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修说德云】德云社演《窝头会馆》是话剧屈服流量还是郭德纲拯救话剧?

2022-03-21 13:06 作者:修者竹也  | 我要投稿

德云社要演话剧《窝头会馆》,消息一出,众人哗然。谁不知道德云社擅拍烂戏,郭德纲擅演烂戏?

这是《窝头会馆》向流量低头还是郭德纲又要拯救话剧?德云社这帮文化有限的,能演话剧?

说这话的人,也不知道有几个看过《窝头会馆》,知道《窝头会馆》是什么剧情、有什么台词。



《窝头会馆》是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剧,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而是把目光集中在解放前北京一个杂院里,用小人物的悲欢来折射大时代的风云。

主人公苑国钟,“一老爷们儿挨城里混,就稀罕两样好东西,头一个是儿子,二一个是房子”。

稀罕儿子,儿子是童子痨,绝症,传染。

稀罕房子,房子被保长做成了印子钱的抵押。

儿子今天活着,明天可能久没了。

房子现在是他的,明天可能就不是了。

随时可能失去的恐惧中,苑国钟酿私酒、腌咸菜、追房租,赚每一个大子省每一个铜钿,自己穷得笼不起火,也要把儿子的屋弄得热热乎乎。

买不起高价的西药,就到处打听治痨病的偏方。

直到最后中枪受伤,苑国钟惦记的不是自己的死活,而是催人拿个馒头来蘸上自己这新鲜热乎的血让儿子赶紧吃,盼着儿子能好起来、活下去。

一直无能为力却又一直倾尽全力,苑国钟很像郭德纲。

或者说,郭德纲很像苑国钟。



难怪简宁看排练会看哭,说这才是经典的社会主义文艺。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窝头会馆》里的角色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他们鲜活又灰暗、茫然又顽强、无知又善良。

他们没有多高的觉悟,只是看到儿女熬心熬血地为“赤党”奔走劳碌时,他们不忍阻止、也不去阻止。

他们暗暗期待,也许真有那么一天、真有那么一个新中国,会在悠悠的口琴声和隆隆的炮声里变成现实。


简宁说没想到郭德纲演正剧也能演这么棒。本来嘛,相声和戏剧隔着行,老郭又是有名的不会演戏。

相声散,戏剧集中。

相声嬉,戏剧严肃。

相声讲究把点开活,一样的梁子不一样的使法。戏剧以剧本为准,想改词儿得先看导演允不允许。


老郭演戏,个人风格极其强烈。主演还行,一旦客串,他短暂的戏份在整部剧里格格不入。

用曲艺来比喻,老郭在整个作品里是个很出彩的外插花包袱,可外插花再精彩也跟故事主线无关。

所以老郭演什么都不对味。

《窝头会馆》是一部极有份量的正剧。

这样一部剧,无论当年还是现在,既青睐北京籍演员同时又青睐擅长喜剧的演员。

当年的“五星”阵容,除徐帆以外的”四星“均为北京人,其中宋丹丹、杨立新更是擅演喜剧。

如今的德云社阵容,于谦、侯震、栾云平、杨鹤通、张九龄、杨九郎也都是北京籍相声演员。


《窝头会馆》是让人含泪的喜剧,也是让人含笑的悲剧。

悲剧是强烈的,犀利的,直接的,喜剧是含蓄的,温和的,委婉的。不同的形式穿插出现,哭着哭着笑了,笑着笑着哭了,人生如戏,悲欣交集。

这样的戏,喜剧人演绎起来有天然的优势。

几乎全以北京艺人为话剧班底的德云社演《窝头会馆》,更加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窝头会馆》的故事发生在老北京城,主角用的是老北京的方言土语,有些听上去不够高雅的包袱。

他们各有各的难,可谁也没用自己的嘴为自己说过苦。

他们愁一会儿乐一会儿,劳作的间隙偷个情斗个嘴,应付过苛捐杂税,再去应付不省心的儿女冤家,一天又一天,一件又一件,没有尽头,没有希望。


和苑国钟一样,老郭也曾在艰难困顿中苦苦挣扎。

没老婆,有儿子。没收入,有债务。没有希望没有前途,有的只是回不去的天津和洗不清的过去。

死不了,就得活。

没到底限时,卑躬屈膝。到底限时,龇牙玩命。

是苑国钟,也是为相声玩命过的老郭,更是每一个顽强不屈的中国人。

(这个字幕可能打错了,1949年大雪节气是11月份,那时候北京已经解放,剧中的设定是解放军围城,争取与傅作义谈判,和平解放北京。)

