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意志否定”的提出与矛盾


概念综述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以下简称为《世界》)中将世界二分为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
表象世界是指以下三个方面:
1.直观表象,可通过人类基础认知能力,如听觉、触觉等,可以直接认知到的表象;
2.抽象表象:通过理性(叔本华将其定义为形成概念的能力),形成的概念;
3.表象世界所以依赖的形式,也是支配表象世界的基本原则,即充足理由律。
而充足理由律是指在表象世界中,凡事物都具有它为什么如其所是的理由和解释。
有以下四个方面:
1.凡是一个现实对象的变化都有原因
2.凡是一个概念都必须以另外的概念作为前提
3.时间是无数时刻的先后继起,空间是无数位置的互相规定
4.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动机
在康德的哲学中,世界被二分为物自体世界和现象世界,而叔本华用意志代替了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叔本华认为,虽然充足理由律使得每一个表象都有其原因,但表象本身却没有根据。例如:虽然物理学将很多自然现象还原为力,但力本身为何存在却不从得知。叔本华提出意志这一概念进行解释,认为意志是不遵守充足理由律的世界的另一面。而表象和意志的关系也正如硬币的两面,不是因与果的关系,表象即是“意志的客体性”[1]。
叔本华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中,必定会有认知的主体和被认知的客体。客体即是表象,意志的客体性就是指意志已经客体化为表象。
而意志是什么呢?首先,意志“是个别事物,也是整体事物的最内在的东西”[2],意志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人的欲求,而是表象世界所有事物的本质。其次,“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3]意志的客体化,即表象体现了这一点。正是因为意志本身是个无目的欲求,导致表象本身为何存在不从得知,如自然力出现的原因是无法得知的。每一个表象世界的变化都可以用充足理由律加以解释,而表象本身为何存在却找不到原因解释。

