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制度系列9——未来中国碳市场会出现的变化1
快车通道:
汽车行业碳中和系列汇总
磷酸铁锂专家交流汇总
磷酸铁系列汇总
林业碳汇专家交流汇总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系列汇总
CCER 项目减排效益测算系列汇总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碳减排制度系列的第八部分:中国碳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今天和大家分享第九部分:未来中国碳市场会出现的变化1
1、参与碳交易的主体扩容,将更多高碳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从我国分行业碳排放量占比来看,除应纳入全国碳排放市场的电力行业(35%)之外,钢铁(15.40%)、水泥(10.71%)、石油化工(5.29%)等工业部门碳排放量也占据较大份额。
基于实现“双碳目标”及活跃碳交易市场的考量,未来更多高碳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关于具体哪些行业可能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曾表示,钢铁行业“十四五”期间将尽早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刘杰也曾表示,明年将陆续把电解铝、水泥这些高排放行业纳入碳排放市场。此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赖晓明董事长指出,现已有计划在明年将有色冶炼和建材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中。
2020 年我国 CO2 排放量结构:
2020 年我国各行业 CO2 排放量情况:
在碳市场扩容后,如何量化对新纳入行业经营业绩的影响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纳入门槛
纳入门槛的高低会影响相关行业进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数量及规模。
根据 《实施方案》,纳入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是根据发电行业(含其他行业自备电厂)2013-2019 年任一年排放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 1 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的碳排放核查结果,筛选而确定的。但这一纳入门槛是否适用于其他行业目前尚不明确。例如对石化行业而言,如果按照这一标准划分,预计将有 2300 家石化企业将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
2)碳配额的分配方法
不同的碳配额分配方法和分配量会影响到企业的减排成本。
根据《实施方案》,对 2019-2020 年配额实行全部免费分配,并采用基准法核算重点排放单位所拥有机组的配额量,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量为其所拥有各类机组配额量的总和。机组配额总量=供电基准值×实际供电量×修正系数+供热基准值×实际供热量。
其中,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原则是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预期、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因素。设定修正系数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机组固有的技术特性等因素,通过引入这一系数进一步提高同一类别机组配额分配的公平性。当然,在未来的碳配额分配中,可能会增加有偿购买的比例,例如像欧盟一样,通过拍卖的方式向重点控排企业出售碳配额,政府也可以获取一定的收入。
此外,其他行业碳配额量的计算方法和原理与电力行业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电力是发电企业唯一的产品,而石化行业产品品类则更加丰富,相应碳配额的计算方法也更为复杂。这也会为估算相关行业减排成本带来一定困难。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们通过假设几种场景,来粗略估算全国碳市场扩容后对相关行业经营业绩的可能影响。
《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1)》统计了 A 股 100 家碳排放量最高的上市公司,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合计 44.24 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 44.7%,而上榜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大多是电力、钢铁、水泥、石油化工等。我们以高碳排放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测算样本,计算相关行业纳入 全国碳市场后对涉及板块经营业绩的影响。
具体假设如下:
假设 1:明年钢铁、建材和有色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曾表示有计划在明年纳入有色冶炼和建材行业。其中,水泥是建材行业的主要碳排放源,有色金属行业主要碳排放源则来自于电解铝。此外,赖晓明表示2022年可能还会增加 2 到 3 个行业,而钢铁行业碳排放量仅次于电力,且钢铁作为国家重点减排项目, 具有明确的碳达峰目标,因而可能较快被纳入碳市场。
假设 2:各行业营业收入和碳排放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即 2020-2022 年每个行业单位营收的碳排放量保持不变,营业收入越高,碳排放量越大。
假设 3:2021 年钢铁、水泥和电解铝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量增速与产量增速基本保持一致,考虑到今年能耗双控政策执行力度较大,主要高能耗产品限产力度较大,且 1-10 月,粗钢、水泥等工业品累计同比增速已接近 0,因此假设 2021 年上述三个行业产品产量及碳排量与去年持平。
假设 4:在明年相关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设定 5 种碳配额交易场景,即各行业上市公司碳配额净缺口分别为 2021 年碳排放量的 2%、4%、6%、8%、10%,假设均需要通过在全国碳市场购买。
需要说明的是,在双碳目标下,碳配额由相对宽松向紧平衡方向过渡是必然趋势。虽然一部分上市公司可能通过技术改造,降低了自身的碳排放量,成为市场上碳配额的出售方,并可能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无论企业通过购买碳配额抑或引入减排技术,在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后,整体上必然要承担排放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我们假设这些成本均转化为碳配额的净缺口,并通过碳价的变化来体现成本变动。
假设 5:关于明年每吨二氧化碳当量的价格假设 6 种场景。考虑到“双碳目标”实现的紧迫性,以及更多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交易活跃度的提升,预计明年吨碳价格较今年上涨 的可能性较大。假设2022年吨碳价格可能为 35、40、45、50、55、60 元/吨二氧化碳当量 6 种情境。
假设 6:2021 年和 2022 年涉及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参照市场一致预测,缺失数据按照过去三年平均增速测算。
通过测算得出,2022 年全国碳市场扩容后,在不同场景下,涉及行业归母净利润减少规 模及占比情况如下所示:
2022 年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规模影响测算(单位:万元)
2022 年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影响测算
2022 年水泥行业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规模影响测算(单位:万元)
2022 年水泥行业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影响测算
2022 年电解铝行业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规模影响测算(单位:万元)
2022 年电解铝行业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影响测算
可以看出,钢铁、水泥、电解铝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在相同场景下,对水泥行业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影响更为明显,主要原因是水泥行业单位营收二氧化碳排放量更高,2020 年高碳排放的水泥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每万元营收排放二氧化碳 11.9 吨,而钢铁和电解铝行业则明显低于这一数值。
碳减排制度系列的第九部分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明天和大家分享第十部分的内容:未来中国碳市场会出现的变化2
(在公众号发送以下关键字可以查看相关系列的内容)
国际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碳中和,碳交易,碳资产,碳计量,碳排放,林业碳汇,绿色金融,CCER,ESG,CCUS,锂电池,电池回收,电力碳中和,电价政策,汽车碳中和,碳汇造林方法学,磷酸铁锂专家交流,磷酸铁,林业碳汇专家交流
1、个人和企业层面的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培训
2、上市企业组织层面碳盘查、产品层面碳足迹、碳中和规划、碳配额资产托管、国内外碳信用申请和交易(CCER、林业碳汇、VCS、GS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