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安慰一个痛苦的人?(附沟通话术)【深度心理科普】

# 有毒的安慰模式
## 至少式
转移注意力≠有效安慰
当有人试图用“至少”“不过”来转移注意力时,就传递出了“这件事对你是不重要的”“你的情绪是不合理的”的信息
## 火上浇油式
试图否认对方的情绪,指责对方哪哪做得不好,传递出“你会难受都是你自己的问题”的信息
## 积极转移式
快乐刺激虽然能短暂转移注意力,但是却等同于否认了对方直面悲伤的权力。等到悲伤浮起时会更加痛苦。
而且和前面一样,这种试图用快乐刺激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也暗含了“不应该这么想”“你的情绪是一个问题和累赘”“你的事情和情绪不重要,做点其他事就能忘了”的信息。
## 应用题式
一上来就试图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给出建议。
首先在情绪中的人很难理智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其次他当前最需要的也只是安顿好情绪。如果一上来就想帮对方解决问题,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情绪不重要,自己太情绪化了,太不理性了。
## 自我防卫/自恋式
在一次次无效帮助后,安慰者可能会开始生气(或许是因为对对方情绪的无力感和失控感),这就进入了**自我防卫模式**。也就是觉得支持自己的情绪比支持别人的更重要。
个人经验:如果被安慰者的情绪里面有指向安慰者的部分,比如安慰者可能之前做了一些事让被安慰者感到难过了,更有可能进入防御性倾听的模式,开始自证清白而不是去思考对方的需求是什么。
## 为什么这些模式是有毒的?
根本原因:对于受伤的人来说,除了表层的痛苦(事件引发的痛苦),还有更上一层的痛苦(孤独,不被看见,不被理解,不被接纳)。有毒的模式都暗含“你现在不够好”“你需要改变”的意思,会带来对方自我否定的感受。
原来的痛苦+自我批评+不被接纳(安慰者给予的)=更大的痛苦
# 有效的安慰
原理:放下改变对方的**外在意图**,建立对方自我改变的**内在意图**。安慰者并不是主角。
真正安慰一个人,意味着在生命的这一段时间里,我需要完全抛开自我,完全为另一个人而活着(成为一面不评判的镜子)。
## 表达支持
1. 真诚表现对对方处境/问题的兴趣/关注
2. 表达支持,意愿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
3. 承认事件的重要性,情绪的合理性
## 倾听故事
前提:抛开自我、认真倾听、镜映对方、一起探索故事原貌
1. 对于善于表达的人。不断表现出兴趣,让他持续说下去就好。
2. 对于不善于表达的人。可以**询问细节、感受和对方的期望**
## 反馈情感
1. 鼓励、引导对方描述自己的感受。如果对方不善于描述或者感知自己的情绪,可以用猜测的方式去引导对方。(是不是会有一种内疚感)
2. 换种方式复述对方感受,传递出自己理解对方感受的信息。
3. 正当化对方的感受。
4. 鼓励、引导对方表达或发泄情绪。如果能引导对方像小孩一样的**退行状态**,情绪就能得到缓解。在肢体语言上给对方共情支持。
## 反馈认知
前提:对方放松下来后
1. 鼓励进一步思考、探究原因、需要、态度和计划。(让对方从基础模式上升到思考模式)
2. 复述对方的认知,协助其自主建立行动意识。重组对方的语言信息,引导对方把注意力放在下一步行动上。
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一步不是提建议,提要求的一步。相信对方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做的只是引导对方,而不是教育对方。
# 训练
每周倾听和共情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