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满:肝胃不和证


肝胃不和:舌边红
主症:胃脘痞满,急躁易怒。
痞是一个常见的症状,痞是痞塞不通的情况。
痞满是一个症状病名,我们首先要了解,痞满是病人自觉心下痞塞,满闷的一个症状。首先不疼痛,所以痞满这个症状鉴别的时候,可以说外无胀满之形,内无疼痛之状,病人不痛,他也不胀,所以是一种自觉症状。

舌诊上焦:
心烦易怒,夜眠不实:舌尖为心肺所属,舌尖红为心肺火旺。
慢性咽炎:舌尖中部凹陷,多为慢性咽炎。
舌诊中焦:
胃胀痞满:舌中部为脾胃,凹陷则虚。
急躁易怒:舌边暗红,为气滞化火。
舌诊下焦:
大便不畅:舌根中部略凹陷,浅白苔,为湿浊阻滞肠道。

主症:胃脘痞满,急躁易怒。
证机:肝气犯胃,胃气郁滞。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1.如何鉴别痞满与鼓胀
胃痞与鼓胀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或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如《证治汇补·痞满》曰:“痞与胀满不同,胀满则内胀而外亦有形,痞满则内觉满塞而外无形迹。”

2.为什么治痞应重视醒脾健脾,调畅气机
痞满虽病在胃,但与脾密切相关,脾胃同居中焦,各自患病,最易互相影响。胃病日久,累及脾脏,脾之阳气受损,运化失职,清气不升,胃气不降,中焦升降失常,不得流通,故作胃痞。所以,治胃痞应在和胃降气的同时,重视健脾益气法的运用,宜用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白术等以升清阳降浊气。脾胃虚寒者可加干姜、吴茱萸等以温中祛寒。但脾以运为健,运脾可调气,在遣方时常配合醒脾运脾法,选用砂仁、木香、厚朴、陈皮、法夏等芳香辛散药。

3.治痞为何要顾及胃阴?
在治疗实痞时,常用辛温燥湿之品,用量太过则易伤胃阴;湿热蕴结,或肝气郁久均易化火伤阴,故在用砂仁、厚朴、陈皮、法夏等甘温辛燥药治疗时,谨防用药太过,伤及胃阴;对于胃阴亏虚者,选用理气消痞的药物时,宜予轻清为原则,可适当选用枳壳、佛手、竹茹、川朴花等理气消痞;滋养胃阴,用药不可过于滋腻,以防阻滞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