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成因

2021-06-22 22:19 作者:尼罗河上流淌的玻璃  | 我要投稿

与阿历克塞结婚对安娜而言是一场灾难。他们之间没有产生真正的爱情,安娜无法从阿历克塞身上得到精神与欲望的满足,她作为独立个体的强烈精神需求被抑制(这在文中表现为渥伦斯基在与安娜的初遇中看出她身上有被压抑的生命力),为了弥补这种缺失,她将所有的爱倾注于她的儿子谢廖沙身上。

在与渥伦斯基相遇之前,她向他人获取真正的精神满足的方式几乎只有抚养儿子并接受儿子的爱,这种情况与之后她将全部精神都投入对渥伦斯基的爱中其实是相似的:这是一种完全且偏执的爱,会使对方产生幸福但是同样也会产生压力——但作为幼儿的谢廖沙并不会产生压力,一是由于他会无意识地对安娜的爱进行完全的回报,因为安娜的世界只有他,而他的世界也只有安娜,彼此完全依赖的二人之间是没有隔阂的;二是由于年幼的谢廖沙心智尚不成熟,无法感受到安娜的爱其实是相当沉重的,没有进行“回报”的意识;三是幼儿亲近母亲的本能。当安娜将全身情感都倾注于渥伦斯基时,渥伦斯基会感到自由被限制,会感到压力,因为他具有除爱情之外的情感需求。他有虚荣心与事业心,当他对安娜的爱达到顶峰时他自认为前途已然不重要而抛弃了其他一切。而当他对安娜的爱逐渐冷淡之后,就必须从其他事物上得到情感的弥补,但是同时期的安娜最主要的情感满足的途径就是他——安娜的世界只有他,但是他的世界不只有安娜。这种根本的差异导致了安娜同样是对他人倾注完全的爱,但是遭遇却完全不同(当然,这不是唯一原因,而是根本原因),因为她托付爱的对象的精神需求是不同的。

这可以基本解释为什么安娜对两个子女态度天差地别:长子谢廖沙是她作为阿历克塞的可怜妻子时期唯一的精神满足来源;而与渥伦斯基相处时,次女安妮并不是什么重要的情感满足来源,渥伦斯基才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安娜其实具有一定的自私,尽管她的母性是强烈的,但是相比之下“个性”是更强烈的——需要注意的是,安娜的个性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总体上不断增强的。抛弃家庭(最主要是儿子)对她而言是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的矛盾是母性与个性的矛盾,社会道德与个性的矛盾(这点之后再提),最终个性战胜了两个“敌人”。当她抛弃了家庭之后,她的个性在增长,以至于后来精神世界里只有自己和渥伦斯基,女儿安妮是无足轻重的——她当然知道这会对女儿未来产生不好的影响,但她可以选择性地无视,因为她对女儿的爱被对渥伦斯基的爱所冲淡,她的个性已经增长到强于母性很多的地步了。个性与母性在强度上的巨大差异致使她对女儿无法倾注更多的爱。

再谈社会道德与安娜的矛盾,社会道德抑制了安娜的个性和她本身的生命力,当她追求爱情时社会无法对她进行理解与支持,上流社会与她断绝关系。人们在她面前时同情她支持她,在背后又讥讽她嘲笑她,她受到了来自社会的莫大欺侮。来自这种无法回避与调节的矛盾的压迫,致使她社会性死亡,最终只能从渥伦斯基上取得精神满足,陷入了绝境之中。

安娜的悲剧是由自身与渥伦斯基人格与情感需求的矛盾、自身与社会道德的矛盾这双重主要矛盾造成的。在这双重矛盾的激化之下她的个性增长,但由于巨大的痛苦使她缺乏包容与理解的精神,损害了她的理智,使她又更为偏执。渥伦斯基日渐的冷淡是无可避免的,他那可笑的虚荣心与无理的自傲是与安娜的人格所冲突的,解决这种冲突唯一的方法就是冷静地认识到这种冲突并通过谈话与磨合来达到和解——但是被矛盾摧残得神志不断崩坏的安娜又缺乏这种理性包容的精神,指望渥伦斯基这种人去解决这个矛盾更是开玩笑。最终,矛盾激化矛盾,压迫与摧残步步上升,让安娜的精神彻底崩溃,让她陷入了偏执的深渊——她无法客观地理解他人理解世界,误解了朵莉与吉蒂的关心,误解了渥伦斯基的心理,将世上人与人的关系片面地看为彼此的仇视与迫害——为了逃避这种痛楚,最终被冰冷的巨大的火车所碾成两半。

对比之下,列文与吉蒂的家庭虽然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因为二人能够相互包容与和解,矛盾才不会越激越深。列文时常是有些自傲而虚妄的,而在养病期间得到精神上的成长、逐渐能够客观认知他人且愈发务实的吉蒂是对他最好的“救赎”(这里是广义的救赎,指对于他人人格缺陷的弥补,并不是指列文非常自傲而虚妄)。相较而言,渥伦斯基比列文缺陷要更大,安娜因为内外矛盾的摧残其理智亦远不如吉蒂——渥安组(姑且让我这么称,笑)内外部的矛盾要比列蒂组要更激烈恐怖,在不断的恶性循环中走向了悲剧。

我认为这本书核心的主旨还是归在家庭上,正如全书开篇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无数家庭各有各的苦楚,但是幸福的家庭,总是存在着包容与和解的纽带——虽然列文那时不时放飞自我的离谱臆想时常令阅读文字的我不禁发笑(笑列文,也笑我自己,列文这个人物给了我相当多的反省,不过与本文关系不大故而省略),但是正因为他那份维系人与人之间情谊的努力,他的家庭才得以幸福——尽管面临着很多艰难,在乡村的革新步步受阻,但相比于其他绝大多数的表面和谐的家庭,列文的家庭已经相当幸福了。

解决家庭的不幸的唯一方法就是坦诚与和解,可是有着宽容之心的人总是少之又少,加之社会道德与制度的无尽压迫,不幸的家庭总是居多——这就是托翁那个时代的家庭的悲哀,也是存在于自家庭这种社会组织出现以来的千年历史中的悲哀。安娜追求自我的精神固然值得赞叹,但是倘若不维持着包容与理性的精神,最终都逃不出家庭的悲哀。

千年之后已经脱离了家庭这种社会组织的人类回望历史,会发现class和家庭存在的时间相比于人类自诞生以来的岁月是如此短暂,当他们翻开旧时代记录各异的家庭中的幸福与不幸的书籍时,会感慨于千年来陷入围城中的人们的处境之艰难,也会感慨于每一个家庭中的那点点滴滴的温馨——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是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悲剧,为了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我们每个人应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用包容之心去直面他人,用斗争之心直面现实。

以上。


浅谈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成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