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科书堂训,甘泉子(七)。南风编译,(六十一 ~ 六十七)。

2021-08-19 12:27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大科书堂训,甘泉子(七)。南风编译,(六十一 ~ 六十七)。


一、诸生人人皆学歌诗作乐,以涵养德性。舜命夔典乐以教胄子,此其深意,安可一日缺此?或读书至深夜,则会于本斋歌诗,以畅意气,又长一番精神。 (六十一)。每一个学生都要学歌诗作乐,来涵养德性。最早在尚书里面有,舜命夔典乐,以教胄子的指导。这个动作的涵义深刻,是每一天都必须做的。有时读书到深夜,在书院的厅堂中来歌诗,可以兴发意志气息,又健壮一番精神。


一、朝廷立有太学及府州县学,所以教养人材甚密。本山书院,不过初为退居求志之地,四方儒士因而相从讲学。间有生员相慕而来,亦所不却,但只可以请假养病,因而来山从学。盖提学、学师,乃朝廷所立之师也,辞师以从师,于义理恐有碍。 (六十二)。朝廷的国学机构,在中央与地方都有,教养人才的机关是有许多的。这大科书院,一开始设立是甘泉子退休之后,愿意滋养社会的地方。许多学子来从学,也有大德设席开讲。又或者是在职干部,秀才、举人等等来参学,这也不会推辞。但是必须请,ㄧ些领有国家俸禄的士人,正常请假之后,再来书院学习。或有科举的官员,或是朝廷所立的国学博士等等,放下天子门生不从,却来野林从事?这个样子并不恰当。


一、宾馆所以处远方相过之客,宜常虚之以待其人,诸生不宜居之。进修、敬义二斋,虽诸生会讲之地,客若来,众亦以处之可也。 (六十三)。书院设有宾馆,是预备给客人的临时需要,必需预留空房间。常在书院的学生,不可以住在这里。进修斋、敬义斋,虽然是学生会讲的地方。若是客人来访,学生移挪床位,暂时在两斋打地铺,也是可以的。


一、鄙意以为吾辈去圣人虽远,亦当以圣人为法。圣人,天地之量,天地间何所不有?圣人之量何所不容?善者固欲其归于至善,恶者亦未尝不欲其同归于善。若善者容,而恶者不容,则又何贵于圣人之教?故绝孺悲、责由、求,皆仁也。圣人之立教,为恶者设也,如医为病者设也。若有内外彼此,即自陷不仁。诸生善恶之念,当自省察,毋令为师所弃绝可也。 (六十四)。甘泉夫子认为,我们虽然离圣人很远,但是要以圣贤为法则。圣人有天地的涵量,万物也在天地之间。善良的人,实践良好的行为,希望有个美丽的园地。那不善良的人,就不能行为良好,导正去处吗?如果善良的人可以,不善良的人却不能行?那么圣人的教导,又有什么珍贵的地方呢?论语里面有例子。夫子拒绝与孺悲的会面,责备了学生子由和冉求,那些都是仁心化育的行为。天地良心,无处不在。人人皆有。因为无知的积习,蒙昧的增多,麻痹的感触,人为的压力等等,总有些行为不能顺利和谐。导致罪恶的发生。这些就是圣教要作用的原因。就像医生,是为了疾病,才设立的一样。若在层次与界线定义上,不能分清楚?便不会有要义中的。那是仁爱不具功力的原因。学生们向学的念头,是在道上,还是有了歪斜?要能够自己省察,不要让甘泉夫子,产生放弃或排拒才好。


一、远近有年学相若之士,欲来相依讲究者,以客礼待之,时致馆谷之诚。 (六十五)。其它地方,有学经历相当的士子,想来投馆论学的,自有客人的礼节对待,以当下学馆实际的饮食来招待。


一、本书院有好义之士,所置学田,随年所收多寡,贮之公廪。量诸生之贫,及远方不能褁粮者给之。置支销簿,以公正之人主其事。 (六十六)。书院有急公好义的善心人士,所购置归属的学田,随着每年的收入多寡,取一定的比例成为公用储粮。学生有困难,或赴科举有所不足的,可以供应。出纳状况,需登记造册,以公正的人从事主持。


一、凡来相见者,若非问学道义之士,不敢泛接。若果问学道义之士,亦必依士相见礼,先有摈介言词,通刺揖让。若无摈介言词,通刺揖让,突然无因而至前者,不敢泛接。或卧病闭关二日、三日,虽有问学道义之士,有摈介言词,通刺揖让,不能出迎。虽劳相候二日、三日,亦不敢矫情相接,以害诚心直道,庶其亮之。 (六十七)。所有来会面碰头的人,如果不是想问学,或有道义的人士,那是不敢随便接待的。若是有真意求学,道统义理有实据的人,必定是以士人的相见礼来进行,有拜帖、介绍信、名片等等。若没有这三个先行,就没有来由到访的,那样子是不敢接待的。又或者是受欢迎的人物,却刚好书院主事者生病了,或正在闭关,那也不能迎接。虽然请客人稍等了两三天,那也不要伪装勉强,妨碍了真心参学的轨道,这些林林总总的行为,都是要光明正大的才行。


  泉翁○○西樵大科书堂训。


大科书堂训規,是甘泉先生写的。甘泉子是在明代的国子监祭酒。更是白沙先生公认的传人。明朝万历年间,白沙先生正式入祀孔庙。这两位夫子都是岭南出生的人士。换而言之,从历史的进度,儒学的传承和岭南的地理人情,三方面综合来看,这些就是,岭南儒脈的源流,儒学高地的所在 !要進行传承,必须有正道。道脉何来,如何消化與深入,要复兴与传续,就必定經過这一条路!

大科书堂训,甘泉子(七)。南风编译,(六十一 ~ 六十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