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读书笔记

2022-11-25 16:14 作者:Yolo小怪怪  | 我要投稿

    第一章   心流,快乐的源泉

    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人在压力下的反应,往往决定他们是否能转祸为福,或只是陡然受苦受难。

    生活越改善而越不满足的矛盾表明,提高生活品质时一件永远没有尽头的苦役。其实只要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觉得愉快,设立新目标也没什么不好;但问题就在于一般人总把所有心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现在,也因此与知足的快乐绝缘。

    很明显,尽管人类的物质力量增强了几千倍,但在改善体验的内涵上却不见得有何长进。

    性趣只不过是肉眼看不见的基因的一招布局,完全在操纵之中。

    如果无法抗拒食物或酒精的诱惑,或无时无刻不欲念缠身的人,就无法自由控制内在的心灵。

    最好的方法是不以社会的奖赏为念,试着以自己所能控制的奖赏取而代之。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必须完全放弃社会认可的每一项目标;相反,我们要在别人用以利诱我们的目标之外,另行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

    首先,解放意识的知识或只会不能累积,不能浓缩成一个秘诀,也不能背诵下来重复使用。它属于一种复杂的专业形式,每个人必须自行从不断的尝试与错误中学习。它跟知识一样,必须投入感情与意志才能得到。只是知道该怎么做还不够,还得实际做才行。

    形式一旦逾越内容,追寻者就只得重回起点。

    第二章   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

    肯下功夫掌控意识的人,似乎的确活得比较快乐。

    在某种程度上,它(意识)甚至可以不受基因或客观环境的影响。因此一个人可以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只靠改变意识的内涵,使自己快乐或悲伤。我们都知道,意识的力量可以把无助的境况转变为有机会反败为胜的挑战。奋斗不辍、克服万难的毅力,最令人佩服,它不但是成功的要素,也是享受人生的不二法门。

    意识已超越了基因控制,发展出独特行动的能力。

    意识可以遵循不同的目标与意图发展,每个人都拥有控制主观现实的自由。

    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就是能随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

    与个人目标相冲突的资讯侵入意识后,视目标的重要性与威胁的大小而定,某些程度的注意力必须腾出手来消除危机,用于处理其他事务的注意力就相对减少了。

    越来越完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你不断逼身体发挥所有的极限,直到全身隐隐作痛;然后你会满怀敬畏地回顾自我,回顾你所做的一切,那种佩服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它带给你一种狂喜,一种自我满足。只要在这种战役中战胜过自己,人生其他战场的挑战,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其实战斗中对抗的不是自己,而是使意识失序的精神熵。我们是为保卫自我而战,这同时也是一场控制注意力的斗争,虽然它不一定像攀岩那样牵涉到体能的挑战。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思想、企图、感觉和所有感官都集中于同一个目标上,自我体验也臻于和谐。

    我们只有在不掺杂其他动机,只为行动而行动时,才能学会做一个比原来的自己更复杂的人。选定一个目标,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不论做什么事都会觉得乐趣无穷。一旦尝到这种快乐,我们就会加倍努力,重温它的滋味——自我就这样开始成长了。

    第三章   心流的构成要素

    改善生活品质的主要策略有两种:一是使外在条件符合我们的目标;二是改变我们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使它与我们的目标相契合。

    享乐与乐趣的差异

    享乐无需耗费精神能量,但乐趣必须运用高度的注意力。

    一般人很容易自囿于青春期发展成形的狭隘的自我中;太过于自满的人往往要求附带的报酬,才肯在新目标上投注精神能量,以至于无法再从人生中汲取任何乐趣,唯一的积极体验只剩下享乐了。

    如果要控制体验品质,就必须学习从每天的生活中创造乐趣。

    乐趣的出现主要有八项元素:首先,这种体验出现在我们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时。其次,我们必须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第三和第四,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第五,我们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第六,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第七,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第八,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

    自我意识强的人通常排斥非正式的接触,也避免与人群为伍。

    竞争只有在它以使个人技巧臻于完美为目标时,才有乐趣;当它本身成为目的时,就不再有趣了。

    乐趣仿佛是无聊与焦虑中间的藩篱,在此,挑战与行动能力恰好平衡。

    最优体验最普遍、最清晰的特质就会在此时显现:当事人全神贯注,一切动作都不假思索,几乎完全自动自发;他们的知觉甚至泯灭,人与行动完全合一。

    心流的目的就是持续不断地流动,不是为了到达山顶或乌托邦。它不是向上的动作,而是奔流不已;向上爬只是为了让流动继续。爬山除了爬山之外,没有别的理由,它完全是一种自我的沟通。

