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211到转专业全奖PhD,经历过复读、国内读硕、申请季手术的我渴望告别

申请背景:
物理背景:本科211GPA:3.45/4.0申请方向:Bioengineering/BiophysicsTOEFL:L26+R25+S25+W24GRE:168+145+3.0GRE Physics:85%推荐信:海外+国内老师文章:未投
申请结果:UIUC(Ph.D.)Maryland(Ph.D.)
“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解微分方程时,大洋彼岸的海鸥正拂过费城。当你晚自习时,极图的夜空散满了五彩斑斓。当你为自己的未来踏踏实实努力时,那些你从未见过的风景,那些你以为不会遇到的人,你要的一切,正一步步向你走来。”
前言
在即将离开这座城市的最后两个月里,还是会漫不经心,以一种等待结束的心情去度过无足轻重但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希望能有一个完美的告别。距离收到第一份offer已经3个月了,盛情退却后,遥想7年前一个偶然的想法,在志愿最后一栏上漫不经心写下的选择,竟真的变成了我的经历。
作为一个普通的硕士背景申请者,我实在拿不出什么惊鸿一面的故事,GPA乏善可陈,GT成绩尚可,但这些硬件条件往往是一个专业申请者的最非专业的因素。我也不太在意包揽广告位流光溢彩的申请者,不过傍观必审,我倒是常从别人的故事里领悟价值规律和游戏规则,对自己大有裨益的,就让自己受用。月黑海深,我还要小心翼翼的划着自己的小船,继续在未知的世界冒险。
缘起
最初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渴望,文化好奇源于初中阶段,因为一部电影,一个玩了6年的游戏。这些星星点点一直像萤火虫一样伴随着思绪,装饰着我没有去过的地方。高中以后,我彻底领悟了我接受的教育是什么,以及严峻的处境和大局形势。很多人都妥协了,曾经在我身边,在一个“毛坦厂”“衡水”式中学的环境下,我目睹了如花似锦的生命如何训练自己成为了考试机器。特别是在我看到太多榜上有名的“人中才俊”“女中豪杰”面容不再生动,眼神失去了光芒后,我立下了血誓:宁可出卖肉体,也不背叛灵魂。虽然那里的思想与我个性及其相悖,但我人性中最大的弱点也得以经历了炉火纯青的锻造。还依稀记得,我总是在捉襟见肘的休息日回家里看一些国外大学的物理公开课,安贫无法乐道,至此,一个想法正式埋下了种子。
但怎么办呢,我又考不上春风得意的大学。只能卧薪尝胆,曲线救国。
依稀记得,决定复读的夏天,抱着最后一丝对名校的崇拜,去省重点高中咨询,未果,门卫已经自诩不凡:“我们这里即便有插班生,也是第一年差几分,要上*华*大的!!”
春风得意的保安。
不忘初心
我万万没想到,第二次高考成功让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名牌大学,的那个城市。
我更没有想到,在那个名不见经传,资源条件都极度有限,又常让我失去归属感的大学里,竟然给了我大三国外学习的机会。这下,我也出现在公开课里了。
从不列颠回来后,软硬件的都到了升级。大四又是紧张和纠结的日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破釜沉舟,当时的背景怕是凶多吉少,痛定思痛后还是选择了保研求稳。后来证明,虽然那时候我的选择很仓促,但路线还算对。
很感激这个世界总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尽管有时候是大跌眼镜。的确,我比别人家的孩子多花了足足一个本科的时间,但少走了弯路也就错过了风景。我很庆幸,一个心猿意马的研究生经历在我人生的驿站上演了别开生面的故事,也让我彻底从一个只会在梦境中迷恋星辰大海的小本科生觉醒了。曾经的课堂教育太容易让人把一门自然科学变成玄学,也把对偶像的崇拜嫁接在了身边的科研工作者上,却不料做了成人世界的牺牲品。Leo Szilard有一句话恰如其分:“Recognize the connections of things and the laws of conduct of men,so that you may know what you are doing.”
