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结001】10个终于在阅读与思考中理清的成长疑惑。
兄弟们,大家好,这周返校了,更新迟了一点,今天先不讲故事,因为有很多书不适合讲故事,今天的分享是困扰我很久的10个成长困惑,在上个月的疯狂读书里终于有一点点感悟,所以赶紧整理下来跟兄弟们汇报一下。大家可以拖动进度条到相应区域去听自己感兴趣的分享。
困惑1.中学大学研究生学了这么多课程,感觉都忘了,好像工作用不到,于是产生无用论,开始思考自己投入这么多时间精力是否值得?
困惑2.读书、思考、社会实践以及拓展眼界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怎么衡量。
这两个问题可以从生理、心智、能力三方面思考。
生理上,《刻意练习》这本书里列举了包含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心理学家爱德华.陶布团队二十年的音乐训练实验,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系统科学家埃利诺.马圭尔对伦敦出租车司机十一年的道路网络记忆实验,数学家脑结构分析实验等等多组实验大量数据,得到了一个让人很振奋的结论,像健身能改变身体肌肉分布和心血管系统响应能力一样,思考学习能改变大脑灰质白质以及各结构分布和神经网络响应能力。举个例子,经过长时间跟踪和脑部CT对比,像爱因斯坦一样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的大脑并非天生就与众不同,而是经过很长时间不断的数学思考后,大脑中负责数学计算和空间立体分析的顶下小叶比常人大许多,而且其中的脑灰质明显增多。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像健身一样,去刻意训练我们的大脑,让他结构发生改变,从而让我们变得与众不同。
其总规律是经常性的训练会使大脑中收到训练挑战的区域发生改变。大脑通过自身重新布线的方式来适应这些挑战,增强其执行哪些挑战所需功能的能力。举个例子:出租车司机长时间工作,增加了其记忆路线的能力,但并没有增加其操控高速赛车的反应能力,所以从事很长时间出租车司机,也不可能成为赛车手。
生理上的改变还有三点说明:
①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比成年人的大脑更具适应能力,即可塑性更强,年龄越小,刻意训练产生的影响越大。这就是“折弯幼枝效应”。
②通过超长时间的训练来发展大脑中的某些部位,可能得付出一些代价。大脑在某项技能超常发展后,会在另一些领域较常人而言出现退化。比如,伦敦的出租车司机们,虽然记忆地标和规划路线的能力增强了,但是记忆复杂图案的能力比常人要差。
③由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变化需要继续保持,如果停止训练,它们便开始消失。像你卧床一个月肌肉就会逐渐萎缩一样,长时间不可以训练某项大脑技能,也会让自己大脑相应部位出现退化。
心智上,《纳瓦尔宝典》这本书讲到,我们每个人所理解的主观世界都是对这个错综复杂客观世界的抽象与简化版本,而你主观世界刻画的精妙程度,取决于你心智模型。《刻意练习》这本书里同样用心理表征这个词,说明了这一点,它指出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比如,一提到蒙娜丽莎,你脑海中就“看到”那副著名油画的形象,但不同拥有不同心智模型的人大脑“看到的”蒙娜丽莎是不同的。换言之,你的心智模型丰富度决定了你心理表征的细节关注程度。
你每天需要做大量的决策,这些决策,都是针对你过去的经历、历史的经验以及自我价值倾向通过逻辑推理预测后得出的几个选项,进行的选择。而你考虑一个问题的复杂程度是由你心智模型的丰富与复杂程度决定了,你学了进化论、博弈论、孙子兵法、物理学、基础数学、经济学、复杂系统建模、强化学习模型、时间序列预测理论等等,这些知识你都会忘记,但在学习这些大牛思考凝练出的知识的过程中帮助你建立的一个个心智模型会留下来,帮助你在面对未知、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多角度考虑,做出一个符合你价值观倾向的最优决策。这虽然无关对错,但最终结果与你预期结果的贴近程度,是由你心智模型的丰富和复杂程度决定的。
能力上:判断力,自我学习与革命的能力,搜集与筛选信息的能力,忍耐力,不断思考的能力,这些具体的术层面的能力也是通过不断地学习过程中进行提升的。
困惑3.讨好型人格、高情商、舔狗,这些词之间是不是可以划上约等于的符号?