    心流体验之所以能达到完全的投入,是因为目标明确,而且能得到即时的回馈。

    除非一个人学着去确立目标,辨认与评估回馈,否则无法从任何活动中发掘乐趣。

    这样的认知能在意识中创造秩序,强化自我结构。

    心流之中没有自我反省的空隙。

    意识中没有自我存在,并不表示心流状态下的人不再控制自己的精神能量,或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或内心发生的一切变化。实际上恰好相反,自我在最优体验中扮演着一个非常活跃的角色。自我意识消失,并不代表自我随之消失,甚至意识依然存在,只不过它不再感觉到自我而已。

    实际的情形是:我们用以代表自己的资讯,也就是自我的观念,隐遁到知觉之外。暂时忘我,似乎是件很愉快的事,不再一心一意地想着自己,才有机会扩充对自我的概念。消除自我意识可以带来自我超越,产生一种自我疆界向外扩展的感觉。

    偶尔放弃自我意识,对建立更强大的自我意识,似乎有其必要性。道理很简单:在心流中,一个人面临做出最佳表现、须不断改善技巧的挑战,在这期间,他没有机会反省这么做对自我有什么意义——如果自我意识能随时恢复,这次体验就不可能太深刻。要等事后,一切活动都告一段落时,自我意识逐渐复苏,而这时的自我已经和经历心流前的自我不一样了:新技巧和新成就使它变得更丰富。

    “自成目标”指的是做一件事不追求未来的报酬,做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

    在自成目标的活动中,一个人可以完全为行动本身而投入全部心力,否则他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行动的结果上。

    一定得时时刻刻重新评估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要让习惯和过时的智慧蒙蔽、阻碍了进步的可能。

    第四章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它把自我变得更复杂,自我因而成长,这就是心流活动的关键。

    当周遭的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时,生活就没有了挑战;没有挑战,生命就没有意义了。

    过分的自我意识是一种不太严重的心流障碍。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一样,这种人通常并不是自觉,而是对所有资讯的判断只以它是否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为标准。

    虽然一般认为,注意力集中时会增加处理资讯的负担,但对于懂得如何控制意识的人而言,集中注意力反而更轻松,因为他们可以把其他不相关的资讯都抛在一旁。

    在秩序不佳的家庭里,孩子的大部分能量都浪费在层出不穷的谈判与争执,以及不让脆弱的自我被别人的目标所吞噬的自我保护上。

    受虐待的孩子成年以后,往往不寻求复杂的乐趣,只要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享乐的机会,就会心满意足。

    “自得其乐的性格”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能在一般人无法忍受的情况中找到乐趣。

    罗根的结论是:他们都因为能把悲惨的客观条件转变成可以控制的主观体验,才得以生存下去;他们正是依心流的蓝图行事。首先,他们密切关注环境中的细节,并从中发掘可以跟他们有限的能力搭配的行动机会;然后制订出一个现实状况所能容许的目标,通过所得到的回馈,密切注意一切进展。只要一实现目标,他们就提高赌注,为自己部署更复杂的挑战。

    在困难和威胁几乎使我们陷于瘫痪时,我们必须找到投注精神能量的新方向,一个不会受到外来力量影响的方向,以便肯定自己的控制力。即使所有希望都破灭了,我们还是得寻找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围绕着它重新整顿自我。那么,纵然在客观环境里沦为奴隶,主观上仍然保持自由,最不堪的情境也能转变成心流经验。

    幸存者最重要的共同特征就是“一种自我意识不到的个人主义”,或者可说是有方向感、充满自信的目标。拥有这种特质的人,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会全力以赴,而且不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为这些人的动机在于行动本身,所以不易受到外来威胁的干扰。他们有足够的精神能量,可对周遭环境做客观分析与观察,也比较可能从中发现新的行动契机。

    第五章   感官之乐

    不论多么简单的体能活动,只要能产生心流,就令人觉得乐趣无穷。基本步骤包括:(1)确立一个总目标,并尽可能包含多个实际可行的子目标;(2)找出评估目标进度的方法;(3)保持精神集中于所做的事情上,并且对活动涉及的挑战进行越来越精细的区分;(4)培养随机应变所需的技巧;(5)在活动变得令人厌倦时,随时提高挑战的难度。

    很多人陷入一种到头来无法自拔的体能活动中,把锻炼身体当成一种义务,一点儿也没有乐趣。这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形式与本质混淆不清,以为具体的行动与事件就是决定体验内容的唯一现实。这种人以为加入豪华健身俱乐部就是乐趣的保证,但我们早已说过,乐趣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

