路,两地沿冈州大道、江会路产生更密切的交通联系,并逐渐向西江方向延伸。
(3)城市产业升级,工业厂房围绕西江码头布局。

图 江门市国土空间规划-中心城区控制线规划(在编)
上层规划提出传承江门市千年文脉,本次保护规划涉及历史建筑亦主要沿千年文脉布局。
“活化利用老城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千年文脉。以江门启明里、台山老城、新会公园路、大新-仁寿路、开平赤坎古镇、江门造船厂活化利用模式为代表,推进城区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工业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2.1.2 规划困局——历史风貌区划定依据与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的脱节
本项目在历史风貌区建议范围划定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三个方面的阻碍:
(1) 部分片区肌理存留完整,物质空间反映时代特色,但建筑暂未被纳入历史建筑名录,未能划入;
(2)以历史建筑集中连片分布为依据划定的历史风貌区分布零散,发展脉络沿线区域部分缺失管控;
(3)山水格局作为历史风貌区的环境要素,暂未有具体政策措施进行管控。
2.1.3 规划策略
(1) 对有条件且适合纳入历史风貌区的片区建筑逐一落实,符合历史建筑纳入条件的建筑采取预保护措施,片区按历史风貌区管控要求预管理。
左图:阜元里位于江门城脉以北;中图:阜元里激励完整;右图:阜元里典型的青砖大屋建筑形式
以阜元里为例,阜元里位于江门墟以北,竹排街附近,在江门城市发展脉络覆盖范围以内。现存街坊面积约1.92公顷。片区街坊建筑以青砖大屋为主,墙体由青砖和木头搭建而成。整体呈现青砖黛瓦的形象,展现典型的侨乡文化。根据《江门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第十七条,对未达到核定标准,或者达到核定标准而尚未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符合下列条件的区域,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将其确定为历史风貌区进行保护管理:① 历史建筑集中连片分布,并具有一定规模;② 空间格局、景观形态、建筑样式等较完整地体现江门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
但目前街坊内建筑暂未纳入历史建筑名录,无法按条例划定,故本项目建议采取预保护措施,提前将阜元里纳入本次建议的历史风貌区范围内。同时建议加快推进片区内符合历史建筑要求的建筑普查认定工作。
(2)借鉴同类项目,建议引入传统风貌保护街道及传统风貌保护河道等保护对象概念,纳入历史风貌空间管控修复范围,建立具有延展性的“点-线-面”风貌保护体系。
本次项目建议将江门水道(白沙公园-江门大桥段)及沿河建筑景观作为传统风貌保护河道,竹排街作为传统风貌保护街道进行保护。其中,传统风貌保护河道重点展示清末明初时期的骑楼(层数3-4层)及建国后的小高层住宅建筑(层数7-9层),传统风貌保护街道则以民国侨乡建筑展示为主。全段基本涵盖江门市区近百年的城市发展进程,故本次项目建议此段范围结合蓬江段碧道工程连片建设,并提出普适的风貌管控措施:控制沿街建筑高度、沿街立面、道路高宽比、色调等等以达到城市风貌特色展现目的。

左图:西江蓬江段碧道建设工程布置图

右图:传统风貌保护河道和街道涵盖范围示意图
2.2 江门市龚昌荣烈士故居保护
龚昌荣故居是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项目将对其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提出概念规划方案。
通过对基础资料的了解,得知龚昌荣故居所在地块已出让,片区缺乏保护、开发指引,整体连片保护成本高,难度大,但龚昌荣烈士故居作为江门市重要红色文物建筑,充分反映江门在该时期的历史风貌,具有极强的爱国教育意义。为此我们提出3条控制线的规划策略——在保证文物本体的基本使用功能的情况下,满足风貌景观视线及开发建设需要。
鉴于地块已出让,为了能平衡开发商的利益,同时能达到文物建筑的保护目的。本项目通过对视距产生的心理影响及文物建筑活化保护要求,提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风貌控制区三层次保护范围,以最少的外界干涉及空间需求,实现从建筑功能活化至建筑环境风貌全方位保护。
2.2.1 重点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范围:龚昌荣故居四周围墙外扩11米,面积0.14公顷。
2.2.2 一般保护区
龚昌荣故居西南两侧围墙外扩31米,东北两侧以配建城市道路结合现状建筑划定,面积1.29公顷;
2.2.3 风貌控制区
距一般保护区外缘50米为基础划定,面积8.35公顷。在环境协调区内新建建筑需风格古朴、色彩素雅,必须与环境的历史风貌相协调。
2.3 江门市滘北油湾里片区城市设计
项目位于江海区油湾里片区,白水带风景区山脚,江门水道旁。整体呈现“山—城-水”景观格局,场地内现状建有江门市水泥厂。本次设计需结合城市更新需要,打造滨水中央活力区并完成控规调整工作。

图 油湾里片区山水格局
图 江门水泥厂现状照片及保留方案
2.3.1 规划困局
虽然江门水泥厂是江门工业历史重要标志建筑,如果能保留下来,将成为江门重要的工业遗产,展现江门工业城市的历史风貌。但由于大众对工业旧厂房的刻板印象——工业厂房与新时代的建设发展需求相违背,导致水泥厂面临被拆的困境。另外,片区山水格局现状被厂房建筑阻隔,山水生态景观未能得到充分展示。
2.3.2 规划策略
(1)借鉴案例,结合碧道,打造工业遗址公园。
项目建议拆除与道路红线冲突且景观利用价值较低的厂房,并调整道路红线,植入一定量的新建筑模块,整合保留的老厂房,通过适度的改造利用实现遗址风貌的传承。
(2)预留3条景观通廊,打造山水相连景观云道。
利用城市设计预留景观通廊,并通过控规调整对地块边线退让控制保证景观通廊的实际落地性。另外建设景观云道,与白水带景区及已建成的江海”云道“共同构成完整的油湾里片区景观观光系统。


图 片区预留景观视廊示意
3
结语
本文从项目实践着手,希望能够通过研究城市发展脉络,分析沿线各时期建筑空间特点,分区提出城市设计管控要求;挖掘确需提升的片区,以生态为底,构建新旧风貌景观渗透格局;以精细化城市设计,低冲击性手段完善城市记忆特色风貌空间连结等方式,以期实现城市特色风貌的溯源及延续,为同类型的项目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管娟,面向实施的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实践与创新——以湖北省十堰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为例,理想空间:66,2015.5
张松,上海名称保护复兴与人文之城形成刍议,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0 No.6,,2019.9
周剑云,蒋定哲,鲍梓婷,黄永贤,黄永贤 袁媛,黄铎,历史景观特征——链接“保护区”与“城市历史景观”,中图分类号:TU984,DOI:10.19830/j.upi.20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