德云社的演员们,离《窝头会馆》的角色很近。


相声演员重视传承,重视历史。

相声演员从业要有门户,要拜师,拜师的时候要问三代,师父是谁,师爷是谁,师太是谁。

师徒如父子,相声门里的长辈虽无血缘关系,却因相声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要懂相声,就要懂说相声的人,懂相声产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对很多人来说是课本、是科目、是文字记载影像记录,但对相声演员而言,历史是发生在自己长辈身上的真实事情。

军官地痞、保长流氓、苛捐杂税、敲诈勒索、妻子早丧、儿女早夭……《窝头会馆》里的戏剧情节,在解放前的相声演员身上都发生过。

德云社的相声演员演着《窝头会馆》的戏,感受的是自己长辈家人真实经历过的人生。

他们演起来,比旁人更能共情,情绪表达更加宽泛和尖锐。

比起情绪上的共鸣,口音口齿反倒是最不值一提的优势了。



德云社演《窝头会馆》有优势,也有不足。

作为相声演员,老郭习惯掌控,习惯跳进跳出,这种表演方式在相声里是挥洒自如,但在戏剧里不够深入也不够集中,显得浅和散。

掌控欲和不安全感是相声演员共有的心理,这是演员自我保护的本能。


表演需要抓手,要塑造人物先得理解人物,补足人物的故事线,感受到人物的情绪,为什么悲,怎么样喜,因何而怒,能怒到什么程度。

这个过程,演员逐渐交出自我,让角色进驻身体。

演员打不开自己、接纳不进角色怎么办?一半靠自己调整,一半靠导演点拨。


相声的节奏掌握在演员手里,戏剧的节奏掌握在导演手里。

说相声,演员既是导演又是编剧;演戏是导演中心制,一切导演说了算。

好的导演就像好的玉匠,能把演员切磋琢磨到最优状态,散发出最好的光芒。

德云社版《窝头会馆》的导演是张国立。


张国立演艺方面的成就不必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张国立曾就职于铁路文工团,与郭德纲的师父侯耀文是莫逆之交的好兄弟。

而且,张国立曾荣立个人二等功、集体一等功

够交情、懂相声、业务硬、为人正,张国立能让老郭信任信服,从而敢于打开自己,把自己的身体让渡给角色的人格。


德云社选择《窝头会馆》是因为《窝头会馆》是部好剧,《窝头会馆》选择德云社是因为德云社能把这个戏演好。

话剧,特别是《窝头会馆》这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经典性社会主义文艺作品,需要德云社的流量和热度来传播;而德云社作为一个有很大商业价值且容纳了几百”文化有限“演职员工的私营文艺团体,也需要通过演绎《窝头会馆》这样的优秀作品,实现自身队伍建设的提升与淬炼,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教育目的与宣传目的。

《窝头会馆》与德云社的结合,让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创作者是要吃饭的,创作作品是有成本的。让做好作品的人挣到更多的钱才能促进优秀人才更多地出好作品,形成良性循环,让演艺市场更加健康发达。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

追求艺术不等于甘于清贫淡薄名利,不必痛心疾首说《窝头会馆》屈服流量,更不必阴阳怪气说郭德纲拯救话剧,这是双赢的选择。

期待《窝头会馆》能早日上演,更期待德云社能奉献更多好作品,好作品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抽空码字,抽空发文。

外面凄风冷雨,心疼大白。

现在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身在福中不知福,当时很美好,只是当时不知道。

感谢你们的陪伴。

感谢无欲无醉给我充电!

感谢青鸾青鸟、海河湖江、静夜云开、古道fatimah、77藏海、小冷猫lilo、羊羊蟹蟹和天蝎、只玲珑不小巧、柒灬猫、bili_3085青青、安宁1019、明天的太阳总是新的、淡若清风笑对生活、勿言世寒、缘止sly给我分店赞赏!

希望倒春寒快点过去,这个世界快点恢复正常吧,我想看《窝头会馆》。

【修说德云】德云社演《窝头会馆》是话剧屈服流量还是郭德纲拯救话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