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的神话

2020-05-26 13:36 作者:新青年  | 我要投稿

今天,我们换个视角,讲一个关于中国的神话

1:现代版 夸父逐日记

中国自古流传“夸父追日”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理解,人为啥要穷其一生追着日头跑。
吕有荣或许是最能理解夸父的人之一。他活了70多岁,命运的沉浮一直决定于自己“追了”一辈子的太阳。

吕有荣生活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沙沟山。这里地处青藏高原的浅山地区,冬季气候高寒,夏季光照强烈,土地干旱贫瘠。
然而高原上艳阳高照,却照不进村民的心里。
好在村民们盼来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2016年11月,129户村民陆续搬迁至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新村。
与山里形成鲜明对比,新村里楼房规划整齐,八纵一横的水泥路面平坦宽阔,成行的太阳能路灯一字排开。

卫星记录,15年来,班彦新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荒地变新居了,收入从哪里来呢?
青海把目光聚焦到太阳上——这正是光伏产业的优势!


晒着太阳就有钱赚。吕有荣把新家改造成农家乐,农家乐的收入和年底领取的光伏补贴让他摘下戴了多年的“贫困帽”。
卫星在天上看到了班彦村的过去、现在,也让人们看到了光伏扶贫的未来。


 2:老寨村“消失”记

李小波的老家托坪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高黎贡山半山腰,属于中国最贫困的“三区三州”范围。

山上种不了稻谷,李小波一日三餐吃的都是包谷饭。小时候听人说山外面主要吃大米,比包谷好吃,李小波就想着啥时候自己也能天天吃上大米饭。


托坪村小组不通路,生活物资进山全靠人背马驮。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托坪”要脱贫,“拔穷根”办法只有一个:搬!
2019年春节前夕,李小波一家和村里160余户一起搬迁下山。


从卫星可以看到,绿树环绕的托坪村新址位于怒江边上。

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改变的是峡谷山民千百年来的农业生产方式,也给生态保护带来了良机。
“山上的地已经退耕还林了。”李小波的妻子阿花妹说,如今,阿花妹成为了扶贫车间技术带头人,李小波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夫妻俩年收入达到了四五万元。


如今,李小波已经很少吃包谷饭了,每天都是热腾腾的大米饭。他又有了新的愿望:“把孩子培养好,一代一代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


 3.修路老汉“穿越”记

65岁的张登普算得上全世界修路次数最多的农民之一,这辈子他修了200多次路。但这条长度不过30里的路,却穷其一生也没有修好。
如今,张登普不再修路了。他的“生活”,因为一项国家政策发生了“穿越式”改变。

张登普的老家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白家沟村,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白家沟村通往外界只有一条路。这段狭窄崎岖的山路,时常被山体滑坡阻断,当地人称“断头路”。
2017年,政府曾出资将土路修成硬化路。但2018年的一场大暴雨让一切化为乌有。
无情的事实教育了临夏州干部群众,只有彻底搬出大山,才能甩掉贫困的“断头路”。
正在这个时候,村里传来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消息,张登普搬到了县城安置小区。
从卫星视角俯瞰,积石山县城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如同夹在两山间的狭长绿洲。


“我再也不害怕下暴雨,也不用担心去修路了。”张登普感叹。

张登普和老伴、三个孙子女在新家拍了一张全家福照片。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的神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