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呐喊》小说集内容归录

2022-01-05 17:45 作者:龍公子宿  | 我要投稿

《呐喊》作为鲁迅先生1923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收录1918-1922年所作中短篇,主要描绘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共14篇。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

  • 书名:《呐喊》

  • 作者:鲁迅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阅读时长:6小时49分钟

*阅读笔记以个人视角做归录整理,同步资料考据,仅供书友参考。(*因鲁迅先生作品数目庞大,浩瀚书海仅读冰山一角,且古早资料较难检索,若有误之处还望提醒指出,拜谢不已)



- 经典著作篇(5):《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


1.《狂人日记》: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日记体,写于1918年4月。以狂人的日记自叙“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满嘴疯话中勾勒出仁义道德下的“吃人”世界。

创作背景: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鲁迅应钱玄同之邀,为《新青年》发出自己“沉默思索后的第一声呐喊”。

衍生作品:李建军导演、庄稼昀编剧、薛毅任文学顾问的同名话剧版。


2.《孔乙己》: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以酒店伙计身份旁观讲述落第秀才孔乙己的凄惨遭遇。

创作背景: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已被废除,但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旨在启发对当时社会教育的思考,不复老路。

衍生作品:1981年同名电视剧版,由游本昌饰演孔乙己。现已失传。


3.《药》:最初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讲述华老栓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之事。

创作背景:文中夏瑜以1907年秋瑾绍兴轩亭口就义为原型创作。

衍生作品:1981年同名电影版,导演吕绍连。


4.《故乡》:回忆向,最初发表于1921年5月《新青年》。以“我”重回故乡后,杨二嫂和闰土的隔膜作见闻。

创作背景:由鲁迅1919年回乡的生活经历演绎而来,耳闻目睹农村累累疮痍。


5.《阿Q正传》:中篇写实讽刺小说,最初发表于1921年12月-1922年2月北京《晨报副刊》。以人物生平剖解“阿Q精神”。

创作背景:具体不明。许是“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有过这样经历后的冷静思考,才能如此深刻描绘出辛亥革命前后贫苦农民阿Q的精神世界。

衍生作品:1981年同名电影版,导演岑范,严顺开饰演阿Q。



- 鲁镇篇(3):《明天》/《风波》/《社戏》


6.《明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10月北京《新潮》。讲述寡妇单四嫂救治病儿盼望“明天”,却盼来更大不幸的凄惨处境。

创作背景:不明。与《药》主题类似,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也是以“无知的希望”给予下一代“麻木的绝望”。


7.《风波》:最初发表于1920年9月《新青年》。以辫子有无描绘一村庄(出生后以斤数当小名,如七斤)跌宕起伏的舆论变化。

创作背景:取材于张勋复辟历史事件。(见鲁迅作杂文《病后杂谈之余》一文)


8.《社戏》:回忆向,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讲述20年来的3次看戏经历,流露出对少年农家生活的怀念。

创作背景:以在北京看戏作联想“倒数上去二十年”,取都市和乡村的对立,细腻描绘两种不同生活情境、人情人际的不同感受。



- 节日篇(2):《头发的故事》/《端午节》


9.《头发的故事》:独白体,最初发表于1920年10月10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记述N先生的辫子经历与体验。

创作背景:1920年寄住在鲁迅寓里的一位小姐考入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却因剪了头发受到嫉视。“感慨系之矣”而作此文。(见1925年鲁迅作《从胡须说到牙齿》一文)


10.《端午节》:讽刺色彩,最初发表于1922年9月上海《小说月报》。以方玄绰与“索薪”事件表现其对人物的批判。

创作背景:“五四”大潮褪去,伴随知识分子分化情形,对“伪者”之讽刺——真正意义上的“差不多先生”。可参考胡适1924年作《差不多先生传》。



- 动物篇(2):《兔和猫》/《鸭的喜剧》


11.《兔和猫》:童话杂文色彩,最初发表于1922年10月10日北京《晨报副刊》。故事围绕三太太给孩子们买的一对小白兔展开,该篇肉眼可见鲁迅先生对“猫”之痛恨。

创作背景:“五四”时期,鲁迅站在受压迫的人民大众立场,主张“对于一切幼者的爱”。同时,受翻译爱罗先珂童话影响,对其作品有强烈共鸣。


12.《鸭的喜剧》:纪实散文色彩,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妇女杂志》。取材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1922年北京生活片段(借住于周氏兄弟八道湾寓所),随着小鸭吃完蝌蚪的结局,主人公也悄无声息离去。

创作背景:1922年7月,鲁迅译爱罗先珂童话《小鸡的悲剧》,后以对称方法构思该篇。



- 其他(2):《一件小事》/《白光》


13.《一件小事》:纪实散文色彩,最初发表于1919年12月1日北京《晨报·周年纪念增刊》。记述“我”对于人力车夫在“疑是碰瓷”一事上的态度转变。

创作背景:“五四”运动爆发,在“劳工神圣”口号背后,表达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工人阶级的新认识。


14.《白光》:恐怖心理风格,最初发表于1922年7月10日上海《东方杂志》。讲述落第文人陈士成掘金未果,坠湖而死之惨状。

创作背景:原型为鲁迅族师叔周子京,经历与陈士成非常相似。该篇读书人形象与《孔乙己》异曲同工,皆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fr.《呐喊》自序)


2021.12.22

【读书笔记】《呐喊》小说集内容归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