困惑4.为什么你总是替别人着想,却总是受委屈,而那些很高冷的人,能收获很多交心的朋友和亲密关系
你有没有“我必须考到全班前十,别人才会看得起我,对我好”,“我必须达成父母心愿,他们才会爱我”,“我必须这次给兄弟们带水,兄弟们下次才会带我玩”,“我请兄弟们吃饭,兄弟们能记着我的好,有好事能带带我”,“我在你发言无人响应时回应你,下次你可不可以回应我一下”,“他家很有钱很有权,我虽然不喜欢他,但我可以接受跟他结婚”,“我对你这么好,你跟我结婚吧”之类的想法呢?
如果有,那你很容易带着这种意识和期待,成为讨好型人格。
《亲密关系》《被讨厌的勇气》里都有对讨好型人格的形成、行为、未来发展的各种讨论,而稍加思考,你就能发现,其实“讨好”这种行为,表面上看起来“利他”,但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利己”,他所有对外行为的潜台词都是,我对你这么好,然后期待着你对我也好,他从来不主动提出自己的需求和要求,也从不拒绝别人的提议,而总是期待着别人察觉到自己的“良苦用心”,如果你没有察觉到,那么他就会因为期待没能满足而陷入到失望、受委屈、痛苦的情绪之中。这种讨好者们对于安全感、别人的爱、别人的关注有超乎寻常的渴望和需要,往往能在另一个讨好者那里得到回应,所以两个讨好者更容易成为朋友甚至发展为亲密关系,而往往他们的感情有很高的甜度和细心的惊喜。
但不代表这是健康的关系和想法,心思细腻的讨好者 因为两个讨好者的结合,本质也是两个自私自我者的结合,因为细节被关注而感动,也总会因为有一些细节没有被关注而争吵。
总结一下,四个错误的核心信念
1.我很弱(我需要别人带我做各种事情,我还是一个很弱的孩子)
2.“边界混乱”的相处(我对他负责任,他应该对我也负责任)
3.我的安全感和自信来自别人的认可和外界的反馈(我必须做些什么,别人才会爱我)
3.我提出自己的要求,显得我很自我,我不配这样,对别人的需求从不拒绝。
其实边界混乱,不清晰的边界,往往只存在于父母和未成年孩子之间,讨好者在与朋友交往时也出现这种不清晰的边界,意味着讨好者不够成熟或者安全感的缺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主要标志,就是看他是否建立起了完整的自我辩解,是否能独立地为自己负责。
讨好者不光在人际关系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因为“安全感”的缺失和追求,他们往往在事业上也偏向保守而厌恶风险,他们甚至不断地怀疑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别人是怎么看的,而无法全身心投入自己要做的事业中,总是不断地在心理上自我内耗,他们很难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因为对安全感的迫切需求,他们始终无法彻底的享受和投入生活。甚至在打游戏时,都不敢肆意地、充满激情的玩,而是怕队友骂怕给别人拖后腿而遭到嫌弃,而小心翼翼地盯着死亡数、人头数。
不过别担心,讨好者只是人生不够成熟的一个阶段而已,而往往一开始是讨好者的人,真正成长成熟后,更容易成长为一个善良又强大的人。
一个成熟的人,潜意识中的第一需求不再是安全感、自卑感等感受,他会关注具体的、现实的事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达到了“无我”的状态,不在执着于自己狭小的情绪感官世界,会关注他人、关注具体问题,关注现实世界,并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当一个人拥有了使命感,也正是他走向卓越的开始,他会用他接下来的生命大部分时间来做一件“大事”——一件他认为最有意义、最能体现个人价值和思想的事业。他们认为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就好,追求别人的爱和关注是一件无意义的事情,他有什么需求会直接告诉你,对你并没有必须要怎样怎样的期待,他们的自信和安全感来自自己内心,而不是现实世界的反馈。
事实是,与一个成熟的人相处,总是很愉悦很开心的,他不会因为你什么行为突然情绪爆裂失控,造成你们的情绪内耗,也不会对你有任何回馈的期待,这样你跟他相处交流,不带有压力和约束,而你们能否成为好朋友,完整的取决于你们的认知水平是否契合,沟通是否顺畅,碰撞是否能够激发灵感。这样的相处,是很舒服的状态。而跟讨好者相处,很麻烦,要时刻注意不要伤害到他脆弱敏感的情绪,时刻思考是否要合适的时机给予他关注和回馈。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太喜欢跟讨好者相处而喜欢跟成熟的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因。
