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4个小时不到,一口气就能看完日本历史

附:❶幕府政治体制的出现及其特点
幕府原是将军出征时的营幕,转意为将军的官邸和武士政权的中心。幕府政治是日本12-19世纪存在的掌握全国大权的军事独裁政权,首脑称征夷大将军。幕府政治期间,天皇名存实亡,武士集团势力强大。日本先后经历了镰仓幕府(1192-1333)、室町幕府(1336-1573)、江户幕府(德川幕府,1603-1868)长达600多年的统治。
(1)幕府政治体制形成的背景:
①班田制的废止,庄园制的发展:土地国有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独立经营和私有条件还不充分具备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723年国家颁布“三世一身法”,规定垦生荒者可占三世,开熟荒者可终身享有,这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发展。743年又颁布“垦田永世私财法”,公开承认垦田私有。自此,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日益发展起来,而土地国有制原则则日趋削弱。同时,不堪重负的班田农民或者被迫依附于势力之家,由国家依附民变为私家依附民,或者把自己的份地“寄进”(投托)给贵族寺社,成为他们的依附佃农。由此,国家的土地和公民消失,班田收授法废除,代之而起的是庄园制和武士阶层。
日本的庄园与西欧封建庄园相比,相同之处是庄园内的土地部分都分为庄民的份地和领主的自用地,以劳役剥削为主。另外,日本有势力的庄园拥有不向国家缴纳租税和不准官吏干涉庄园事务的所谓“不输”、“不入”的特权。与西欧封建社会的领主司法权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日本庄园是由于垦荒和“寄进”形成的,不是自上而下分封建立的。
②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力量的衰弱,武士阶层的出现。武士是日本封建时代具有武装力量的一个统治阶层。在藤原氏专政时代,社会动荡不已。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和扩大势力,把自己家族的青壮年和仆人武装起来,建立军事组织,形成了特殊的武士阶层。后来武士在地方上掌握了一国或一个庄园的实权,变成了军事贵族封建主。武士不只是豪族的武装力量,而且是中央朝廷和摄关家(摄即摄政,关即关白——变相的摄政,摄关政治是日本的一种政治体制,独占摄关职的藤原氏家族则被称为“摄关家”)争取和依靠的重要力量。因此,武士势力迅速增长,左右政局。武士阶层是幕府政治的基础。
(2)幕府政治体制:
11世纪,日本形成两个最强大的武士集团。1192年,源氏集团的源赖朝获胜,建立镰仓幕府。从此,幕府就是武士政权或事实上的中央政府。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名义上将军需由天皇任命,实际上真正掌握权力的是将军。幕府设有关机构分别掌管全国的政治、军事和司法大权,幕府还向各地区和庄园领地派武士担任“守护”和“地头”,掌握了一省或一个庄园的实权,成为军事贵族封建主。在幕府制下,将军成为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称御家人制度。御家人即作为将军家臣的武士。将军赐予并保护御家人官职和土地,称“御恩”;御家人则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和服军役义务,称“奉公”。没有和将军结成主从关系的武士称为“非御家人”,他们和将军之间不存在“御恩”与“奉公”的关系,但作为臣民必须接受将军的管辖和指挥。镰仓幕府建立的是幕府将军为首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室町幕府建立的是一种地方大封建主的联合政权,实行地方分权的政治统治;德川幕府建立的则是幕府和藩国相结合的政治体制即幕藩体制。藩即大名的领地,藩国即地方政权,德川幕府时期日本有二百多个藩国。藩主(大名)在藩国内享有行政、司法、税收和军事全权,但必须接受幕府的严格监督。幕藩体制建立在个体小农生产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农民从“天领”或“藩”得到土地耕种,并服徭役、纳税。为了巩固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实行严格的身份制度和兵农分离制度。
❷战国时代和日本的统一
室町幕府时期,日本经济得到发展,出现了行会组织“座”和商业机构“问丸”,堺城还取得了一定的自由权,被称为“东方的威尼斯”。但是,由于将军足利尊氏任命自己的同族和亲信武士担任各国的守护,结果形成割据一方的大封建主——守护大名,幕府势力衰落。因第八代将军继承人的问题,1467年日本出现了长达11年的全国性内战,史称“应仁之乱”,此后,日本内战不休,直到室町幕府灭亡,史称“战国时代”(1467-1573)。
战国时代,守护大名衰落,新兴的武士阶层称“战国大名”。战国大名注意发展生产,奖励工商业,废除关卡和座,允许自由经营,这为政治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1573年织田信长推翻室町幕府,成为全国最有势力的大名。1582年丰臣秀吉继织田信长后继续进行统一战争,他拥戴天皇,完成了日本统一。统一后允许工商业者自由营业,鼓励对外贸易。为加强专制统治,确立了兵农分离和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他又是侵略者,曾发动朝鲜战争,还妄图进攻中国。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完成了日本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历史局面,为日本经济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萌芽状态的市民自由运动被扼杀了,已经动摇了的封建制度重新巩固起来。
