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教育学学术研究:孔子VS苏格拉底

2018-02-14 20:50 作者:太宇可斯  | 我要投稿


Background

孔子与苏格拉底作为两个不同国别、不同时代、不同文 化背景的人,一般情况下很难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但是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苏格拉底
孔子

教育目的:培养政治人才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面临“礼坏乐崩”、行将解体的危机。为了振衰起敝,他想走政治改良的道路,主张复兴周礼、举纳贤才,吸收平民参与政权,使社会回到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的局面。这一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以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造就能“弘道”的君子为目标。在孔子看来,实现仁道政治的基础和关键是要靠那些具有仁德思想和才干的人才,教育就是培养从政人才,以道治国安邦。

孔子所提倡的“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对于当时的世袭制度,具有一定的批判作用,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对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和其后两千年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处在雅典民主制面临危机的时代,公民各行其是,政客乘机结党营私,煽动民众,造成审判的不公正,削弱了国力。苏格拉底对当时的暴力统治也深感不满,他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也是政治,教人也是从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从政人才。苏格拉底的专家治国论又是后来柏拉图的哲学治国论的思想渊源。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应该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只要诚心求教,不分贵贱贫富,都应热心教诲。在孔子的3000弟子中,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人称为“贱人”的仲弓父和“鄙家”子弟子张;有以货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蓬户瓦牖、捉襟见肘的原思和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渊。

孔子扩大教育对象,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使一部分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有教无类”的可贵之处,在于在当时学在官府的情况下,它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事业的垄断,不仅在理论上,也在实践中促进了文化下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开辟了中华民族平民教育和普及教育的途径。尽管几千年来它不为封建政权所采用,但在民间学者的尊崇下,它对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发展上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苏格拉底在教育对象上也主张“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苏格拉底作为一位教师,也是一位智者,但是苏格拉底与其他的智者不同的是,他的教育活动是不收报酬的,他从不收取任何学费。“对于那些渴望听他讲学的人,他 自己也没有索取过金钱的报酬。” 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也是教无定所、教无定规。公共场所、市场、店铺、私宅、餐桌都是他进行教育活动的地点,或作公开演讲,或个别交谈,或进行辩论。他自称:“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和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 我都乐于奉陪。”

教育方法:启发/助产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第一次精辟地表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他认为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这就是“启发”一词的源出。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 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 来,这就是“发”。

这种方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问答,在一问一答当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苏格拉底也倡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新思想的“产婆”,这和他的母亲是助产士也许有一定的关联。苏格拉底在讲学和辩论时总喜欢用对话或提问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他在讲学中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和争辩来得出新的观点。即使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自相矛盾。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教学方法比作他母亲从事的“助产术”,两者有这样一个可比之处:苏格拉底在对话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正如助产士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育,她自己并不生育;对话者对自己既有成见的否定好比是临产前的阵痛,这是每一个获得真理的人必经的途径;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内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苏格拉底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启发、诱导他的学生发现真理。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二、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意义 

        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改进。只要使人可以预测结果的事都是由人的智力掌控的,是可以学习的。 

(二)教育的目的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者必须有才有德,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三)教育的任务:培养道德 

1.为什么---道德是实践的哲学 

        苏认为哲学应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伦理、政治等人类自身问题,哲学应当是能够实践的。(自然--伦理,划时代) 

2.什么是道德(寻求道德的一般定义---提出伦理学) 

        苏格拉底不满智者们的怀疑论和相对主义,要求在真理、道德上探求普遍有效的“一般”,研究伦理概念的一般定义。第一次提出了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是哲学思维的一次飞跃,

3.教人学会做人 4.智慧即德行 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6.守法就是正义 7.身教重于言传 

(四)教育内容 

        广博而实用的知识,除了教授政治、伦理雄辩术以外,第一次将凡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同时,还很注重体育锻炼。 

(五)教育方法: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教育学学术研究:孔子VS苏格拉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