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尼采与哲学(第二堂课)

读书会全过程笔记:德勒兹《尼采与哲学》选读(2)
本文做了适当删减,且是自己理解
不代表姜宇辉本人看法,仅供参考
前情提要
采用的是新版本的翻译,河南师大的。
并非随后的读书会,该内容未做事先准备,无PPT。
价值是在生存那一边,而意义则是在事物这一边。
但这一区分是很成问题的,只是泛泛而谈。
只能说是侧重点的稍有区分,而非二元对立。
力并非物理学的力。物理学是科学的、因果的。
德勒兹所说的是:差异性、强度性、变异。
力不是某种力,而是根本性的是本体上的界定。
生存评判价值,而非价值评判生命。
康德用普遍价值规定生命。功利主义把价值当做同质的衡量体系。
两者根本上犯得是同一个错误。
力与事物是表现的关系
意义sens:感觉、方向、意义
世界的意义是我们所领受的。
力同事物的关系:力不是因or果,不可计量,不是事物的构成要素(不是整体部分的关系)
力要么占用,要么利用..... 力是动态的冲突关系。诸多力总是不均衡的相互斗争。
力表现于事物之中。
表现一般哲学史上不太重要,但德勒兹让它重要了。
水的表现与水无法分开,而波涛汹涌恰恰是水的表现。表现突破的是形式与质料的形式。
所谓的幻象与真实
表现不是表象、幻象而是符号、症候。
我们总会觉得表象背后的才是真实。表象同真实无关只是外部的虚假。
表象与幻象都会有一种外部与内部有巨大鸿沟的预设,好像它背后才是真实,与外表无关。
但海浪恰恰是海水的力的涌现。表现恰恰是背后的体现。
符号、症候
表现expression
表现是符号
但符号不也预设了能指与所指的区分吗?
表现不能量化测量。预测对天气的有限正在于它背后繁杂的力的关系不能测量。
所有事物都是力的占有与控制。
事物是力的宏观的呈现,回到微观我们便看到了无限的力的运动与涌现。
事物只是力的相对稳定的宏观的呈现的一个层次。本来稳定的事物本身也处在流变与解体中。
作为力的表现的符号的症候
表现是一元的运动,但符号是个二元的概念。
《普鲁斯特与符号》中,就已经讲了。德勒兹的符号并非是那个能指所指意义上的。
符号就是直接的运动,而不是那个预设二元的。
符号与事物,运动联系在一起。
符号就是一种现实的真实运动。符号同世界连贯在一起,而非与之分裂。
符号在这里不是语言的,词与物缠在一起。念咒是给出力量,而非给出一个符号。
符号与力结合在一起。
症候便是身体的症状,它是实实在在产生效果的疾病的表现。
就好像符号就是力的展现。
症候便是一种符号。
不可见的疾病与可见的症候。
整个哲学就是症候学与符号学。
科学是症候学与符号学的稳定系统。而哲学直接走到它的源头之出,接近力的战场以各种符号揭示出它。
概念就是贴近世界力的真实表现,所以概念绝不抽象,而是深刻的揭示事物的差异。
意义与表现的关联取代了表象与本质的对立
被动接受,接受外部事物后的作用,事物以此显现。
德勒兹后来把意义和显现结合在一起。
知觉
甚至各种形式的知觉也是力的展现
有机体与无机体并无区别。
万物都贯穿着力,是力不同层次的表现。
人的知觉是力占有自然的表现。
知觉并非外物占有我后,我对其有所感受,而物在外面。
万物被力打通,人的知觉是人的生命能抓住多少的东西。
力去占有力,人积极能动,以此才能说知觉。力强度达到可以占有力。
知觉是缩合,知觉是用身体力量与外部力量凝聚。
去知觉这个世界,就是用力去占有世界。
历史
自然是诸多力的战场,在这个战场没有有机无机的区分,只有力的强度的格局的表现与斗争。
万事万物背后的力都在占有,嘻戏。
自然不与文化对立,并非文化为人的创造。
历史并非人的专利,自然也有自己的历史。
自然历史文化没有有机无机的区隔。
历史是力的历史,力的并存与交替才是真正的历史。
历史之为历史恰恰是背后的力的交替。
历史就是意义的变更
历史无模式,历史无次序,历史无规律。
福柯揭示了力的变化的格局。福柯不指出事件背后的稳定格式。
而是去展示力的变化史。谱系学的脉络。
从本雅明的角度,对于人类的历史而言,重要的是永恒,而非未来。
福柯,德勒兹都是纯纯的内在性的历史。
没有超越力的关系之外的。没有超越的,外部的。
意义便是力的多样的复合。
诠释
诠释也是一种艺术。
诠释不是超越性的,仍是内在性的。诠释就是一种创造,回到的是力的征服
一切征服,一切统治与新的诠释是一个意思。
诠释意味着已经扰乱了原本力的格局。
在尼采看来,解释就是创造,解释就是变革,诠释就是征服。
多元主义
多元是威廉詹姆士的词儿。德勒兹的经验主义是威廉詹姆士的多元主义的经验主义。
多元才能回到力的原初差异的场域。以此对抗功利主义与康德人。世界的本质是多元的力的角逐。自由是基础。自由并非有机体的独属。而是本体论上的基础。
上帝之死
这便是激进无神论的姿态——上帝已死。
这一激进无神论,把大写的神诛杀了。但留下了诸神。神是充满力量的表现。而非无限的超越者,而非高高在上的神。
(编者注:这里神可以等于力去理解)
坚信存在的是诸神,而非死了的上帝。
真正的神圣意味着神的复数化,一个神爹不能接受他的那么多儿子,而巴不得把他们全杀了。
即便单一的神死了,这个死本身的也是多元的,可阐释的。
德勒兹强调的是不能把上帝之死单一化。
上帝之死本身就是格言体的话。
尼采不愿意相信大事件。真正的事件不是景观,而是总被忽略的微观的在底下不断改变的。
真正的事件不是简单地左右,而是无数的发散。而不是说用这一大景观遮盖一切多元。
大事件就是大的来了,我们也就知道它是怎么样的,该怎么评价的。
黑格尔
在黑格尔看来矛盾代替差异,孩童无法分辨事物的同一性,而是指着说这个那个内个。
而在德勒兹看来,作为孩童未尝不可,孩子才是真正的成熟。结结巴巴呈现的是肯定力的多元丰富下的无话可说。
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多元主义,承认差异。
多元主义
事物具有多元含义 本体论
认为存在差异性的事物 事物的多元
单独事物本身也是多元的 它有力的本源
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哲学以概念的方式去征服世界
概念的本源便是力。阐释就是基于评价的行动的征服。
柏格森:真正的差异是性的差异,而非量的差异
本质就是力的力度,而不是一个静止的僵死规范。
事物不是先于价值评判的,事物的本质还是力。
事物多少对占有了自己的力表现出一定的亲和力(维持一定的稳定)。
同事物紧密链接的当下的力,往往是因为它的占有,它的限定,它的稳定。
你是a,而非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