我曾经年轻,还不知道工作性质是由工作关系决定的,更不屑于laws of conduct of men,我以为有钟响的地方就是寺院,披上袈裟的必是高僧。你可以成为下一个志同道合的拓荒者,也可以只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怎无奈,在最后一刻才明白了应该最先知道的问题:
国内研究生的经历让我有机会在一个地道的生态圈中管窥蠡测。我曾经想当然的一切,都接踵而至的把我洗劫了一番,同样也让我为自己曾经的想法捏了一把冷汗。想起本科刚毕业的时候那种镜花水月的状态,我很幸运自己没有贸然的走出去,抛去捉襟见肘的背景,在一个错误的方向挣扎5年远比不上3年后蓦然回首的重新选择。硕士期间最重要的改变是让我明白了仰望星空的正确姿势,对科学发展的可见一斑,也让我打算离开纯物理的领域。我终于还是面对了自己,曾经内心的不苟且,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尘世之后,选择了坚定,也明白了自己心中尚存的那一片小圣地是多么弥足珍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感谢那些曾经伟大的作品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上限,身体力行又年轻无畏的尝试让我体验了这个世界的下限。因为无知而到来,有知而离开。我在中国的最理科的学校,接受了最宝贵的社会学教育。
选校
美利坚和常春藤就像北上广的房价一样让无数人望而生畏,又让一些人踌躇满志。全世界有太多的“美梦”让500年前的新大陆变成了众矢之的。我曾经大三那年问过腐国的小朋友,谈话中,他们并不觉得美洲大陆存在明显的优越感。而很多国内的莘莘学子,则把PHD的申请当做了第二次高考,那么各类排行榜就不幸的中枪了。这种惯性思维,很容易将研究生当做一次升学,而不是认真选题。而在这个连科学都可以有泡沫的时代,我必须要避开蹭热点,paper控,挂羊头卖狗肉的领域。更遗憾的是,一流的大学并不总能代表一流的方向。
如果我选择的理由,能让街边的大妈都拍案叫绝,那一定是失败的。在申请季的阶段,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了解了自己的天赋,兴趣和目前能选择的方向后,我不仅将目光扫过那些有口皆碑的名字(何况也去不了),还包含了一些历久弥新的研究所。我曾无意相中了一个成立不久,集合了我所意向领域一大批工作者的研究所,无奈还是意识不够超前,等我发现时,申请日期竟然已经过了。
比起米国冗长,规范的教学任务,欧洲的PHD教育更短小精干,一针见血。导师一般有具体的项目才会招人。所以我想,不管从申请身份,还是性价比,这里对硕士背景的申请者都是不错的选择。而且欧洲传统的人文气息更有可能在一些别出心裁的领域里有所建树,而不用过于担心自己想做的是否上的了头条,是否赶得上时代的快车。
关于世毕盟(GGU)
第一次接触GGU是在大四保研后,很偶然的机会,我在未来三年将要度过的校园里踱步,无意中在影影绰绰的路灯下看到了夺目的展牌,原来里面有一场GGU嘉宾的“粉丝见面会”。讲座的内容还是让曾经的我耳目一新,终于有一个不是来推销英语课的了。
留学咨询的市场鱼龙混杂,初出茅庐的同学和意识极为落后的“老人”往往都一筹莫展。如前文所说,作为一个有志于远方的冒险者,一定要对软硬件升级,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对未来的选择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让5年后的自己后悔,不要让任何人代替你的角色。
我选择GGU一方面是市场所趋(大量的“优质客户”),另一方面,是由于创始人和雇员大多都曾经和我们有过相同的身份,只要他们不忘初心,我相信这段经历会是愉快的。毕竟,这是尔虞我诈的留学市场中所剩无几的“高级学生社团”了。
写在最后
我曾经在Deadline前一周才进入网申系统,我曾经下了手术台后,一夜完整填完5所学校的申请。最轻松的时刻就是在医院输液的几个小时,和在出租车上睡眼惺忪的一阵子。但那是我最美好的日子,强烈愿望和对未知的热忱总能让我忘记生死寻常。我很庆幸,这个世上还有事情可以把我点燃,让血液剧烈燃烧,心跳没有间隔。
最后把留给自己的话共勉:如果你被拒了,不必难过,并不是你不优秀。只是这个世界还没有准备好你的舞台。
“我整个一生中,无论是光明的日子,还是黑暗的日子,其结果都是美好的。它好像是在一条固定航线上向某个知名的地点进发;我在掌舵,我已经选择好自己的道路,而上帝掌管着风暴和海洋”
——安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