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3.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目的

2023-10-12 13:27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三联书店1960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三章 认识论


  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不完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深刻的知识的渐进的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揭示了这一过程的特征和规律性。

  只有从认识的发展、形成,从内部的矛盾倾向的斗争中去考察,才能了解认识的规律。同一切发展过程一样,认识也服从唯物主义辩证法所发现的普遍规律。列宁写道,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认识问题的辩证态度,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议论不同于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者所发展的一切学说的特点。


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目的


  认识周围世界:研究遥远的星群       银河系和物质的微粒,研究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古代文化的历史,解决最复杂的数学课题,分析宇宙辐射等等,这些活动给研究者带来极大乐趣,往往成为他们一生的目的。但是,人们研究科学,不单是为了满足爱好。在日常劳动中,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以及在社会活动中,一句话,在个人和整个社会赖以存在的一切实践活动中,知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力量。

  唯心主义哲学家常常企图把认识和实践活动对立起来,使认识脱离实践。他们或者坚持说,认识是人类精神对真理的永恒的追求的结果,它与实践无关;或者断言,仿佛实际行动和认识世界毫不相干,认为人的理性的使命,只是掌握事物并进行有成效的活动,至于真正认识世界,不是说根本不可能(弗·尼采等),就是说只有通过神秘的直觉才有可能(昂·博格森)。

  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认识和行动、理论和实践的真实关系的歪曲。

  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令人信服地证明,一切科学和认识都是由实践的需要所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和周围世界直接打交道;人们在影响和改造事物和对象时,就不断发现并揭明他们以前所不知道的事物的特性。利用事物同时就是认识事物。实践越是丰富和多方面,认识的可能性就越广阔。

  一切科学,包括那些最抽象的科学在内的产生,都是对于人们实际生活中已经成熟的需要的回答。几何学正像它的名称所表明的,最初是和测量地段相联系的(“geometry”的意思是“量地”);天文学是同航海、计算农业季节、创制历书相联系的;力学是同建筑术和筑城术等相联系的。

  认识对实践的相关性,不仅是在遥远的古代才可以看到。正是从资本主义产生,工业蓬勃发展以后,自然科学才开始大踏步前进。现在,科学同样和实际生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科学的那些抽象的理论部门来说,这种联系是比较复杂和间接的。但是,实践从来就是而且永远是认识的最深刻的基础,它是认识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不能了解认识和实践的联系,恰恰是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一个最严重的缺点。不错,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常常谈到科学认识对生活的意义。例如,还在17世纪,近代哲学的奠基人,英国唯物主义者弗·培根就宣称,征服自然界以便改善人类生活,是科学的最重要的目的。虽然旧唯物主义者推测到了知识能够给实践带来什么,但他们未能认识到,实践能够给认识带来什么,马克思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在直观唯物主义的代表将看来,认识是那些观察和探索自然界的科学家们的纯理论活动。

  他们没有看到认识和社会政治活动的联系,也没有看到认识和群众的生产活动的联系。不仅这样,在他们看来,认识活动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卑贱的”实践活动和体力劳动则是愚昧的大多数人的命运,这是很自然的,不可避免的。

  只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彻底摆脱了剥削阶级理论家所固有的偏见,看到了人们的实践活动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得出结论说:人们日常的实践和生产活动创造着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它同时具有伟大的理论的认识的意义。正像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确定,“生活、实践的观点应当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

  和以往的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包括在认识论中,把实践看作认识过程的基础和目的,看作检验知识的可靠性的标准。

  由于把生活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包括在认识论中,马克思主义就直接把认识同工业和农业、同科学实验、同群众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并不是某种和实践根本不同的东西,而是对人们的实践经验的理解和概括。

  实践和理论的相互对立,同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相互对立是一样的。但同时这些对立面又相互渗透并构成统一体,成为社会生活的两个密切联系并且相互作用的方面。


注:

[1] 《列宁全集》,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44卷第142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3.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目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