    完美的社会应该在精神与物质世界之间找到平衡点,但又不执意苛求完美。

    肉体快乐会轻易把精神能量吸干,无法再去追求其他目标。

    压抑并不是道德修养的方法。基于恐惧而勉强压抑欲望,人生就会变得黯淡无光。这种人会变得刻板、自卫,自我也停止成长。唯有自动自发地遵守某些纪律,人生才有乐趣,而仍然保持理智。一个人若能学会发乎本心,控制本能的欲求,就能享受乐趣而不上瘾,不至于成为欲望的奴隶。

    第六章 思维之乐

    所有体能活动,只要能带来乐趣,不免都要沾染心灵的成分。

    在独处、无须集中注意力时,心灵没有秩序的原貌就会显现。它无所事事,如脱缰野马,往往停留在令人痛苦或困扰的思绪上。除非一个人知道如何整顿自己的思想,否则注意力一定会被当时最棘手的事件所吸引:它会集中于某种真实或想象的痛苦,最近的不快或长期的挫折中。精神熵是意识的常态——一种既没有任何作用,也不能带来乐趣的状态。

    避免意识混乱的最好办法,当然是培养能控制心灵运作过程的习惯,而不是依赖电视这样的外来刺激。

    心灵若能自成一套规则,对正常生活也大有好处。缺少内化的象征体系的人,很容易被媒体宰割。他们容易被宣传家操纵,被演艺人员安抚,被推销员蒙骗。我们会依赖电视、药物或政治、宗教的救赎,主要是因为我们自身没什么可以仗恃的东西,内心无力抗拒那些自称握有解答者的谎言。不能为自己提供资讯的心灵,只能在混乱中随波逐流。

    对于哲学的偏爱很明显时,即使业余者也可以进入专精的门槛。对真实的基本特性感兴趣的人,可能会选择“本体论”,阅读沃尔夫、康德、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等人的学说。沉浸于是非之辩的人,会挑中“伦理学”,研究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斯宾诺莎与尼采。追求美的人可以比较鲍姆嘉通、克罗齐、桑塔耶纳和柯林伍德的美学理论。虽然专门化是培养任何复杂思考模式所必需的,但专门化只是为了帮助思考,它本身并非目标。

    有两个词最能表达我们从事体能或心灵活动时不同的投入程度,那就是“业余者”和“爱好者”。现在这两个词都有些微的轻蔑意味,不论业余者还是爱好者,似乎都表示:落在水准之下,不必把他们当真,他们的表现够不上职业水准。但“业余者”一词源自拉丁文动词“amare”(爱),指一个人喜爱他所做的事;而同样,“爱好者”源自拉丁文动词“delectare”(在……之中找到愉快),也就是一个能从特定活动中找到乐趣的人。这些字眼最早的意义,着重的都是体验,而非成就;它们描述的是一个人做某些事得到的主观报酬,而不是他获得多大成就。

    第九章   挫折中如何自得其乐

    主观体验不只是人生的一个面,它就是人生。物质条件只是次要的,它们只能通过体验,对我们产生间接的影响;心流却直接裨益生活品质,甚至享乐也有同样的效果。健康、金钱,还有其他物质上的优势不一定能改善生活;一个人除非先学会控制精神能量,否则这些优势都发挥不了作用。

    “心灵统治肉体的论调,虽然没有生物学或医学的根据,却是生命过程中最根本的事实。”

    苦难是人生的契机

    如果受到严重的心灵创伤,一个人可能就无法再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目标上,自我就此失去控制力。

    为什么有些人的力量被压力削弱,有些人却变得更坚强?答案很简单,懂得如何把无助的状况转变为新的心流活动,并加以控制的人,会为自己找到乐趣,在考验中锻炼得更坚强。这样的转变可以分三个步骤来讨论:

    第一,不自觉的自我肯定。基本上,要达到这样的自信,一个人首先要对自我、自己的处境、自己在环境中的地位,都有相当的信心。

    第二,注意力集中于外界。注意力向内集中时,精神能量都被自我的关注与欲望吸收,很难再去观察周遭环境。懂得如何把压力转换成充满乐趣的挑战的人,很少花时间想到自己,他们不会把所有的能量都用在满足自己的需求上,或为受社会制约的欲望烦恼。相反,他们的注意力随时保持警觉,不断处理来自周遭环境的资讯。注意焦点仍由个人的目标决定,但尤需保持开放,随时注意外界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尽管这些变化不见得跟他想要实现的目标直接相关。

