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戏影学硕】真题、考试范围、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等

目录
文思不冻 2024 考研
一、院校及专业介绍
二、招生情况分析
三、考试大纲分析&参考书目推荐
四、近年真题分析
五、辅导计划

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是全国高校中少有的全学科艺术学院,包括影视传媒、书法、美术、音乐等多个艺术学科。
其中,“戏剧与影视学”2017年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并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荣获A+序列,与中传并列。(尽管第五轮学科评估早已结束,但评估结果在教育部和诸多高校那里都没有公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年底公布的新版学科目录中,戏剧与影视学(学硕)和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等5个学科将要合并为“艺术学”(学硕)。也就是说,下次学科评估之时,戏剧与影视学将不再作为一级学科参与评级,反而是和艺术学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知对于各大高校的戏影学硕是福是祸。
另一个学科变动是,原本的艺术硕士(专硕)各个学科被拆分出众多一级学科:包括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等,均可授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这一变动可以被视为发展艺术类专业博士的信号。
不过新版学科目录何时彻底落实、各大高校的博士点何时完成置换还未可知,不过北师大的多位老师都在教育部戏剧影视教指委任职,都在推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的改革,在这方面北师应该还是能保留一定话语权的。


在2020年以前,北师大戏剧与影视学的录取分数其实并不高。20年分数线涨到了377分,21年更是直接跳到了388分,之后这三年也一直稳定在这个分数。相较于一些学校动辄全是400分的竞争,北师在专业课的给分上是很友好的,不滥给高分就能减轻公共课的压力,但是又没有压分,让你在调剂的时候也有路可走(似乎21年就有没通过复试的考生调剂到了人大的戏剧戏曲学)。这两年更是善良,不管学硕还是专硕,复试通过率基本上都达到了1:1,甚至还有扩招的惊喜。
当然这不是说通过初试就可以摆烂的意思,因为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招生会再度紧缩。实际上北师初试的分数不会让人拉开太大差距,分数线在388、387的话,大多数人的成绩也在10分的区间内浮动,400分都非常之少(学硕似乎都是这样,专硕可能高分会多一些)。所以就算之后复试通过率降低,复试翻盘的概率也非常之大。
说到复试,就要说到北师不歧视本科出身,是真的。比较神奇的是,好像考研上来的学硕同学也很多本科就是92,可能这样的升学路径更符合同学们的自我规划,北师老师好像也更喜欢综合性大学的艺考生和文化生(仅指对学硕的期待)。不过像北电、中戏、上戏、中传这样专业院校的学生本身也很少来考北师的戏剧与影视学,不同学校之间的鄙视链还是挺有意思的。