大名:日本封建时代的大领主,从武士中发展而来。名即名田、私有田,大名即对私有田的大量占有。镰仓时代武士阶层就分大名和小名,室町时代守护成为大名。战国时代出现了战国大名。德川时代规定封土在万石以上的武士为大名,并依他们与德川家关系的亲疏而分为亲藩、谱代和外样三类。在经济上,大名是领地的所有者,并因此而有权向领地内的农民征收封建年贡;在政治上,大名虽然对上要服从幕府的统治及其所颁布的各项法令,但在藩内他们是专制独裁的“君主”,有广泛的权力,有独立的政权机构和自己的武装力量。德川幕府时期使用交替参觐的办法约束大名,运用幕藩结合的办法进行统治。明治维新后大名的藩主统治权被剥夺,大名被列入华族范围。
❸锁国体制
德川幕府时期实行的外交政策。从1633年到1639年幕府连续五次颁布“锁国令”,主要内容是:①禁止日本船出海贸易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处以死刑;②取缔天主教传教士,对潜入日本者应予以告发和逮捕,以防天主教在日本的蔓延;③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实行严密的监视,贸易活动也由幕府进行严格的管制。
锁国的主要原因是:①在与国外贸易中,日本幕府统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外来冲击;②天主教在日本的大量传播,冲击着日本固有的封建思想(神道教和佛教);③日本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起义。④防范西方殖民主义渗透:葡萄牙等国势力进入日本后,以宗教等形式向日本政治、经济各领域进行渗透,威胁着幕府的统治,对日本的利权构成威胁,逐渐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戒备。⑤夺回海外贸易控制权:为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力量,日本各大名与葡萄牙和荷兰进行频繁的海外贸易,换取武器和必要的商品,使得中央的权威受到挑战,幕府因此采取禁教锁国措施,企图夺回海外贸易控制权。
锁国体制实行了二百余年,日本成为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只同荷兰、朝鲜和中国继续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幕府的统治,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同时也是为了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维护日本的独立。但锁国政策使日本在国际上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几乎完全割断了日本经济同世界市场的联系,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就使本来已经落后的日本,进一步被资本主义的西方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❹中古日本文化发展情况及特点
在近代以前,日本是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了日本的历史和文化。
公元前3世纪,日本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进入了文明社会。此后,他们借用汉字,引入儒家经典。圣德太子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化改新以来,日本进一步汲取中国文化,继续向中国派出许多留学生。他们学成回国后,对发展日本文化做了重要贡献。如吉备真备在唐17年,回国后在太学教授律令和典章制度。他还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语标音文字——片假名,使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这时中国也有学者、高僧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如鉴真就为日本文化和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日中文化交流的发展,推动了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文化高潮。奈良时代,日本仿照唐朝体制创立一套教育制度,教授中国文化。由于有文字和学校,为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奠定了基础。这时编成《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等历史名著。平安时代,日本文化逐渐摆脱了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创造了具有日本特点的国风文化。此时编成史学著作《六国史》。文学作品有《怀风藻》、《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镰仓以后,日本文化以反映新兴武士阶级的思想和生活为主,提倡武士美德。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有《新古今和歌集》、《保元物语》和《平家物语》。历史著作有《吾妻镜》。
17世纪以后,日本文化出现了新特色。文艺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反映新兴市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气息。出现了歌舞剧、通俗小说和风俗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