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痛苦,你真的懂吗?列宁与十月革命(中)【我的苏联26】

1917年3月15日,瑞士的图书馆的管理员
意外地没有看见那个熟悉的秃头
此时的那个身影已经迫不及待地向家里赶去
那个秃头,名叫列宁
他得知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二月革命爆发了
对于后来的人来说,这正是人类群星闪耀之时
一个从未有过,也不能去错过的时机即将到来
我是血染的风帆,我们现在开始吧
达瓦里氏 here we go!

回国,必须回国,现在,立刻,马上!
可怎么回?想要快速回到俄国,必须经过取道德国
而取道德国,必须经过德国政府的同意
这相当于一个隐患,不怀好意之人会去污蔑列宁是德国间谍,
是德皇指派捣毁沙俄帝国的存在
关于列宁是不是间谍的话题,我曾经专门做过单章进行描述
这里不再多谈,但我想最好的反驳应当这样来描述:
如果一个“间谍”能把一个接近崩溃的国家重新整合
能把这个国家最为广泛的群众团结到一起
能把这个国家带向其从未触及的巅峰
那么这样的人,还能叫“间谍”吗
在这条困难之前,列宁还遭受的苦难不够多吗?
火车的汽笛响起,蒸汽列车冒着浓烟缓缓地停在了彼得格勒的站台上
列宁看向专程过来的斯大林,略微紧张地问道
“下车后会遇到什么?”
那位俄国的钢铁无言,打开了车门。。。。。。
凛冬,将至

第二天清晨未至,列宁就赶往了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会场
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了两个权力领导中心
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在这个两个政权并立的日子里
布尔什维克无论在组织上还是思想上
都还未为做好准备,所有的人的想法都不一
有的想要继续和临时政府合作,有的人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仍未完成
但所有的布尔什维克都想见见自己领袖的身影
都想知道,他到了怎么看
在热烈的掌声之下,列宁,开始“放雷”了
这如同一记霹雳,在场所有人都认为列宁疯了,
马克思认为:
这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背叛”
但马克思的学说绝不是教条,也绝不是枯燥的公式
即便是少量的“面粉”在空中飘散,也会引发巨大的爆炸
而支持这一决定的恰巧不来自任何高层,
支持这场革命的恰巧来自底层群众,
人民已经厌倦了这场战争,是人民,造就了列宁
很快,圣彼得堡第一次代表会议上,列宁的提案得到了
党的最大的地方组织首都党组织的全力支持
随着基层的表态,中央局也不得不同意列宁的方案
圣彼得堡的所有布尔什维克,正式转向列宁
而临时政府,却依然在,继续战争

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
结果遭到惨败。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
大量的革命群众在布尔什维克中央并不知晓的情况下开始了大游行
当党中央察觉时人群已经无法疏散,此时的列宁依然抱有幻想
但革命绝不是请客吃饭,随意行动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必定付出代价
7月17日下午2时,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
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
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
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这就是七月流血事件
两个政权并立的日子,结束了

一战中也有中国劳工的身影,即便是这样朴实的人也依然被列强左右生命
七月事变之后,列宁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
通过伪装后到达芬兰,到湖岸的一个小窝棚里住下
然而即便是这样,即便是在临时政府在疯狂的污蔑的情况下
列宁也从未放弃抵抗,毕竟死亡,从不属于无产阶级
事实上,临时政府无力解决也不想去解决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的
“和平、土地和面包”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9月份,在一系列的自我叛乱和分裂之下
临时政府的权力被空前削弱,胜利的天平向布尔什维克倾斜
但党内的意见仍未统一,布尔什维克能不能夺取政权?
能不能保持政权?有没有信心夺取政权?
大难临头,出处何在?列宁给出回答:
10月23日,列宁秘密回到圣彼得堡
在秘密会议上与斯大林等高层讨论后做好了起义的准备
震撼世界的十天,即将到来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
这天把世界又分出一半,从这天起世界走进了现代史
在6日夜晚,列宁来到了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作战指挥部
在听取了托洛茨基等人的汇报之后,下达了最后的指示:
占领电报局、电话局、火车站、桥梁,占领政府的所有机关
“赤卫队,集合!”,
下午6时许,赤卫队包围了冬宫,
晚上九点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炮响
革命,胜利了

我想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即便到百年以后的今天
也会有人在铭记,他不仅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即便是在苏联解体的今天,世界也依然有人举办活动
铭记这个时刻,但回到1917年
是到了庆祝的时候,还是革命就此胜利?
苦难,并未在这片大地上结束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
新生的苏维埃还需要面临生死存亡和所有建设问题
对于列宁而言,这场革命,才刚刚开始
我是血染的风帆,下期将在12月25日更新
我们,下期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