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古典女神交友史,几乎串起了当代所有著名音乐家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在疫情、战争、空难等沉重话题的冲击下,或许很多人都忽略了月初一条悲伤的消息:华裔音乐家、作曲家陈亮声去世。
陈亮声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老戏骨斯琴高娃的第三任丈夫。

而对于音乐圈的人来说,他另一个更显著的身份,是著名钢琴家阿格里奇的前夫。
1963年,阿格里奇在傅聪的介绍下认识了陈亮声。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在一起了。
但年少的感情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还没等阿格里奇生下大女儿陈丽达,两人就因婚姻观念的不和而离婚了。之后出生的女儿也被判给了陈亮声抚养。

1965年,24岁的阿格里奇拿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一名,重启辉煌的音乐人生。

从斯琴高娃到阿格里奇,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有种破次元壁的感觉。
但音乐就是有这样神奇的魔力,将原本毫不相干,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大家深入了解,会发现音乐圈子真的就这么大,每个人之间几乎都有或深或浅的联系。

今天,我们就借着阿格里奇与陈亮声的这段旧闻,一探当今古典音乐大师之间真挚而动人的神仙友情。
话题还要从当今古典乐坛两位公认的女神说起。
一位正如大家所见,是我们今天提到的阿格里奇;另一位,是同样非常有才气,却因患病而英年早逝的杜普蕾。

两位当代女性音乐家身上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在音乐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和相当精湛的音乐演奏技巧。同时,她们都真诚直率,阳光开朗,有一群相知相守很多年、非常懂对方的音乐知己。
而就是她们两人的神仙级朋友圈,几乎串起了当代所有著名的音乐家,甚至让数不清的男性音乐家甘愿在她们身后,充当时代背景板。
阿格里奇和她的朋友们
“阿格里奇和她的朋友们”——这是阿姐近些年举办音乐会常用的主题,朋友对她的重要意义可想而知。
阿格里奇有很多从年轻一直相处到老年的音乐挚友,并在后来的日子里始终与他们保持音乐上的交流与合作。
比如大师级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
上世纪50年代,阿格里奇通过自己的钢琴老师古尔达,结识了比自己大7岁的阿巴多。彼时,阿巴多也在古尔达门下学习,正急于为自己的钢琴专辑录制寻找一位合适的拍档,古尔达推荐了阿格里奇。两人一拍即合,合作起来非常有默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60年代,阿格里奇在世界级比赛中展露头脚,成为炙手可热的钢琴家。在后来的专辑录制中,她曾多次要求,指挥必须是自己的好搭档阿巴多。

同时,很多人知道,阿格里奇和大家熟悉的钢琴家傅聪也是一生的好友。
前面说到,阿格里奇通过傅聪认识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陈亮声,而阿姐和傅聪的友谊始于1963年。
当时已经在肖赛获得三等奖的傅聪到美国开巡回演奏会,需要借用一台钢琴进行练习,经朋友介绍找到了当时为了追随偶像霍洛维茨而在美国暂住的阿格里奇。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据说,傅聪第一次见到阿格里奇,就爱上了她。但两人相处了几十年,始终没有发展成恋人的关系,而是维持了多年的友情。

在阿格里奇心目中,傅聪是非常知心的朋友,可以放心地跟他讲述自己的任何心事;在傅聪内心,阿格里奇清澈见底,非常迷人。风雨多年,两人脸上绽放的笑容却从未改变。


除此之外,阿格里奇还有两位音乐家朋友,在当代音乐界有一定知名度:大提琴家米沙·麦斯基,还有去年刚刚去世的钢琴家尼尔森·弗莱雷。
我们之前在视频里提到过米沙的大提琴演奏。

阿格里奇和米沙是关系非常亲密的音乐拍档,从青春洋溢到白发苍苍,两人在舞台上携手走过了很多个春秋,留下了非常多流动着真挚情感的音乐。



而弗莱雷和阿格里奇一样,都来自南美大陆,两人的友情,同样从年少持续到暮年。传言弗莱雷也是阿姐的仰慕者,可最终未能“转正”。


不过阿格里奇非常看重这段友情,以至于曾因为弗莱雷生病缺席音乐大赛的评委席位。去年弗莱雷离世,阿姐更是取消了自己的音乐会,纪念这位一生的老友。

与此同时,阿姐的三任丈夫,也都是从自己的这些音乐挚友中选择的。
除了陈亮声,阿格里奇与自己的其他两位丈夫尽管离婚后,依然保持着友情,并经常在一起进行音乐演出。
阿格里奇的第二任丈夫,是瑞士知名指挥家夏尔·迪图瓦。两人早在1958年就相识了,一直是很好的朋友。
1970年,在众多朋友的见证下,他们举行了婚礼,并孕育了一个女儿。这段婚姻同样仅仅维持了不到五年,就因为两人生活习惯差异而破裂了。
但他们的友情从未间断,后来的日子里也经常在音乐上进行合作。