困惑5.为什么你会越努力越焦虑?为什么我很努力很焦虑吃了很多痛苦,最后得到的结果却没有那个每天开心,吊儿郎当的同学好。
困惑6.努力注定是一个痛苦、孤独、焦虑中不断忍受,自我调节的过程么?这让我很迷茫。
一切要从你努力的动力源说起,如果你努力的动力是来自外界,比如别人的瞧不起、父母的期待、外界的焦虑给你带来的压力等等,那说明你努力的动力就是焦虑本身,你会因此变得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事实情况是,你越是求快求结果,你越是感到焦虑,做事的效率越低,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恶性循环。甚至,你还会怀疑这件事情的意义甚至生命的意义,这让你很迷茫,你会在夜晚失眠,恐慌,会在白天匆忙慌乱的做一系列也许是更耽误时间的决策,但你的解决方案总是先努力着,用工作、健身、看书等所谓“上进”“努力”的事情来掩盖对方向决策思考本身的焦虑。换言之,我们会拼命给自己设置一个目标来追逐,从而能够确认自己的存在,不至于被焦虑和恐慌吞噬。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做一件事情求快时,就代表你对这件事情已经失去了兴趣,你想快点结束它,就去做别的。
而有的人是真的热爱,比如刘宪华真的热爱音乐,他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就可以待几天废寝忘食,你觉得他很努力很拼,都忘记吃饭了,一定压力很大很焦虑。但他自己可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幸福又快乐的“努力”。再比如,我好朋友跟我讲,思考也许对钱学森来说,像是呼吸一样寻常,但对有些人来说就是很焦虑想逃避的事情。所以,也许不是努力这件事情会带来焦虑,更有可能的答案是你追求的事情,你不喜欢,不适合你,你甚至都不了解自己,就盲目追求,肯定会把自己搞得很狼狈很焦虑。
唯一的解决方案是:放弃努力,放空自己,不要管父母外界的压力,先了解自己,再理解自己,最后成为自己,向内求和,别去外在的、客观的、现实的层面寻求出路,思考自己真正热爱感兴趣的事情。
困惑7.我一直在学习、工作、努力和平和的追求,为什么会产生负面情绪?
困惑8.情绪稳定和控制情绪,我应该怎么理解,如何做到?
《自控力》这本书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讲到了一个人的意志力非常关键,这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而很有意思的是《刻意练习》这本书从数据角度说,至今没有任何实验能证明意志力是存在的。而我们能见到的很多鸡汤、成功学密钥都用各种各样的词汇来不断套高对情绪把控能力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书能讲清楚这件事情。
弗洛伊德在其心理动力论中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 “ 本我 ”(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追求开心、快乐,受意识遏抑;“ 自我 ”(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 超我 ”(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用中国人熟知的三种学派可以大致对应为:法家制约本我,儒家(或是墨家)引导自我觉醒,道家修炼出超我。可能大家对这些学术化的词句感到很头疼,其实,我感觉,简单来说,就是你的“本我”贪图享乐,追求当下的欢愉,没有长远眼光和对现实的认知和分析,你的“超我”是个英明神武的好人,它代表着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他与你的“本我”像两个小人一样在你脑袋中不断争吵。你的“自我”是二者的协调者和统筹者,对现实情况做出综合的判断。