北师戏影学硕的考纲是从2020年开始使用719影视史论和824影视实务的,在此之前电影和广电方向的考试科目是分开的,这就导致如今电影方向的考生也要准备广电方向的内容。学硕的两个方向中,选择电影方向的人数远超广电方向,但二者是同台竞争,录取时并不会刻意追求人数的平衡,因此想考学硕的同学直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就好,方向对录取不会产生影响。
✦
专业一:719影视史论
考试内容:
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外电影、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基础理论与历史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涵盖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二级学科,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相关理论、批评、美学与历史知识。
考察范围主要包括:
“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史”“影视批评”“影视美学与影视理论”。重点考察考生对上述领域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历史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以及理解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大纲分析:
719的考试范围是非常明确的,中外电影史、影视理论与批评都是影视史论的常规范围,唯二值得关注的是:前文提到的广电方向的内容,但这块主要是中国的广播电视发展,不涉及外国的内容,从考题来看也不局限于广播电视“史”,需要考生在备考时多收集一些当下的影视剧、综艺节目的资料;以及还有一块独特的内容是影视美学,这是由于学院内有美学出身的老师(史可扬),但从真题来看,并没有非常偏向于影视美学的考察内容,因此备考时阅读一些老师的专著,做到心中有数即可。
推荐书目:
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李少白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舒晓鸣
《中国电影艺术史》周星
《中国无声电影史》鹂苏元、胡菊彬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王宜文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世界电影史》大卫·波德维尔
关于中国电影史,大部分考生和机构都会选择李少白这本电影史的脉络和分期展开,尽管现在看来书中也有不少错漏和争议点,但作为教材还是建议考生熟读。钟大丰这本是非常薄的小册子,可以用来内容补充。周星老师这本相对厚重一点,如果不太适应他的文风就建议查漏补缺地来读,其中港台的部分是张燕老师撰写的,这部分还是建议熟读的。
关于世界电影史,王宜文老师这本世界电影史是非常合适考北师的教材,一是他本人就是我们的老师,二是这本书写得挺扎实的,电影学考研很多也是用这本书。其实外国电影史的内容非常庞杂,这本书必然是经过“过滤”的内容,所以如果想学习外国电影史,这本书肯定是不够的,但备考的时候需要在脑子里搭建一块自己的电影认知版图,这本书按国别将世界电影史勾勒得很清晰。
中国广播电视史: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黄会林
《电视节目策划学》胡智锋
《电视创意与实践教程》张智华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中国电视》(期刊)
《当代电视》(期刊)
《现代传播》(期刊)
其实备考广电的书目选择让人非常头大,因为读这些书的时候你会发现,哪怕作为教材,它们的内容也太老旧了,很难从中提取出对当下有价值的内容,所以如果你决定硬着头皮去读这些教材的话,建议你抱着一颗寻找名词解释的心。至于简答和论述,还是建议根据真题拓展,多读一些期刊文章。
影视理论与批评:
《电影理论与批评》戴锦华
《电影理论基础》陈晓云
《电影理论读本》杨远婴
《影视批评方法论》史可扬
影视美学:
《影视美学教程》史可扬
《新时期中国电影美学研究》史可扬
✦
专业二:824影视实务
考试内容:
本科目考试旨在综合考查考生是否具备攻读电影、广播电视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意思维和专业实践能力。
考试内容涵盖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二级学科,以及新兴媒体的相关内容创作、生产、传播等主要环节等实务知识,包括影视创意、影视编剧、影视导演、影视制作、影视制片管理等方面,考察考生对于中外影视业与新媒体领域的前沿动态、潮流趋势、典型案例、主要类型、热门现象的了解程度与分析把握能力。
考生应该熟悉影视节目分工协作模式与制作流程,并有一定创作实践经验,掌握影视创作(制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与技巧,能够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和个人经验进行创意、文案、剧本写作和案例解析。
大纲分析:
824的考察内容相对比较复杂,考纲实际上并没有很明确地给出范围,看起来,考察内容不但包括编剧、导演、制片等实务知识,还涉及了新媒体和传播学的内容(体现在考卷上即:名词解释——跨媒介叙事、粉丝文化、拟态环境等等),对考生知识面的要求比较高。其实从考试题目还能发现,许多题目实际上是应该放在影视史论的试卷中考察的,比如巴赞、蒙太奇学派、直接电影等内容,这样使得这张卷子比较怪,但无形中也降低了难度。所以考生在备考的时候可以多关注一些新闻传播学的热点知识,拓宽知识面。但最重要的是把握基础知识,无论是电影史的内容还是关于视听语言的影视基础学习都不能掉以轻心。
推荐书目:
《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梯
《故事》罗伯特·麦基
《救猫咪》布莱克·斯奈德
《电影艺术词典》许南明
《当代电影》(期刊)
《电影艺术》(期刊)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期刊)

✦
719真题

从近三年的题目来看,北师对于影视史论的考查内容都是非常基础的,23年还考虑到整张试卷的体量问题,将6道名词解释改成了4道。
电影方面,一些基础内容已经多年受到偏爱:比如香港电影新浪潮、台湾新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内容总是以名词解释或简答的方式出现,基本是送分题。719目前看来是不怎么追热点的,或者说对热点比较“延后”。《寄生虫》这部19年的电影出现在了22年的考试中,马丁斯科塞斯对于漫威主题公园的评价在此之前已经多次出现在其他学校的试卷中,因此提醒大家关注一些重要的热点即可,抓大放小。
广电方面,一些名词解释可能考生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刻意去背过,比如电视纪录片、电视综艺节目等,但并不难作答。其他内容建议大家从“类型”方面准备,比如文化类电视节目、谈话类节目、电视真人秀、现实主义电视剧、历史剧等,只要有充分的案例库,这些题目就变得很好答了。
此外,这两年都考察了一些比较宏观的论述题,比如世界电影格局、中国广电媒体融合,这样的题目人人都能说两句,但如何答得条理清晰、观点新锐,是需要经过后期的答题训练的。
✦
824真题

上文已经提到,824会出现一些史论的基础题目,对于“实务”的要求其实并不是特别高,甚至最后的材料题也可以选择不写剧本,对于不擅长创作的考生非常友好。(其实由于评论、剧本和节目策划共享同一段材料,这段材料就很难同时适合三种创作方式,所以建议备考的时候至少练习两种写作方式,方便在考场做出选择。)
相比于719,824会更加关注热点一些,但这个热点不只是电影方面的热点,还有关于媒介文化、粉丝文化等内容的考查,尤其是粉丝、饭圈已经连续两年出现,可能是与老师当下的研究兴趣相关。
和719类似的是,这两年都有比较宏观的题目,比如影视行业、内容为王和渠道取胜,这些话题可以展开的内容非常多,如何言之有物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