叔本华“意志否定”的提出和矛盾
叔本华在《世界》一书有关本体论部分的阐述中,认为意志就是无目的的欲求,而表象又应遵守充足理由律,若将这两条应用于人身上,则叔本华似乎从人的意志本身和在表象世界的行为两方面都否定了人的自由,也就是否定了自由意志。
但叔本华同时强调人“认识”的重要性,由于表象世界认知的前提是主客体的二分,意志为了认知意志本身,必须分为“这意志”和“我的意志”两部分。这一论述,为赋予人“认知”能力更大的自由提供了基础。而在世界作为表象再论中,叔本华首先界定了两个概念:康德的“自在之物”和柏拉图的“理念”。叔本华认为前者就是“意志”,而后者是“意志恰如其分的客体”[4],叔本华给予“理念”这一概念极高的地位,虽然理念是客体,是表象,但它正如柏拉图的原意一样,是永恒的,脱离于时间空间,也就是脱离于充足理由律之外的。这一论述,为赋予了“认识”对象更大的自由提供了基础。所以叔本华说“照例认识总是服服帖帖为意志服务的,但在人类,停止认识为意志服务也仅是作为例外出现的”。
从而,叔本华提出了“个体化原理”——若想将永恒的理念作为认识对象,就必须在认识着的主体中的个性取消。“天才能够暂时完全摆脱自身个体的意欲,从而变为纯粹认识着的纯粹主体。”[5]在这里,叔本华强调天才,艺术,灵感等对认识的作用,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传达有关“理念”的认识。
私以为,叔本华已经悄然将自由意志借用“认识”的自由作为掩饰而引入。一方面,叔本华不愿否定自由意志,希望提出解决“欲望得不到满足便痛苦,得到后便空虚无聊”这样人生困境的方法,而这一方法需要自由意志的支撑;另一方面,叔本华受到了康德思路的影响。在康德的哲学中,物自体是不可认知的客体,而“我”这一概念,便被划分为:自在之我、统觉的先验统一、经验直觉的我。自在之我是物自体世界不可认知的我,统觉的先验统一即是“我思”,是纯粹的自我意识,而经验直觉的我即是现象世界的我。叔本华用意志代替了物自体,已经无需再次将意志二分为“自在的我”和“我思”这种纯粹的自我意识了,因为意志本身即可充当认识主体的角色。虽然叔本华认为在无机自然界和植物界不存在认识,但这不能否定在动物和人之中,意志本身是认识主体的事实,表象世界只是提供认识的客体而已。叔本华说:“没有我作为认识的主体,被认识的东西同样也不能算是客体而只是意志,只是盲目的冲动。这个意志就是其自在本身,亦在表象之外,和我的意志是同一个意志,只是在作为表象的世界中,表象的形式至少总有主体和客体。”[6]既然认知的对象只能是表象,为何“意志”能认识“我的意志”这一不属于表象世界的意志呢?如果承认“我的意志”是客体化的表象,那么是如何通过认识这一个表象,从而领悟到“意志”这一不可认知的事物呢?私以为,在世界作为表象再论一书中叔本华用这样对“意志”的二分,来引入人的“自由意志”,从而为接下来的“意志否定”的提出奠定基础。但在此处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矛盾。
在世界作为意志再论这一部分,叔本华首先提出“意志是第一性的,认识只是后来附加的”[7]似乎限制了认识的自由度,承认认识是为意志,为无目的的欲求服务的。紧接着,叔本华对个体化原理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即认识到意志在所有一切现象中的同一性,使得认识不再仅仅为个体的欲求服务。从而阐明“公道”这一对集体有利的道德的必要性,借助认知能力的一定自由,避免因对自由意志的否定而陷入取消道德责任的危险。
“意志否定”这一关键性观点在全书的末尾,所谓“意志否定”是指通过对个体化原理的深刻认知,使得人意识到意志的本质,并感受到整体的欲求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这种痛苦是不能通过一个渺小个体欲求的满足而消除的,而个体也不愿在转向“公道”等美德,而是对作为整体的无目的的欲求产生厌恶。所以对个体性原理的深刻认识会成为欲求的“清净剂”。使得一个人想要克制欲求,达到完全无意志的状态。而为了达到这一状态,意志自身必须掉过头来,否定自身的本质。而这种否定在表象世界的表现,就是禁欲主义。
即使我们承认“认识”具有一定的自由,忽略刚才提到的有关“认识”自由问题的矛盾。叔本华关于“意志否定”的论述仍然存在矛盾。叔本华只给予了“认识”自由,所以“认识”自然可以厌恶意志无止尽无目的的欲求本质,但问题在于,“认识”仅仅具有认知的能力,即使人对自身欲求的本质无比厌恶,但人在表象世界的行为是服务于本质上的人即是意志本身。人只能厌恶的看着自己为意志服务,否则就与“意志是第一性的,认识只是后来附加的”这一观点矛盾了。
而对禁欲主义,可以解释为作为个体的意志在不同欲求的争斗中的不同选择而已,在表象世界便表现为禁欲主义。例如:一些个体意志的欲求通过A争斗得到了满足,而另一些个体意志的欲求在A争斗中失败,而走向了B争斗,而禁欲主义,就是个体从简单的物质欲望A争斗中失败,得不到满足,进而转向了对精神宁静这一欲望的B争斗中去。

总结
我从叔本华《世界》一书出发,旨在证明叔本华“意志否定”的提出与其哲学框架存在两个矛盾:一个是叔本华给予“认识”一定的自由,将自由意志引入造成的,另一个则是提出“意志否定”这一方法,却与前面的哲学前提有了冲突。有趣的是,叔本华在提出认知能力一定的自由后,立刻使用了大量有关艺术的篇幅作为支撑,而“意志否定”提出后,又写入了大量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内容作为其禁欲主义观点的支撑。这都反映了他这些观点的神秘主义倾向。

引用如下
[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 叔本华石冲白译商务印书社236页
[2]《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 叔本华石冲白译商务印书社163页
[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 叔本华石冲白译商务印书社233页
[4]《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 叔本华石冲白译商务印书社244页
[5]《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 叔本华石冲白译商务印书社258页
[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 叔本华石冲白译商务印书社251页
[7]《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 叔本华石冲白译商务印书社3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