    首先,把注意力从自我转移出去,欲望受挫就较不可能干扰意识。精神熵是因为注意力集中于内在的无秩序而产生的,这时若把注意力转而投注在周遭的事物上,压力造成的破坏就会减轻。其次,如果一个人沉浸在环境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利用精神能量参与到环境体系之中,这样一来,他就更能了解体系的特性,可以用更好的方式适应不利的情况。

    第三,找寻新出路。

    如何找出变通的策略?答案很简单:只要怀着不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信心,对环境保持开放的态度,充分投入,出路自然就会铺展在你眼前。

     

    “自得其乐的自我”倾向于把潜在的威胁解释成充满乐趣的挑战,因此得以维持内在的和谐。一个永不觉得厌倦、很少感到焦虑、投入周遭事物,并经常处于心流状态的人,可以说是具备了“自得其乐的自我”。这一词的意义也就是“拥有自足目标的自我”,大多数人的目标都受生理需要或社会传统的制约,亦即来自外界。自得其乐的人,主要目标都从意识评估过的体验中涌现,并以自我为依据。

    自得其乐的自我会把可能发展成精神熵的体验转变成心流。培养这样一个自我的规则很简单,直接源于心流模式,可以简略地归纳成以下几点。

    一、 确立目标。从目标与挑战中确立行动的体系后,在体系运作中所需的技巧就显而易见了。

    二、全神贯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学会在行动的机会与本身具备的技能之间取得平衡。

    三、避免过于自我。他们并不担心自己的表现好不好,别人怎么看他,只是全心投注在自己的目标上。

    四、从当前体验中寻求乐趣。拥有“自得其乐的自我”,能够学会确立目标、培养技巧、接收回馈,并懂得如何投入和参与,即使客观情况极为不利,也仍然能找到生活的乐趣。能控制心灵就能使周遭发生的事情成为乐趣的来源。

    第十章   追求生命的意义

    心流的首要条件便是,行动必须有目标,如赢得一场比赛、跟某个人交朋友、用某种特定方式办成一件事。目标本身通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由目标,集中注意力,投入一种实际可行而充满乐趣的活动。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寻求意义”:不论它的本质,不论它来自何处,只要找到一个统一的大方向,人生就会有意义。

    找到一个能统一所有目标的方向还不够,我们仍必须不屈不挠地面对随之而来的每一个挑战。方向需要奋斗,企图一定要化为行动,这就是追求目标的决心。一个人制定的目标完成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不让自己的精力消散或浪费掉。

    一个知道该怎么做,却无法打起精神实践的人,实在很可悲,所以英国浪漫诗人布莱克说:“心中有欲望却不付诸行动的人是在毒害自己。”

    遇到阻力就改变目标必须付出的代价就是,虽然生活可能会舒适愉快一些,但人生到头来可能落得空洞而没有意义。

    行动、反省相辅相成。

    存在主义哲学家把人生计划分为真、伪两种。真人生计划乃是一个人知道自己有选择的自由后,根据经验进行理性的价值判断所选择的主题。只要选择足以代表这个人真正的感觉与信念,他最后选择的是什么并不重要。伪人生计划指的是一个人因为觉得什么事都该做,什么事别人都在做,所以自己没有别的选择,也只好这么做。真人生计划有自发的动机,因自身的价值而被拣选;伪人生计划则必须靠外来的力量推动。人生主题也有类似的区分:“发现性”人生主题是一个人基于个人经验和选择的自觉,自行撰写行动的脚本;“接受性”人生主题则是按照别人写就的脚本,扮演分配在自己头上的角色,照本宣科。

    伤害本身并不重要,主题永远不可能靠外在事件决定。重要的是,一个人对痛苦做何种阐释。

     

     

    自我总结:

    本书如书名而言,是心流体验的介绍,如何才能体验心流,以及体验心流的好处。

    人要控制自己的意识,且不要把注意力过多的给自己,在体验心流时不需反省自己,自得其乐,相信自己建立的目标,享受做某件事的过程。

    把自己融入环境,把注意力给外界环境,体验与外界交流时的心流。

    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目标,建立自己可以完成,可以继续挑战的目标。重要的不是事情的结局,而是挑战一件事情时自己控制思维和精神,从而能顺利让事情进行下去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极限运动,攀登等等运动的原因。)

    行为和反省共存,在某些情况下,要调整自己的目标。

    独处去挑战一些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

    挑战自己,控制自己,是心流的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会消失,注意力会完完全全沉浸在进行的事上,而不是做成这件事自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得到怎样的成功。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读书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