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哲学 #206|哪一艘船是忒修斯之船?——跨越千年的哲学谜题

这篇专栏是视频 AV74154948 的文字版。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克里特国王米诺斯的长子,安德罗格奥斯参加四年一度的泛雅典娜节运动会。身强体壮的他赢得了许多锦标,却因遭人嫉恨而被刺杀。米诺斯震怒,向雅典国王埃勾斯兴兵问罪。由于雅典理亏在先,天神大多站在克里特一边,埃勾斯又交不出凶手,只得投降,并答应每九年向米诺斯进贡七名少男和七名少女。米诺斯每次得到这十四名少男少女,便把它们献祭给克里特迷宫中的怪物,牛头人米诺陶诺斯。
当进贡进行到第三次的时候,埃勾斯的私生子忒修斯听说了这件事。忒修斯志愿要为民除害,终结恐怖的献祭,于是他说服父亲,假扮成献祭队伍中的一名少年,混入克里特迷宫,在米诺斯的女儿阿里阿德涅的帮助下,成功杀死了牛头人米诺陶诺斯。事成之后,忒修斯带着阿里阿德涅逃离克里特,朝雅典的方向返航。途经纳克索斯岛,雅典娜托梦于忒修斯,让他把阿里阿德涅留在岛上,献给岛的主人,酒神狄俄尼索斯。忒修斯自知无力与天神对抗,只好抛下阿里阿德涅,带着悲伤,赶早启航。
出发前忒修斯曾与埃勾斯约定,如若忒修斯得手,则返航时船上悬挂白帆,否则仍旧悬挂黑帆。然而,失去阿里阿德涅的忒修斯,因过度悲伤而忘了换上白帆。岸边的埃勾斯远远望见帆船仍然悬挂黑帆,误以为独子事败身亡。悲痛的他从苏尼恩岬角的悬崖上纵身跳下,自杀而死。后来,人们便把埃勾斯(Aegeus)国王所投身的这片海,叫做爱琴海(Aegean Sea)。
唉,这个充满遗憾的故事让我们不禁思考,如果狄俄尼索斯没有爱上阿里阿德涅,如果忒修斯没有忘记悬挂白帆,那么返航时悬挂着白帆的帆船和之前悬挂着黑帆的帆船,它们是同一艘船吗?

上面这个故事就是忒修斯暗杀牛头人的神话,著名的哲学谜题忒修斯之船中的那艘船就出自这个故事。不过,谜题本身并不出自这个古代神话,而是来自公元一世纪古罗马人普鲁塔克的记载:在忒修斯的船起航之前,雅典人曾经向阿波罗祈祷,希望阿波罗保佑忒修斯一行,还说假如忒修斯能够平安归来,那么雅典人每年都会派船到得洛斯岛去为阿波罗献祭——相传这座岛是阿波罗出生的地方。后来,雅典人得偿所愿,于是平安归航的忒修斯之船就承担了每年往返得洛斯岛还愿的任务,而这个愿一还就是好几百年。在此期间,船需要时常进行维修,船上老朽的木板也不断地被新木板取代。终于有一天,船的每一块木板都是后来更换的,不再是忒修斯那时候的木板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艘船还是忒修斯之船吗?
再后来,时间来到近代,我们已经很熟悉的哲学家霍布斯则在此基础上有所延伸:假想忒修斯之船上的旧木板,换下之后并没有被扔掉,而是被人收集起来,又重新制造了一艘船,并命名为凤凰号。也就是说,凤凰号上的木板全是老忒修斯之船上的。这就又产生了一个问题:新木板构成的那艘船和旧木板构成的凤凰号,谁才是忒修斯之船呢?