之后,阿格里奇又与自己的老朋友钢琴家毕肖普·科瓦塞维奇共同经营了一段短暂的婚姻,再次生下一个女儿。而在音乐的牵绊之下,两人直到老年,也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


杜普蕾和她的朋友们
音乐家的圈子有多么小?
有趣的是,阿格里奇的第三任丈夫科瓦塞维奇,是大提琴家杜普蕾曾经的恋人。而杜普蕾生前的丈夫、当今乐坛的著名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依姆,与阿格里奇同样是亲密的朋友。


杜普蕾与科尔塞维奇的感情始于在音乐上的合作与默契。1964年,两人开始合作进行二重奏演出,并持续了两三年,被当时的媒体称为“杜比”组合。而两人也在音乐的合作中迸发了情感上的火花,有一段短暂的恋情。

杜普蕾去世后,科瓦塞维奇曾表示自己再也没有与任何一位大提琴家合作。因为“再也无法感受那种超乎寻常的舞台魅力,自己也无法奏出与当时一样充满活力的音乐了“。
值得一提的是,傅聪同样是杜普蕾的好朋友。
傅聪不仅促成了阿格里奇的第一段姻缘,还是杜普蕾和巴伦博伊姆之间的“媒人”。

1966年12月,杜普蕾在傅聪和他第一任妻子扎米拉·梅纽因(没错,就是小提琴大师梅纽因的女儿)的家中,遇到了巴伦博伊姆,扎米拉后来回忆说:“那个傍晚,他们两人就像一次心电感应。“

之后,两人经常在傅聪家相见、约会,杜普蕾推掉了“杜比”组合的所有演出(在此之前已与科瓦塞维奇分手),开启了“杜巴“组合的长期合作。1967年,杜普蕾和巴伦博伊姆结婚,夫妻二人频繁在舞台上合作,一直到1987年,杜普雷辞世。

指挥家祖宾梅塔,同样是杜普蕾生前要好的朋友。他是“杜巴”组合婚姻的见证人,杜普蕾和巴伦博伊姆在耶路撒冷举办婚礼时,梅塔甘愿化身“接待员”,为这对新人在婚礼上招待宾客。
据说,杜普蕾去世后,梅塔不再指挥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原因是每次指挥,他都会想起这位曾和自己合作过的昔日好友而不能自已。

小提琴家帕尔曼,也是杜普蕾朋友圈中的重要一员。两人曾在私下排练时,特别有爱地交换乐器演奏,现场欢乐一片。
这些珍贵的画面,源自1969年,杜普蕾、巴伦博伊姆、帕尔曼、梅塔、祖克曼一起排练《鳟鱼》五重奏。整个排练、演出过程被拍成了纪录片,留下非常多美好的、快乐的瞬间。
我们从音乐家们在后台毫无压力地排练、嬉闹,感受到了音乐为人们带来的纯粹而肆意的友情。

顺便补充一下,阿格里奇和帕尔曼也是非常多年的好友,两人之间同样有过很多精彩的合作。

没错,除了各自的神级朋友圈,两位“女神”还有不少共同的朋友。事实上,阿格里奇和杜普蕾本身,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可惜两人从未同台演出,为我们留下些珍贵的画面。阿姐曾直言不敢与杜普蕾同台,对杜普蕾的演奏赞口不绝:“她(杜普蕾)的琴声那么富有旋律性,就像白兰地醇酒一样圆润。“
傅聪的第一任妻子扎米拉·梅纽因曾说:那个岁月的音乐家似乎没有那么匆忙,大家都视音乐为朋友之间分享的东西,而不只是在公众平台上追求的一种事业。
对音乐纯粹的热爱,让她们坦然地打开自己,真诚、豪爽,身上永远有着少女的天真烂漫,有着毫无保留的赤子之心;而与众多音乐家的交往,也使得她们的灵魂丰盛而饱满,始终闪烁着人性的迷人光彩。
最终,所有的这些情感都融入她们的音乐中,留给后人无限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