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由父母转移到孩子身上的理想自我||《生育制度》读书笔记6

2022-03-16 23:11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理想是基于未来的,拥有理想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产生了对未来的“真实感”,会用他对未来的想象描绘他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然而,现实的自我每经检视必会显现出与理想的差距。普通人面对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所带来的悔恨,极有可能将其寄托于下一代,即通过“生孩子”来满足“再来一次”的重生愿望。

在父母眼中,孩子常常是自我的一部分。父母将孩子视为自我的部分是由社会促成的。社会用各种方法让父母认为孩子在心理上是和他们一体的,让父母产生“子女的成就比自己更重要”的感觉。这帮助父母缓解了个人内心中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将理想自我交托给孩子),同时也保障了父母对孩子的抚育(让父母有动力去抚育孩子)。由此,一个被现实蹂躏的自我在这个孩子身上找到了再来一次的机会。每个父母都或多或少地希望在子女身上矫正他过去的“过失”、“缺点”,小心提防自己不幸的遭遇在第二生命中再次出现。

一个人所具有的理想,并非全然由他个人决定,更多的还是由他所在的社会形塑,是社会对他的期望。换句话说,我们的理想是在他人的褒贬之中构筑的。理想中的自我反映了社会的标准,而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则恰好是个人与社会的歧异。父母将理想自我托付于孩子,意味着他将社会标准责成于子女,这也再一次说明“父母代社会实现对子女的规训和控制”。

当社会一直都是同一种评价标准时,父母将未完成的心愿交付于子女且子女也同样无法完成,大致便展现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差异。但社会标准会改变,会竞争和兴替,即产生社会变迁。社会上不断发生新的理想和行为方式,当这些新的比原有的更适合当时的需要,便会为人们所接受,代替原有的成为社会上新的标准形式。亲子之间隔着一代的时间,不同的社会环境可能也会产生理想的差别。父亲秉持旧有的社会标准,握着社会交付的权力,意图将儿子塑造成合乎旧标准的人,儿子若接受新的理想新旧理想之差也会让他陷入两难:他既不能抛脱供养和保障他生活的父母,且和父母有童年期亲密关系的锁定,但又不能随着前辈走上一条不适合当下标准的路。这体现出了文化绵续和变更的一个矛盾:文化的延续需要依靠世代之间的传递,社会也为之加上种种亲子的牵连,父母将旧标准施加在孩子身上;但文化的变更又需要将这种牵连斩断,成长于已然改变的文化环境中的孩子,要与施加旧标准的父母实现某种切割。

来源:

《生育制度》(费孝通)

由父母转移到孩子身上的理想自我||《生育制度》读书笔记6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