——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新木板构成的那艘船才是忒修斯之船。不过,谜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这样判断的根据是什么。谜题的背后则是一个更一般的问题:对于在时间中持续存在和变化的持存物,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它的同一性?我们应该怎样判断,它还是不是同一个东西呢?对于忒修斯之船,哲学家们的解答策略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
策略一:本质
关于持存物的同一性,一种十分合乎直觉的观点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在持存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它的本质——也就是一组核心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本质是持存物的充分必要条件,构成了持存物的同一性,同时也是同一性判断的依据。
可是,尽管理论上说得很漂亮,要想真的找到一个持存物的本质特征,超级困难。我们用另一个古罗马时代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阿波罗和达芙涅。传说丘比特为了报复阿波罗,将一支燃起爱火的金箭射向阿波罗,将另一支拒绝爱情的铅箭射向河神的女儿达芙涅。于是,阿波罗在达芙涅身后苦苦追赶,直到一条河边。达芙涅向河神父亲求救,说希望父亲把她藏起来,任何办法都行。于是,河神把达芙涅变成了一棵月桂树。尽管如此,阿波罗还是认出了达芙涅,但他无可奈何,只好用月桂树的枝干做了桂冠和竖琴,同时赐予月桂树长青,聊表爱意。
我们看到,在这个故事里面,达芙涅从水仙变成了月桂树,她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阿波罗仍然把她当作同一个个体,无论是之前作为水仙的达芙涅,还是之后作为月桂树的达芙涅。这个故事的哲学寓意就是,对于持存物而言,没有什么性质是不可改变的,作为它的充分必要条件的本质,或许并不存在。
策略二:基底
所谓「基底」指的是隐藏在具体事物背后的理论实体,它被假定为个别事物在剥离了一切性质之后剩下的东西。基底是性质的承担者,就像一个挂钩一样,所有的性质都挂靠在它上面。尽管持存物在不断改变,但改变的只是它的性质,而它的基底本身没有性质,永远不会改变。于是,这种解答策略认为,不变的基底就足够构成持存物的同一性。
然而,基底策略的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基底没有性质,所以我们关于基底的一切陈述都是假命题。也就是说,基底是无法被认识的,它本身就是一个谜团。基底策略只是用一个谜团去回答另一个谜团,它只能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解释持存物的同一性,而不能解释或支撑我们关于持存物的同一性判断。
策略三:连续的因果关系
第三种解答策略认为,持存物的同一性在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这种连续是以特定的因果关系维系的。就好比在达芙涅从水仙变成月桂树的情形中,达芙涅向河神求助,而河神将作为水仙的达芙涅变成了月桂树,水仙和月桂树之间既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同时也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这解释了阿波罗为什么会将一棵月桂树认作达芙涅。
不过,因果关系策略在面对忒修斯之船的时候就遭遇了困难。构成凤凰号的那些材料都是从老忒修斯之船上拆下来的,在某种意义上,它跟老忒修斯之船之间,时间、空间都是连续的,也存在着紧密的因果关系,其中的连续性甚至比新船还要多:情况正如忒修斯之船被拆成零件之后又重新组装了起来。这时,因果关系策略就不能分辨忒修斯之船和凤凰号了。
策略四:稳定的指称关系
在尝试了许多办法仍然宣告失败之后,哲学家们又提出了另一种策略,主张前面所说的那些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根本不存在,同一性判断的根据不在于持存物,而在于人——在于我们使用语词的方式。
例如,罗素认为,为了有意义地使用语词,我们就必须让一些性质与之相关联,这是我们使用语词进行指称所必须的,否则,我们说出来的话就连自己都听不懂了。这些性质就构成了持存物的同一性。表面上看,它是属于持存物本身的性质,而实际上,不过是语词间的推理关系罢了。一般而言,这种策略的要点就在于用指称关系的稳定性来诠释持存物的同一性。
指称的稳定性策略看起来很让人眼前一亮,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有可能是乞题的。假如持存物的同一性在于语词指称的稳定性,那么这种稳定性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假如在于指称关系的前后同一,那么我们又绕回了持存物的同一性问题。假如在于某个独立于任何持存物的东西,那么这种指称关系就是神秘的。似乎无论走向哪个方向,都会招致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总而言之,跟许多古老的哲学问题一样,忒修斯之船所带来的谜题,持存物的同一性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备的解决方案。幸运的是,在承认这是一个难题之后,它并没有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扰,连对哲学研究也没有造成什么影响。也许我们确实应该接受我们最熟悉的哲学家霍布斯的看法:我们可以自由地决定这一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