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第一次看《斗牛》估计都是十年以前的事了,只记住了黄渤和闫妮的演技,算是第一次切实感受到演技对演员的重要性,毕竟之前看过的大多数片子都不会讨论演技的问题,没有演技也能上大屏幕当主角的现象也是极小众的。关于演技的讨论,似乎原本也是没有的,演技差的人多了,也就有了。
重温经典也是无奈之举,这大半年基本上是靠着迷雾剧场撑过来,但是精神仍是一片沙漠,昨天看了《追凶者也》,今天看《斗牛》。分明知道这些故事和现实的生活隔了很远,可是却只能从这些故事里去寻找现实。
《斗牛》的故事有点儿大杂烩的感觉,味道却是相当够劲,与乡村的主题相得益彰。当艺术照进现实,这部电影也丝毫不落伍。
在极端情境下,人性还是不是人性?貌似自二战以来,这个话题一直引发人的讨论。去年,我看了一本《失明症漫记》,设置的极端情境就是整个世界的人都失明了,然后人性暴露无遗,人与人之间的丛林法则,阶级划分,好像顺理成章地就建立了,人类文明一夕崩塌。十年前,或许我还会为这样的设定鼓掌叫绝,如今,我只感到悲哀——唯有把人性写为这样刻板的恶,才能登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殿。没劲。
战争是极端环境,牛二在这里做了一个普通人。
牛二的选择有多方面的原因,有自身的想法,有天时地利人和,有运气,有努力。他是一粒顽强的种子,只要不烧成灰烬,就能迎风生长。他是“人”这种生物的代表,战争、贫穷、孤独给他痛苦,他还是能够顽强地生存下去。在这样的故事里,顽强的生命力是最打动人的精神内核,没有对生的渴望,就没有生长的电影。
生,既没有选择又有选择。有人为“生”不择手段,有人为“生”恪守底线。死,是完全没有选择的事。
闫妮饰演的九儿是全剧唯一的亮色,一个泼辣的小寡妇,一身红袄子,张口就骂,伸手就要。真的带劲。
电影里有许多富有寓意的角色,在战争的底色下,都以悲剧结尾。
所以,战争应该被铭记,而不是等到下一次战争到来时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