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彷徨》小说集内容归录

2022-01-05 18:04 作者:龍公子宿  | 我要投稿

鲁迅先生继《呐喊》之后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1924-1925年所作短篇,称“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语出《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共11篇。此间正值五四落潮,新文化运动内部分化而生彷徨之意。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十二位。

  • 书名:《彷徨》

  • 作者:鲁迅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阅读时长:5小时4分钟

*阅读笔记以个人视角做归录整理,同步资料考据,仅供书友参考。(*因鲁迅先生作品数目庞大,浩瀚书海仅读冰山一角,且古早资料较难检索,若有误之处还望提醒指出,拜谢不已)




- 鲁镇篇(1):《祝福》

笔者按:目前读到的鲁迅先生鲁镇宇宙作品包括——孔乙己/明天/风波/社戏/祝福(5部)。

1.《祝福》:最初发表于1924年上海《东方杂志》。讲述鲁四老爷家女仆祥林嫂孤苦死于鲁镇新年“祝福”声中的凄惨一生。

艺术特色:插叙式,涵盖直接发生的(魂灵对话)、所见的(祥林嫂生活情况)、听来的(阿毛故事)三大类型内容,真虚交织,叙述多变。

衍生作品:1956年同名电影版,由夏衍改编,桑弧导演,白杨主演。



- S城“知识分子”篇(2):《在酒楼上》/《孤独者》

2.《在酒楼上》:最初发表于1924年上海《小说月报》。讲述旧同窗吕纬甫从热血青年到“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唐境遇。

艺术特色:以酌酒闲话的普通场景,浓郁低回的抒情笔调,无冲突、无悬念,却有力蕴蓄出主人公无聊消沉的生活状态。周作人称之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

3.《孤独者》:收录前未发表。讲述现代知识分子魏连殳逃避在“独头茧”里生活,自戕式向社会报复至死的绝望反抗。

艺术特色:第一人称叙事,且有作者的自我投射。在结构上“我”与主人公并置,精神上存在形神同构关系。



- 主角无名氏篇(3):《幸福的家庭》/《长明灯》/《示众》

4.《幸福的家庭》:最初发表于1924年上海《妇女杂志》。讲述一青年作家为生计而作《幸福的家庭》一文失败的因由。

创作背景:于《晨报副刊》见许钦文作《理想的伴侣》,遂拟其笔法写之。(见作者《附记》)

艺术特色:呼应及对立的对话式,戏谑个人幻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落差,是“轻喜剧”式讽刺小说。

5.《长明灯》:最初连载于1925年北京《民国日报副刊》。讲述疯子想要吹熄庙里的长明灯,引发吉光屯人的恐慌一事。

创作背景:受俄国迦尔洵小说《红花》及友人俄国童话作家爱罗先珂的《世界的火灾》、《时光老人》的影响。

艺术特色:闭环型对立叙事模式,主人公与《狂人日记》的狂人为一个精神谱系。

6.《示众》:最初发表于1925年北京《语丝》周刊。呈现大街上一犯人示众,期间出现的18个“看客”作为。

艺术特色:空间化叙事,集中人物群像和共性化描写。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钱理群誉为“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艺术最高水平的鲁迅两篇小说之一”。



- 伪君子篇(2):《肥皂》/《高老夫子》

7.《肥皂》:最初发表于1924年北京《晨报副刊》。描绘封建卫道士四铭见孝女、买肥皂给太太的卑鄙心思。

艺术特色:场景化叙事,讽刺喜剧,以肥皂为谱系的绵延,解构传统儒家伦理的虚伪性。

8.《高老夫子》:最初发表于1925年北京《语丝》周刊。讲述在女校混事的高老夫子不学无术的生活行径。

艺术特色:白描与心理刻画的融合,将人物的丑恶形象以心理化投影折射强烈画面感。



- 疑似“写给周作人看”系列(3):《伤逝》/《弟兄》/《离婚》

笔者按:从写作时间和发表情况猜测,《孤独者》或许也属该系列。(4篇集中于1925年10月中下旬及11月初创作)

9.《伤逝》:收录前未发表。以涓生的内心独白讲述他和子君的爱情波澜,最终以一“伤”一“逝”收场。

艺术特色:第一人称视角的手记独白,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爱情小说。

衍生作品:1981年同名电影版,水华导演,林盈、王心刚主演;同年由施光南作曲,王泉、韩伟改编,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歌剧

10.《弟兄》:最初发表于1926年北京《莽原》半月刊。讲述张沛君弟弟张靖甫生病后,其兄求医过程中陡生的“恶念”。

创作背景:1917年其弟周作人发热病倒,以此事为原型写成。周作人日记中称兄长描写与其记忆有一定出入。

艺术特色:与秦益堂之子的明暗双线交错联结冲突,结构反讽。

11.《离婚》:最初发表于1925年北京《语丝》周刊。讲述爱姑在七大人的威压下放弃抗争,妥协离婚的故事。

创作背景:1923年7月兄弟失和,鲁迅迁出八道湾居所。1924年6月回居所“取书及什器”,在剧烈争吵后两人彻底分道扬镳,至使鲁迅一病不起。一年后发表的该篇文章,细节上经过艺术化处理,但争吵事件内容性质则丝丝入扣。

艺术特色:呼应式对话,写实写意相交织。



笔者总结:该本相比《呐喊》写作技术成熟度更高,阅读难度也相应更大,读完都陡生“彷徨”之感。相比《呐喊》砸开铁屋的勇气,在行路上都显得有着无处宣泄的迷茫。

2022.1.5

【读书笔记】《彷徨》小说集内容归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