有的人的“自我”喜欢拉偏架,偏爱“超我”的人,会用“工作、读书、健身”来缓解焦虑,哪些偏爱“本我”的人,会用网游、放纵等来麻痹自己,但拉偏架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获得暂时的平静,所以一定会产生新的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
所以,当你的两个小人打架时,先不要急着拉架做决策,因为急着做决策有时候也是一种逃避,这种为了逃避事情本身直接痛苦的逃避会带来新的逃避的痛苦,要先给自己放个假,放空,充电,给自己的内在精神结构一定的时间和机会去沟通、冲突、协调、成长、整合。
这也是很多书里写到的,要培养一个与事业分的很开的爱好、要有时间去放空自己、要不定时去旅旅游,到新环境的核心原因。
理解了负面情绪的产生,再来聊聊怎样去管理情绪。很多人的情绪管理,等同于情绪“压制”,这是非常不正确的行为,所有被你拒绝、逃避、压抑的情绪,最终都会到达情绪一致的阈值,最后以一种更加猛烈、更具破坏性的方式爆发出来。
情绪更像是,“提醒”我们现实世界一些事项的大臣,一方面是对外界异常的提醒,另一方面是对内在异常的提醒,如果你压抑情绪本身,那相当于国事危机,你作为皇帝却斩杀了通风报信的传令官。
你要先明确你的情绪,是愤怒,还是开心,还是悲伤,然后去思考你情绪产生的原因是现实世界确实存在问题,还是你的价值观和认知带来的偏激,还是有可能情绪系统本身接收的事件提醒就不完整,当你学着去感受和体会你的情绪时,意味着你与你的情绪分离了,他只是你的传令官而已,你就真正能控制情绪,理解情绪,甚至享受各种情绪的服侍,而不是让情绪控制了你。
《成为自己》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比喻,你的理智和情绪,就像是一辆车上的主驾驶、副驾驶,理智司机负责掌舵决策,情绪司机负责侦察,你以往的情况是,只要情绪司机发现任何风吹草动,你就马上将方向盘从理智司机手中夺过来,而情绪管理就是训练你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危险,无论多么紧急的情况,都必须让方向盘牢牢地掌握在离职斯基的手中,你可以任由情绪司机疯狂的大喊大叫,你看着他上蹿下跳,但就是不能让他染指方向盘。
困惑9.为什么有人什么都有了,却仍然不快乐不幸福。而有的人什么都没有却很开心知足。
困惑10.如果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什么?
接下来关于幸福的讨论,有三个要点,1.幸福是期望值管理与实际收益博弈的结果。2.我们常常“高估”别人的幸福。3.幸福是一个个瞬间,而不是一个长期稳定的感受。
《成为自己的勇气》这本书里讲到,幸福程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你的主观层面的感受以及对一切外在的解读。换言之,取决于你的“期望值管理”与实际收益博弈的结果。期望值低于实际收益,你就会很开心。
在期望值管理之前,要对“欲望”这个词做个三分,以便更好的理解自己,“欲望”可以分成“想要”、“需要”、“贪欲”,比如,你需要三千元月薪保证温饱和日常,想要一万月薪来提高生活质量,看到十万月薪的人你会嫉妒,你也幻想自己成为那样,这就是需要、想要和贪欲。学术化一点,“想要”是符合你个人需求,也符合客观逻辑的欲望,通过努力可以达成的目标;“需要”是客观层面或社会要求你去追求,但你自己不一定“想要”的东西,比如,你二十八九岁,社会需要你走入婚姻;“贪欲”是由我们生理和心理机制共同导致的一种对外物无限制、无止境的追求。比如你的身体总是期待你尽可能多地储存脂肪和糖分。
我们常常“高估”别人的幸福度。以物质为例,事实上,“金钱”的数量超过某个阈值之后,它不会对我们的幸福度起作用了,你之所以还执着于“他都这么有钱了,怎么还不幸福?”这个问题,是因为你所拥有的金钱数量还没达到那个阈值。但这个阈值,并不客观存在,取决于你的欲望,同理,学历、权力、地位、身高、外貌等等都是这样,你需要降低预期与努力前行并行规划。
《哈佛幸福课》给我们了一些具体思路:主动降低“期望值”,明确“想要”的,隔离“贪欲”,精简人生目标,确定核心目标,关注自己的所爱所思所想,不去“高估”别人的幸福,不去攀比,每天记录下五个自己幸福瞬间,会让你更从容的积累幸福瞬间。
你可能会好奇,我为什么会关注到这些问题,哈哈哈,有没有一种可能,我所关注的、批判的、思考的,都是曾经的自己,而你之所以点进来看到这里,也是因为突然被说中了,所以互相奔走相告,在网络上确认彼此的相同呢。希望我的分享,可以给你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